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

前言

《三国演义》作为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其基于历史而进行的天下之争在三国争霸的进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正是这本基于《三国志》而来的小说,让魏蜀吴三国深入人心,从而在罗贯中的笔墨中忽略历史的真相。

就比如在东汉末年,除了三足鼎立的魏蜀吴,还有一个远在辽东的政权,应该算作四个政权的并立。但是这个长达五十多年的辽东政权,却丝毫没有在《三国演义》之中出现,这又是为何呢?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1)

欧皇公孙度

公孙度,辽东湘平人。因为自己的父亲在家乡犯了事,从而举家搬迁到玄菟郡,而在玄菟郡,公孙度迎来了自己欧皇般的人生。

成年以后的公孙度,在玄菟郡捡了一个小吏当,按理说这样一个没有背景父亲还犯过事的人一生都应当过得平庸了,然而却遇上了玄菟郡太守公孙域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2)

公孙度与公孙域死去的儿子极为相似,因此公孙域见到他的第一眼便极为激动,更巧的是,公孙度曾经有个名字叫作公孙豹,而公孙豹正是公孙域死去儿子的名字。

一个容貌相似甚至名字一样的人重新站在公孙域的面前,身为一个老父亲,又怎能不爱屋及乌呢?

于是公孙域收了公孙度为义子,并让他住在了自己家中。就这样,公孙度开启了读书学习娶妻的富二代生活。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3)

借着这层关系,公孙度结交了不少人脉,并凭此得到了推举到朝廷做官的机会。进入仕途的公孙度,一路升迁至冀州刺史,此时的他官位已然在公孙域之上。

而在汉代以征辟和察举入仕的途径中,家庭背景还是有很大影响的。很多人看到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吏摇身一变成为冀州刺史,难免会眼红。因此便对其大肆造谣和攻击,于是公孙度被罢去官职。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4)

然而欧皇就是欧皇,怎么会如此陨落呢?

东汉末年,公孙度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个贵人,曾经的同窗好友徐荣,他也是玄菟郡的人。当时董卓已经把持了朝政,而徐荣便是他的心腹大将,因着这层关系,公孙度被举荐为辽东太守。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5)

辽东政权的建立

回到辽东的公孙度,并没有受到辽东士族的礼貌相待,甚至对其的贬斥相较之前有过之无不及。他们不仅处处与公孙度作对,还给公孙度的儿子伍长的职位借以羞辱公孙度。

于是这个草根出身的公孙度黑化了。他直接将羞辱他儿子的公孙昭抓到闹事将打死,接着杀了他全家。然后所有和他作对的辽东士族,都被安上了各种罪名最终被满门抄斩。

这样狂暴的行为成功为其立威,辽东各地的豪门也不再敢与其作对。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6)

整顿好辽东之后,公孙度发现董卓已经被吕布所杀,整个中原混乱不堪,他便有了割据一方的打算。加之之前对辽东士族的残杀,辽东成了公孙度的私人领地。

而中原政治曹操袁绍相争之时,公孙度深觉自己本就远离中原实力又不够强大,于是将主意打到了辽东周围,就比如朝鲜半岛,被他七进七出这么一打,就让高句丽与扶余国向他称臣。

当自己的势力逐渐庞大之后,公孙度便趁着中原混战的时候自封为侯,享受着皇帝一般的待遇,辽东政权也就此建立。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7)

辽东政权的消亡

中原混战自然无暇顾及到公孙度所建立的辽东政权,公孙度在乱世之中也逐渐有了一颗称霸天下的心。

然而,事与愿违,公孙度病逝了,他那个曾经被侮辱过的儿子公孙康接替了自己的位置。当袁尚和袁熙逃到辽东之后,他因为忌惮曹操的实力将此二人的人头取下向曹操赔罪,因此被封为曹操封侯。

而这一步,虽然让辽东免于征伐,但也让辽东政权位于曹操之下。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8)

公孙康死后,他的弟弟公孙恭被推举上位。时为魏文帝的曹丕对他进行了赏赐,这位与前面两人相比更是胸无大志,喜滋滋地接受了封赏还将自己哥哥的儿子送到曹丕面前当质子。

这样一个胸无大志的人被公孙康的儿子公孙渊看不过去,于是夺了他的位置成了辽东政权的掌权者。然而这位公孙渊,徒有野心,甚至坑了想要与他联合攻打曹魏的孙吴政权。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9)

之后公孙渊因为言语顶撞了曹叡派去的使者,曹叡便让他前往洛阳解释。他本来就有不服曹魏的心思,因此担心曹叡想要害怕,索性不去。结果可想而知,曹叡不高兴了,辽东政权迎来了司马懿的围杀。

很快他就被司马懿所擒,不仅自己及其官吏被杀,襄平整座城都遭到了屠杀。

至此,辽东政权消亡。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10)

为何《三国演义》没有辽东政权

第一个原因便是辽东从实质上来说并不算一个国家。魏蜀吴都是按照建国的程序来走了一遭,而公孙度也只是将自己封为侯,从始至终都没有称帝的建制。而且公孙康为了不被曹操攻打,接受了他的册封,从另一种层面而言辽东政权也不具备与其他三个国家站在同一高度的条件了。

第二个原因便是,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其内容都是为了整本小说服务。如果写到辽东政权这样一个远离中心点的地方,很难将其串联在一起,便索性舍弃了这一存在。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11)

尾声

事实上,史书中的三国时期要比罗贯中笔下的三国要复杂得多,存在的政权也远远不止三个。将其当作文学作品阅读可以,但是作为史料参考的时候,陈寿的《三国志》显然要可靠的多。

罗贯中对三国的评价(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