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1)

《水浒传》自问世以来虽然在民间便大受欢迎,但在文人墨客眼里却一直是一本不入流的文学作品,因此很少有文人去关注和评点这部小说。大约在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文学评点大家金圣叹先生开始点评小说《水浒传》。在金圣叹先生评点水浒之后,文人墨客对《水浒传》的看法则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不仅如此,甚至很多文人在看过《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之后,也开始关注和喜欢上《水浒传》。对于《水浒传》这部文学名著的传播和流传,金圣叹先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金圣叹先生虽然一生点评了不少文学作品,但终其一生却只沉醉于《水浒传》这部书。在《金圣叹点评<水浒传>》中确实也是思想独到,理解颇深,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光芒四射,三百多年来对《水浒传》的评点无出其右,一直奉为《水浒传》点评的经典。

我也是一个《水浒传》的爱好者,对于金圣叹先生一直都是非常敬佩的。但是我在读《水浒传》的时候,是越读越觉得金圣叹先生的评点有问题,而且是大方向的错误,这让我一直很困惑。作为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我只是喜欢历史,喜欢文学,并不是一个专业人士,要挑战经典我还是底气不足的。因此这个挑战在我心中藏了很久,一直也没有表达出来。

现在出现了自媒体,我觉得这个也不是专业期刊,即便说错了,大家也可以原谅,因此就大着胆子把自己对《水浒传》的理解写了出来,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2)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由于水浒开篇第一回(有的版本称为“楔子”)是理解整部《水浒传》的纲领、楔子,所以在我的头条,我已经用了十一篇之多分别阐述了我心中对水浒开篇第一回的人物、事件的理解和分析。但由于每一篇都是单独成篇,难免会产生理解上的支离破碎,因此有必要把我对水浒开篇第一回评点的思路与脉络跟大家捋一下。总的思路与脉络有四部分,分别是:时间密码、人物解析、事件分析、回目总结。下面我就将这四部分一一给大家详细解析。

第一部分、开启《水浒传》第一回的时间密码: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

水浒开篇第一回原文第一句:话说大宋仁宗天子在位,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

对于这一句金圣叹先生的评点认为:“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中有三个三,加在一起为“九”,是个极阳之数,极阳生变,则意味着后面天下生变,发生瘟疫;“五更三点”则就完全忽略没有评论。

金圣叹先生这一理解我认为是靠不住的,理由有三:

  1. 嘉佑三年,其实不是一个普通的年份,在这一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上书宋仁宗言变法之事。可非常奇怪,《水浒传》接下来出场的却是已经去逝六年的范仲淹。作者如此弃王安石不写,而选用范仲淹来穿越,究竟为了什么?难道就是为简单地要凑一个极阳之数吗?如果真的只是为了凑个极阳之数,我觉得改为“庆历三年三月三日”则更好。为什么呢?因为在庆历三年,范仲淹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所以在逻辑上“庆历三年”则更加严谨,读者也不会在理解上产生疑问。那作者为什么要选用“嘉佑三年三月三日”这个时间点呢?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密码信息,其目的就是要让大家联想到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和范仲淹的“庆历新政”。
  2. 在嘉佑三年,北宋并没有发生瘟疫,这又怎么解释呢?在历史上,北宋年间发生瘟疫的年份是很多的。水浒作者饱读诗书,要凑个极阳之数并不难。实际上,作者选一个没有发生瘟疫的嘉佑三年,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目的是为了要告诉大家明写天灾,其实不是天灾,实为人祸。所以嘉佑三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密码信息,而非为来了凑数而用。
  3. “五更三点”这么一个具体的数字,并非作者随手拈来。一部书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缜密的思维与逻辑,“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这个全书唯一精确到年月日几更几点的时间点,作者必然有其深刻的寓意在里面,绝不会随意去写一个在书中明确交代的如此具体的时间点。由此我联想到了水浒中重要人物宋徽宗,其出生的时间“元丰五年五月五日”中有三个五,并且对于这个出身年份宋徽宗非常忌讳,认为三个五非常不吉利,这在历史上也是广为流传的。因此我认为“五更三点”其真实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水浒其实是发生在宋徽宗年间的故事。

因此“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密码,只有通过解析这个密码我们才能解开水浒开篇第一回的真正面纱。那么在这个时间密码中究竟隐藏了什么重要的信息呢?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一时间密码中隐藏了五个人,三件事。下面我们就把这五个人和三件事分别列举一解析下:

五个人:

