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圣经的价值 希伯来圣经源起小谈

希伯来圣经的价值 希伯来圣经源起小谈(1)

犹太人先祖亚伯兰(即后来的亚伯拉罕)顺服上帝呼召,年七十五时举家迁离故乡迦勒底的吾珥(伊拉克的阿勒-穆卡亚(Tell Al-Muqayyar)地区),碾转前往上帝指示之地迦南地(即巴勒斯坦)。将迦南地赐予亚伯拉罕,并将亚伯拉罕分别为圣归于上帝,同亚伯拉罕立约、祝福亚伯拉罕。1自此确立了犹太教信仰。自亚伯拉罕起至摩西时期有关上帝的创造,人类的堕落犯罪,上帝的救赎,上帝的旨意等内容,尚未形成文字,主要是口头教导。也就是说 这一时期尚无成书的律法或圣经。

《托辣》内证本身的来源及其乃为旧约的核心部分。

摩西顺服上帝呼召,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之后。上帝在西奈山,2亲书法版,3亲授一切诫命、律例、典章,4摩西纂写。5

《密西拿》(Mishnah)证明了《托辣》的来源。证据显示托辣所包括的五卷《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均来自上帝亲授摩西编纂。

犹太法典《密西拿》系犹太教古代拉比著作合集,其在犹太教信仰中的地位仅次于《塔纳赫》,是犹太教信仰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其第一部分有一段话这样记述: “摩西自西奈山受《托辣》并传于约书亚;约书亚传至长老;长老传至先知;先知传于伟大的汇编人(Anshei Knesset HaGedolah)。他们发表三个声明(教授三个主题):谨慎(忍耐和克制)判断、树立骨干门徒、构建《托辣》界线”。6

虽然众多圣经批评学者(甚至有些“基督徒”)根据文句措辞等提出摩西五经来自“五底本学说”。来推翻摩西五经上帝亲授,由摩西编纂的圣经内证和法典所证实的事实。他们认定摩西五经以五种不同时期的底本文献编撰而成。分别是以下五种文献:

第一,耶和华版底本(The Jahwist),简称J典、或耶典,文集称上帝为“耶和华”而得名。约成书于BC 950年前后。

第二,伊罗欣版底本(The Elohist),简称E典、或伊典。这部分称上帝为“伊罗欣”,为复数形名词,这是古迦南对神的称法。约成书于BC 721年前后。

第三,申命记版底本(The Deuteronomist),简称D典、或申典。约成书于BC 650年前后,由犹太王国的约西亚王所主导。

第四,祭司版底本(Priestly Book),简称P典、或祭司典。约成书于BC 538年前后,由从巴比伦回归的以斯拉等文士所主导。

第五,托辣编辑者版底本(Torah redactors),约成书于前450年前后。7

但是,笔者相信圣经内证及犹太传统认可的摩西五经由上帝亲授,摩西执笔编纂的观点。笔者认为“五底本学说”所提供的证据绝对不足推翻摩西五经的来源及作者。提出以下回应:

第一,就反对学者所提出的耶典和伊典这两条证据而言,至少有以下两点显示出反对学者对圣经和东方文化的无知或无视事实的反对。

1)根据圣经内容显示,犹太人会在不同场合下使用不同含义的名称来称呼上帝。上帝的名希伯来文写作יהוה,中文译作耶和华,英文译作Jahwist,以祂本体位格出现。由于名讳的缘故读作אֲדנָֹי(阿笃奈),同希伯来文的主(专指上帝)的词汇אֲדנָֹי读同音。犹太人不敢妄称上帝的名号,以至于只有יהוה文字,没有读读音。由于西方人无法理解名讳的意义,导致众多西方学者不能明白名字的深层含义。以至于他们将基督教传入中日韩等东方国家时没有强调名讳的问题,出现今天华人直呼耶和华的圣名。被中文译为上帝的אֱלהִֹים,英文译作Elohim的这个词汇为希伯来人对上帝具有王权的称号,有类似中国对对各种神明统称为“神”或对皇帝称“陛下”、“万岁”的层面。这个词主要使用在上帝是统治者是君王的场合,通常以命定的主体出现。最具典型的创世记第一章第一节起第二章第三节当中关于上帝的创造时使用该词汇。而到创世记第二章第四节起使用אֱלהִֹיםיהוה这个词汇,突出的是祂本体。

