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

中国电影讲不来爱情,似乎已经成为一个十分尴尬的问题。前些年,爱情片往往都是看日本、韩国,有时候也看美国好莱坞。一些小资男女,甚至还会翻看欧洲一些小国别电影。这几年,日韩电影、电视剧引进地相对较少了。但是,印度电影又成为我们膜拜的对象。什么亲情、爱情,印度电影中表现的都很好。从阿米尔汗,到近年的《调音师》、《无所不能》,印度电影谈爱情也是令人羡慕遐想。反观国产电影,多数讲爱情要么显得虚无,肤浅得让人牙疼。不过,古代中国的爱情传奇可丝毫都不逊色。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1)

我们民族最著名的一部爱情传奇,莫过于元杂剧《西厢记》。《西厢记》不仅是文学上的不朽巨作,也是戏剧上的绝对丰碑。而让人尤为称奇的是,如果用今天的镜头语言去观摩这部作品,会惊人地发现,这部戏剧很有改编成电影的潜质。遗憾的是,这个题材,我们的电影人并未在意。今天我们就要聊一聊《西厢记·长亭送别》的取景和构图,真是美不胜收,令人沉醉。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2)

一、《西厢记·长亭送别》的景于情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电影的镜头语言中,任何镜头取景都应该有情感寓意,否则就将流于形式和表面。近年来的一些国产片,镜头很唯美,但是空洞无物,便是因为景中无情。《长亭送别》的景物描写,将中国古典戏曲中借景写情的特质展现地淋漓尽致。 借景抒情是中国古典文学常用的手法,戏曲中更是惯用此手法。因为相较于诗词而言,戏曲需要更加直观的可看性。戏曲中的文词,最好是能够在人的脑海中可以还原成鲜活的图景,在戏曲演员的手眼身法步中,可以得到恰当地彰显和体现。

《西厢记》的曲词中的景色描写,就是处处含情。 甚至可以说《西厢记》是古典戏曲中情境交辉的最好的典范。而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长亭送别》中情因景生、境因情现。景别、景物对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把其中最具特色的景拍成电影的话,一定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王实甫就像一个高超的导演,在编剧的过程中,已经为拍摄选好了角度和素材。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3)

王实甫笔下的景物主要是造境,把莺莺的离愁别情放在四种不同的环境加以排铺,构成了电影语言中的一组蒙太奇镜头。

镜头一:去长亭的路上,一径秋光,情境交融。

镜头二:秋郊长亭的离筵。一种悲苦况味几欲跳出画框。

镜头三:苍山落照,金圣叹评之为“笔力雄大”。

镜头四:景随人远,情随恨长,人去远也。

这一组镜头,美学上似淡雅的水墨画,艺术上又像一支撩人的离歌,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凄艳动人。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4)

二 、十里长亭路,每一步都是情 ,请看: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碧云天,一碧的长空,洁白的云朵,然而却黄花满地,西风萧瑟。最令人不堪的还有长天那一排南飞的大雁,哀鸣阵阵。林间的秋霜也能醉人?醉人的不是秋霜,而是离人的眼泪!据说王实甫写完此句后,思虑殚尽,竟然晕厥过去。这说明,这确实是至情之作。而这一句的妙处还在于,碧云天,本来是很明朗的景致,而黄花满地,也未见得就悲凉。而即便是北雁南飞,也算是有几分豪迈和苍凉,并不是悲悲切切。妙绝之处就在于,以此乐景去写悲情,这二者之间巨大的张力让人情不能已。

这样的写法也并非王实甫首创,这一句曲词其实借鉴了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前半句的明朗与后半句的苍凉形成了戏剧上的极大张力。同样深谙此道的还有杜甫。他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以浓丽的春日画面,春光融洽写悲苦的思乡之情。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5)

一个“晓”字,说明崔莺莺一大早就启程去“长亭送别”。试想一下,崔莺莺坐在车里,看郊外的秋光,一定无限惆怅。她一定会想着和张生“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的温存。然而母亲一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你明日便上朝取应去。”让一对儿恋人踯躅于即将分手的路上。至美的意境营造的却是至悲的气氛。

由于内心不舍,所以十里长亭之如路途,每一步迈出都显得过于奢侈。“马儿迍迍的行”,不是马儿慢,而是不舍得行走。等到来到长亭,已是“疏林挂着斜晖”了。

如果用一组长镜头去表现这种依依不舍,远山叠翠,秋光潋滟,将会多美啊!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6)

三、长亭饯别,饮下的都是离愁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西风,黄叶,寒烟,衰草。肃杀秋风扫落叶,寒烟、衰草,一动一静,愈觉凄冷。这就是长亭饯别之景。那么在饯别的筵席之上,他们会说些什么?

莺莺也有怨,怨张生“轻别离”“情薄”;“满庭芳”曲词怨母亲“供食太急”,在本已很短暂的饯行宴上居然还不肯回避,弄得莺莺和张生不能温存话别,只能“暗送秋波”。“朝天子”曲词中莺莺痛斥世人追逐名利。此情此景,“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煖溶溶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寥寥数语,可谓有无限变幻的画面,估计最高明的导演,也很难用镜头语言描摹殆尽。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7)

“霎时间”言筵席时间很短,其实时间的长短,早已经不再客观,而只是离人的心理感受的外化罢了。

[四边静]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四煞]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最后,终于只剩下张生、崔莺莺和红娘。“两意徘徊”言二人依恋难舍,但“落日山横翠”,又不得不分手了。莺莺“把酒”向张生告别,然而却只能无语凝噎,唯有泪双流。“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五煞”曲词的嘱托,说得多么一往情深!“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其实,崔莺莺最后的嘱托,其实也暗含着太多的悲情。所谓始乱之,终弃之。崔莺莺知道自己的爱情的是以“乱”始,而到底能否终之,抑或是被弃,现在都无法知道。因此只能叮嘱自己的爱人,要终情,要回来!

西厢记各个版本电影(长亭送别如果拍成电影会怎样)(8)

对于崔莺莺而言,她的能动性,仅此而已。因此长亭送别,也有可能就是诀别,因此才更显得悲凉。在元稹的传奇《莺莺传》中,崔莺莺的结局最终就是被抛弃了。王实甫虽然给了崔莺莺一个美好的结局,但是至少在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遭受的心理折磨和考验,一点也不亚于《莺莺传》中,那个哀音怨乱,难以终曲就泣如雨下的崔莺莺!

四、 尾声 溪斜,山遮,人去也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莺莺送别张生后,迟迟不肯归去,怅然若失。夕阳古道,只剩崔莺莺孤独而立。“无人语”寂静荒凉,再无人与莺莺知心相谈。一声“马嘶”,人真的去也。“一鞭残照里”,一个黑色的骑马人的剪影,跃马扬鞭,他是谁?是张生。“遍人间烦恼填胸臆”,眼前的车子是如何也载不起的了。

溪斜,山遮,人去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