  1. 嘉佑年号:宋仁宗年号,引出宋仁宗
  2. 嘉佑三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上书言事提变法主张,引出王安石,隐喻的是晁盖(具体人物对应关系见下面人物分析)
  3. 三月:治平三年宋神宗立为太子,引出宋神宗
  4. 三日:庆历三年,范仲淹开始庆历新政,引出范仲淹,隐喻的是宋江(具体人物对应关系见下面人物分析)
  5. 五更三时:宋徽宗生于元丰五年五月五日(有三个五),引出宋徽宗

三件事:

  1. 由宋仁宗、范仲淹推出仁宗年间的“庆历新政”,对应第二次祈禳瘟疫,隐喻的是宋江主政梁山时期。
  2. 由宋神宗、王安石推出神宗年间“熙宁变法”,对应第一次祈禳瘟疫,隐喻的是晁盖主政梁山时期。
  3. 由“庆历新政”、“熙宁变法”推出“瘟疫”名为天灾,实为人祸,乃是指宋徽宗年间朝纲混乱,民不聊生。

附上详细分析图表: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3)

通过上面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只要沿着“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这个时间密码,顺藤摸瓜,水浒开篇第一回中的人物和事件就能一一揭开。

第二部分、《水浒传》第一回的人物的脉络解析

  • 第一批人物解析

由“嘉佑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我们分析出,范仲淹是穿越过来的,而王安石被隐去未写的。在思考作者的意图时,我想起了范仲淹这位北宋第一名臣的一句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思其君。

由此我灵光一闪,范仲淹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而水浒中的宋江不正是处江湖之远则思其君,盼望招安嘛?我再核查了一下水浒原文,发现宋江的各类名称及事迹竟然奇迹般地几乎和范仲淹各类名称事件一一对应。于是我就大胆得出结论,作者用范仲淹来穿越,其实就是用范仲淹来隐喻宋江,其真实目的就是要告诉大家:宋江就是江湖中的范仲淹。

顺着这条线,我继续分析得出王安石隐喻的是晁盖,文彦博隐喻的是吴用,赵哲隐喻的是卢俊义。具体列表如下:

  1. 范仲淹隐喻的是宋江,两人在名称字号、事迹、地位等相对应,宋江是江湖之中的范仲淹;
  2. 王安石隐喻的是晁盖,两人在名称字号、事迹、地位等相对应,晁盖是江湖之中的王安石;
  3. 文彦博隐喻的是吴用,智多星的外号和文彦博在意义上相似;
  4. 赵哲隐喻的是卢俊义,由宋江、晁盖、吴用的对应关系推出。

更加详细的解析,我们再借助下面两张图表来说明。

(一)范仲淹-宋江,王安石-晁盖的对应关系: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4)

(二)文彦博-吴用,赵哲-卢俊义的对应关系: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5)

通过上面八位人物的对应关系我们就非常清楚了,作者可谓是用心很深啊。不过对于王安石的隐去不写,我觉得要跟读者解释一下,因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疑惑。具体解释如下:

  1. 水浒小说不是历史,作者隐去王安石不写,这样避免了读者去以历史的严谨来品读《水浒传》;
  2. 历史上范仲淹和王安石的交集不多,两人主要的活动时期不相同,作者在这里其实是借用两个人的变法事迹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思想,所以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出场;
  3. 隐去王安石不写,我们才会去想到赵哲和范仲淹同为穿越实则是第二次祈禳瘟疫的主导者(对应庆历新政),王安石和文彦博作为同时期活跃的人物其实是第一次祈禳瘟疫的主导者(对应熙宁变法),这样就不会去纠结于王安石与范仲淹的人物年代顺序以及二人变法的时间顺序;
  4. 用这样的春秋笔法,更增加了读者的联想。
  • 第二批人物解析

由上面的人物对应关系,我们由此联想到水浒开篇第一回的每一个人物,作者都不是随意的,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为了楔出水浒正文的人物。

这第二批人物就是顺着这个思路解开的:其中的洪信洪太尉还是大家都认可他隐喻的就是高俅高太尉;其中的张天师踪迹不定,宋徽宗常常一月不上朝,由此想到张天师隐喻的就是宋徽宗;并由此引出住持真人、洪信、牧童是围绕在张天师身边的群小对应的就是蔡京、高俅、童贯等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群小;由张天师、宋徽宗的传承关系联想到大唐洞玄老祖天师其实隐喻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具体对应列表关系如下:

  1. 洪信洪太尉隐喻高俅高太尉,毫无争议,可是大家注意了他是穿上“麻鞋草履”去见张天师的吗?这其实隐喻的是洪太尉和高俅一样功夫全在脚上;
  2. 张天师隐喻的是宋徽宗,和宋徽宗一样难得一见,当然有的人能见到;
  3. 住持真人隐喻的是蔡京,都是为人奸诈,曲迎奉上;
  4. 道童明指“童贯”,暗指“小王都尉”,泛指的就不仅仅是童贯、杨戬之流了,而是更大范围的指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群小;
  5. 大唐洞玄老祖天师隐喻的是宋太祖赵匡胤,文中用老祖天师“立碑镇魔”来隐喻太祖“誓碑遗训”。

具体我们也用图表来详细解析一下: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6)

  • 第三批人物解析

洪信洪太尉大家都知道隐喻的是高俅高太尉,并且二者都是文中的线索人物及重要事件的推动者,因此我便根据洪太尉上山去请张天师和洪太尉误走妖魔这两件事对应高俅遇到宋徽宗和高俅弄权引出好汉这两件事上面来揭开这一批人物的神秘面纱,列表如下:

  1. 监宫真人隐喻的是王进,二人都神龙见首不见尾,一个引出108位魔君,一个引出108条好汉;
  2. 一虎一蛇明指的是“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暗指的是“董将士”和“小苏学士”,泛指的是“水浒108条好汉是普通百姓和忠臣良将。而不是金圣叹先生所说的“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
  3. 道童明指“童贯”,暗指“小王都尉”,泛指的就不仅仅是童贯、杨戬之流了,而是更大范围的指围绕在宋徽宗身边的群小;
  4. 一百单八位星君隐喻的是梁山一百单八将。

具体我们将这两件事的对应的人物详细解析通过两张图表来给大家展示:

第一件事对应关系:

  • 洪太尉误走妖魔,人物顺序:先见到监宫真人,再见到虎,又遇见蛇,最后误放了一百单位魔君,惹恼了下方生灵,百姓不得安宁;
  • 高俅弄权引出好汉,人物顺序:先逼走王进,再碰到林冲,又遇到杨志,最后和水浒一百单八将打仗交手,至此擅权乱政,天下民不聊生;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7)

第二件事对应关系:

  • 洪太尉上山去请张天师,人物顺序:先碰到虎,再遇见蛇,最后遇到牧童请到张天师回京获得赏赐;
  • 高俅遇到宋徽宗的过程,人物顺序:先碰到董将仕,再去见小苏学士,最后经小王都尉得到宋徽宗的赏识;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8)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需要简单跟大家说明一下:

第一:水浒中接待洪太尉的其实真人有两位,其中接待洪太尉去请张天师下山回来至放走妖魔时为监宫真人,在首次迎接至洪太尉上山找张天师以及洪太尉放走妖魔之后这两段中为住持真人,原因如下:

  1. 水浒开篇第一回中初次接待洪太尉时已经指示有监宫真人和住持真人,因此作者不会无缘无故把监宫真人只是提一下,如此,岂不是败笔?因此作者就是要告诉大家,后面出场的真人中是有监宫真人的,而且这个监宫真人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在“接待洪太尉去请张天师下山回来至放走妖魔时”的真人与其他段落的真人在言语和行为上互相矛盾,完全判若两人,所以真人其实有两位。
  3. 在放走妖魔后,洪太尉在廊下遇到的真人其实是与陪着游山的真人不是同一个真人。因为在放走妖魔后,都是惊魂未定,吓得到处跑,怎么可能是“向前叫苦不迭”,应该是气喘吁吁或者指责不已。所以洪太尉廊下遇到的真人是住持真人(下文已指明),前面游山的是监宫真人。
  4. 游山陪着洪太尉的真人说了一句“小道自来住持本宫三十余年,也只听闻”,其中的“住持”是个烟雾弹,这里作“管理”的意思,因为实际上住持真人是知道这个老祖天师立碑的用意的(后文住持真人自己已明确说出),而这个真人只是听闻并不知情,所以陪着洪太尉游山的真人是监宫真人,而非住持真人。

第二:一虎一蛇并非金圣叹先生所说的“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而是“豹子头林冲”和“青面兽杨志”。这是为什么呢?首先看一下金圣叹先生如何评点:

金圣叹先生对一虎一蛇的点评有四处:

  1. 楔子总评中: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陈达、杨春。
  2. 水浒原文:又行不到三五十步,掇著肩气喘,只见山凹里起一阵风。「金圣叹评点:写得出色。」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金圣叹评点:写得出色。」扑地跳出一个吊猜白额锦毛大虫来。「金圣叹评点:先写风,次写吼,次写大虫,只是一笔,便有多少段落。○初开簿第一条好汉。」
  3. 水浒原文:说犹未了,只觉得那里有一阵风。「金圣叹评点:写得出色。」吹得毒气直冲将来。太尉定睛看时,山边竹藤里,簌簌地响,「金圣叹评点:写得出色。」抢出一条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来。「金圣叹评点:亦先写风,次写响,次写蛇。○开簿第二条好汉。」
  4. 水浒原文:真人复道:“贫道等怎敢轻慢大臣?这是祖师试探太尉之心。本山虽有蛇虎,并不伤人。”「金圣叹评点:一部水浒传一百八人总赞。」

对于上述评点,我觉得金圣叹先生过于表面化了,只是从陈达的绰号“跳涧虎”、杨春的绰号“白花蛇”简单的对应来评点的,其实是大有漏洞:

  1. 最致命的漏洞: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并不是水浒开篇出现的第一条、第二条好汉。读过水浒的人都知道,水浒开篇出场的第一条好汉是史进,顺次为:朱武、陈达、杨春、鲁达、李忠......,因此陈达、杨春应该是第三条、第四条好汉才对;
  2. 陈达、杨春的特征描写与虎、蛇的特征完全不相关。陈达出场水浒原文:第二个好汉姓陈,名达,原是邺城人氏,使一条出白点钢枪,亦有诗赞道:力健声雄性粗鲁,丈二长枪撒如雨。邺中豪杰霸华阴,陈达人称“跳涧虎”。杨春出场水浒原文:第三个好汉姓杨,名春,蒲州解良县人氏,使一口大杆刀。亦有诗赞道:腰长臂瘦力堪夸,到处刀锋乱撒花。鼎立华山真好汉,江湖名播“白花蛇”。大家看看这两个人的出场跟洪信碰到的虎、蛇描写几乎毫不相干。
  3. 虎、蛇不伤人无法解释。《水浒传》第三回描写中陈达、杨春在和史进对付官兵时那是一人杀一个毫不眨眼,怎么会不伤人?逻辑上不通啊!

因此我经过分析,这一虎一蛇其实是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我的理由也有三条:

  1. 这一虎一蛇是根据人物事件的出场顺序来推断的。洪信放出妖魔的人物顺序是:监宫真人、虎、蛇、魔君;对应的是高俅引出好汉的人物顺序是:王进、林冲、杨志、好汉。这其实是一一对应关系。(具体详见上面的图表分析)
  2. 林冲、杨志的特征符合这虎、蛇的特征描写。《水浒传》在第一回中,洪太尉问是什么妖魔时,水浒原文描写:直使:宛子城中藏虎豹(都是大虫),蓼儿洼内聚神蛟(与蛇一样都是长虫)。因此这这虎、蛇是梁山好汉的一个泛称,所以分析虎、蛇就要从虎、蛇的特征描述来分析,而林冲、杨志的出场特征描写则与虎、蛇基本一致。(具体详见上面的图表分析)
  3. 虎、蛇不伤人,是没有伤害洪太尉的心思。在水浒原文中的原文中大家可以看出虎、蛇出场都是一副吃人的架势,但是在仔细看了洪太尉之后都走了,因此虎、蛇不是不伤人,只是没有伤害洪太尉。这个在后来洪太尉遇到牧童时,牧童也警告了洪太尉山中多有伤人的毒虫猛兽,也可以证明虎、蛇是伤人的。而林冲、杨志都是杀了人的,但是林冲是高太尉的下属,杨志有求于高太尉,二人本心都没有伤害高太尉的心思,这和虎、蛇没有伤害洪太尉是对应的。

三、《水浒传》第一回的重大事件的脉络解析

  • 第一波重大事件:瘟疫、第一次祈禳瘟疫、第二次祈禳瘟疫

这一波重大事件是在水浒开篇第一回就描述了,所以理解这一波重大事件非常重要,这对于理解第一回目(有的版本称为楔子)非常重要,首先梳理一下这一波重大事件的对应关系:

  1. 天下瘟疫,名为天灾其实是人祸。
  2. 第一次祈禳瘟疫,其实暗指的是王安石熙宁变法,实际隐喻的是晁盖主政梁山时期。作者用“不料其年瘟疫转盛”告诉读者,王安石变法祸国殃民,因此晁盖不招安,在梁山上快活是行不通的。
  3. 第二次祈禳瘟疫,其实暗指的是范仲淹的庆历新政,实际隐喻的是宋江主政梁山时期。作者用“瘟疫尽消,军民安泰”告诉读者,范仲淹庆历新政是正确的,因此宋江的替天行道、招安路线才是一百单八将的正确出路。

下面通过两张详细解析图表来展现给大家:

第一张解析图: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9)

第二张解析图: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10)

在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瘟疫为什么是指人祸?因为金圣叹先生仅仅是把瘟疫是为了楔出后面的祈禳事件,这其实是不对的,瘟疫在这里不是为了楔出祈禳瘟疫,实际上是为了隐喻瘟疫名为天灾,其实是人祸。为什么这么说呢?

  • 1、处理瘟疫的手段不对。

因为无论是在今天,还是在古代,处理瘟疫的第一要务都应该是用药。但是水浒书中两次处理瘟疫的方法都是: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水浒原文描写)。这个方法对于瘟疫来说只能是辅助手段,其目的只是在物质上减轻人民的负担,在精神上使人民有对抗瘟疫的勇气和信心。

什么时候会使用“释罪宽恩,省刑薄税,祈禳天灾,救济万民”呢?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封建王朝往往有这些手段来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减轻人民在天下大乱时遭受的苦难。

因此在这里瘟疫不是天灾,而是明明白白地告诉读者:这并不是一场瘟疫。

  • 2、时间点不对。

北宋在嘉佑三年并没有发生瘟疫,而实际上北宋发生瘟疫的年份很多,如果要说明这是一场瘟疫,作者是完全选一个发生瘟疫的年份。因此既然选择嘉佑三年,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一年王安石根据北宋当时的积弊,上书言事阐述变法主张,从而告诉读者,瘟疫是虚,天下疲敝才是实。

  • 3、后面的事件发展与瘟疫无关。

水浒开篇第一回就提出天下瘟疫横行,但是整个事件发展却跟瘟疫毫无关系,尤其是那个洪太尉,无论言语,还是行为都不是为了消除瘟疫。不仅如此,瘟疫放在今天也是大事,何况古代落后的科技,按道理更是件大事,但是洪太尉没见着张天师,瘟疫会怎样,可以说他几乎不在意。可实际上,哪怕再是糊涂官、贪官奸臣,瘟疫如此大的事,他没办好,岂能毫不在意。

再者,在水浒正文,读者基本也可以看出,宋徽宗荒废朝政,任用奸小乱政,天下早已是民不聊生了。

  • 第二波重大事件:立碑嘱托、误走妖魔、张天师打醮消除瘟疫

第二波重大事件在水浒开篇第一回末尾,所以理解这一波重大事件就可以理解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而这对于正确理解水浒正文那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首先梳理一下这一波重大事件的对应关系:

  1. 老祖天师的立碑嘱托对应的是宋太祖的誓碑遗训。
  2. 洪太尉以势压人误走妖魔对应的是高太尉恃宠弄权引出好汉。
  3. 张天师祈禳瘟疫消除瘟疫,军民安泰隐喻着天下安定祥和需要宋徽宗重新遵守太祖誓碑遗训。

对水浒传的评价及感悟(12.水浒传评论系列之开篇)(11)

这一波重大事件中首要需要告诉大家的就是太祖誓碑遗训是怎么回事?有的读者会说是不是我杜撰的,在这里我将百度百科中宋太祖关于誓碑遗训的内容给大家摘录一下:

据叶梦得《避署漫抄》、王明清《挥麈后录》、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书记载,赵匡胤曾在石碑上(一说为铁块上)刻下留给子孙的遗言 。宋朝历任皇帝即位时,都必须拜读这份遗训;不过,这份遗训至为机密,除了特定宫中人士之外,甚至连宰相都不知道。后在金灭宋时,才发现这份文件的存在。据说,该碑“高七八尺,阔四尺余”,有誓词三行:

  •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和大唐洞玄老祖天师的立碑嘱托几乎完全一致。

四、《水浒传》第一回总结

经过上面对于水浒开篇第一回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的分析,我想大家最最关心的两个问题需要总结一下:

  1. 一百单八将究竟是魔是神?
  2. 最后这天下大乱究竟是怎么解决的?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们下面一一来分析:

  • 第一、一百单八将究竟是魔是神?我的结论是:一百单八将究竟是神不是魔。

我们知道,一百单八位魔君对应的就是梁山一百单八条好汉,可作者在描述这一百单八位魔君那是一口一个魔,一口一个妖,怎么一百单八条好汉要说他们是神呢?

  • 1、从虎、蛇分析来看

前文已经说过,水浒中用“宛子城中藏虎豹(都是大虫),蓼儿洼内聚神蛟(与蛇一样都是长虫)”来告诉读者:虎、蛇代表的就是水浒一百单八将。而虎、蛇明指的是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暗指的就是董将仕、小苏学士,并且通过董将仕、小苏学士来表明:水浒一百单八将要么出身普通百姓、要么出身忠臣良将,而这样的身份当然不会是魔君,只能是星君下凡,是神了。

  • 2、从誓碑遗训的内容涉及人物来看

誓碑遗训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涉及的人物是:柴氏子孙、忠臣良将、普通百姓,他们对应的正是老祖天师立碑嘱托下的一百单八位星君,大家想想这些人能是魔吗?而且他们不仅不是魔,还可以封神。

  • 3、从天下大乱的起因来看

首先从张天师这边来看,惹恼天下生灵的是不遵守嘱托,放出星君,换句话说,就是一百单八位星君没有待在他们应该待的地方,而是被放出流落民间才惹恼了天下生灵,所以天下不得安宁不是星君所致。

从水浒正文来看,也正是如此,天下混乱,民不聊生不是一百单八条好汉导致的,始作俑者是宋徽宗重要奸小,荒废朝政。一百单八条好汉不仅没有作乱天下,反而是天下大乱的受害者。

所以一百单八条好汉

  • 4、水浒中描写的是魔,这是以洪太尉这些奸小之辈的口吻来描述的

水浒开篇第一回中一再用妖魔、魔君来称呼一百单八位星君,这是作者以洪太尉、主持真人等奸小之辈的口吻来叙述,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在高俅、蔡京的眼里、嘴里:梁山一百单八位好汉就是贼寇,哪怕他们被招安了,也是贼性不改。

  • 5、一念成魔、一念成神

把一百单八条好汉说成神,很多人是不服气的。因为在水浒中很多好汉出身也是地痞、强盗,他们有的是无赖,有的杀人不眨眼,怎么的也跟神扯不上。这里有位读者向我提醒,是神是魔,在乎一念。这个我觉得很对,也完全符合作者的意图。水浒好汉在上梁山之前,由于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天下百姓有的空有一身本事,报国无门,不得已流落江湖;有的则为生计所迫,或者世道所致走上了歪道。他们的行为就是魔啊!可是当他们走上宋江引导的替天行道,竭力招安为国效力,他们的行为不正是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的神吗?

  • 第二、最后这天下大乱究竟是怎么解决的?我的结论是:宋徽宗重整朝纲,亲贤臣远小人,天下恢复太平。

这又是为什么呢?

  • 1、瘟疫最后还是张天师来消除的

前文已经说明,瘟疫名为天灾,其实是人祸;张天师隐喻的就是宋徽宗。而这场瘟疫最后的消除是张天师“在东京禁院做了七昼夜好事,普施符箓,禳救灾病,瘟疫尽消,军民安泰(水浒原文描写)”,因此对应下来天下的人祸就是“宋徽宗重整朝纲,亲贤臣远小人,天下恢复太平”。

  • 2、誓碑遗训来看

誓碑遗训第三条是“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因此我们反过来就可以理解,如要天下太平,则需要后代皇帝遵守遗训:重整朝纲,亲贤臣远小人。因此最后的天下太平就必须是宋徽宗重整朝纲,亲贤臣远小人。

  • 3、水浒传中的张天师不完全是历史上的张天师

小说是艺术,不是历史,历史上的人物和事只是小说的原型,但不是小说的全部。因此我们不能用历史上虚靖真人张天师来完全对应水浒小说中的张天师,同理小说中的宋徽宗当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宋徽宗。

在历史上的虚靖真人张天师可是个有道行,有德行的一代宗师,在这里我们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这个张天师他不会做出误放妖魔,惹恼天下生灵。相同的我们也不能完全地用历史上宋徽宗误国误民,导致北宋亡国,而简单的去理解宋徽宗怎么可能还会去重整朝纲,亲贤臣远小人,恢复天下大治呢?

写到这里,水浒开篇第一回我已经完全评论完毕。这是我在心中积累了很久很久的一个心中的水浒,与金圣叹先生的经典评论可以说大相径庭。因此希望大家看完我的评点,在评论中提出宝贵的意见,以此增益我在后面的评点。

末尾再一次欢迎大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