2)从客观角度来讲,不排除后世祭司编纂“摩西五经”,但这点不足证明它是由不同文献拼合而成。例如,中国的孔子著作和希腊的苏格拉底的著作,并不排除后世的编纂,但并不影响他们的思想主体和作者问题。即便系反对者所认可的编撰者所为,他们过于低估编撰者的能力。如上所述,不足两章的经文同事出现耶典和伊典内的词汇。难道能够有能力编纂“摩西五经”的编者,没有能力解决学者所认为的疑点。

第二,申典提出的反对意见,主要集中在申命记第三十四章第六节至第十二节,他们认为摩西无法预知身后事件。笔者认为,既然认可能够命立就立,又有绝对启示能力的上帝难道不能将摩西身后之事启示给摩西?另外,即或摩西身后之事系编撰者所为。无论中外,编者给前人著作题跋语,也不是什么特例。跋语绝对不可能改变作品来源。

第三,祭司典和托辣编辑者版提出的反对者意见,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忽略了语言变迁因素。随着时代的推移,古代所使用的词汇语法,可能已经变迁的我们已经不知所云,或者产生歧义。例如,华人当今有几人能阅未经翻译秦汉版《尚书》。另外,汉字的“走”古今意义就发生很大改变,这是中所周知的。将古文版《托辣》进行翻译也不能影响作品来源。

先知书是《塔纳赫》的第二部分,属上帝为劝喻选民以色列民,在不同时期启示给先知,由先知所写的著作汇编。同时也是以色列人进入以色列的历史和先知书卷。关于先知书的来源记载于犹太法典《塔木德》。8先知书被分为两个部分:即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由约书亚创作,《士师记》由撒母耳创作,《撒母耳记》公认由撒母耳所创作,基督教分为《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列王记》由先知耶利米所作,基督教分为《列王记上》和《列王记下》。以上这些书卷包含历史记载。

后先知书包含《以赛亚书》由希西家王和他的宗派创作(存在疑义),《耶利米书》由耶利米创作。《以西结书》由伟大的汇编人创作。另外,十二个先知书由伟大的汇编人安排为一个大分组,书卷包括:《何西阿书》、《约珥书》、《阿摩司书》、《俄巴底亚书》、《约拿书》、《弥迦书》、《那鸿书》、《哈巴谷书》、《西番雅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和《玛拉基书》。十二先知书篇幅较短被归为一卷书,这十二先知书均有详细的出处。

《塔纳赫》的第三部分为《文集》。《文集》书卷《路得记》描述的是士师时期的事件,传统认为系先知撒母耳所著。《传道书》和《雅歌》都归所罗门所作。《耶利米哀歌》由于第一次被掳内心悲伤而做,出自先知耶利米之手。内容包含《诗篇》主要内容出自以色列君王大卫之手,还有部分出自同时代伶长之手。《箴言》主要出自智慧王所罗门之手,另外还有其它作者少量作品。《约伯记》最为扑朔迷离的一卷书,第一,《约伯记》的作者无从考证。第二,约伯生活时代至今是个迷,犹太拉比文献提出以下五个观点:㈠亚伯拉罕时代,摩西时代,9㈡密探时期,10㈢士师时期,11㈣亚哈随鲁王时期,12㈤另外一种可能,属于没有发生过的事件。13《以斯帖记》根据传统作者系大会成员。(Babylonian Talmud, BavaBatra TW CA)。《但以理书》毫无疑义的归但以理所著。《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同系以斯拉所著。《历代志》分上下两部分,据犹太传统,系回归锡安犹太领袖以斯拉的书记员开始记录,直至尼希米时期结束。14

及至《玛拉基书》旧约时代宣告结束,以色列国从此时至耶稣基督降生这一时期史称“沉默期”。

1.创世记第十一章第二十七节至第十二章第八节

2.出埃及记第十九章第二十节

3.出埃及记第二十四章第十二节,第三十一章第十八节,第三十二章第15节,创世记第三十四章第一节,第二十八节,申命记第四章第十三节,申命记嘚五章第二十二节,申命记第十章第二节,

4.出埃及记第十六章第二十五节,利未记地二十七章第三十四节,民数记第三十六章第十三节,申命记第五章第三十一节,申命记第十一章第三十二节,

5.出埃及记得二十四章第四节,出埃及记第三十四章第二十七节,利未记第二十七章第三十四节,民数记第三十六章第十三节,申命记第二十七章第八节,申命记第三十一章第九节,第二十四节,约书亚记第二十三章第六节

6.Chapter 1: Mishna 1: Part 1

7.Gordon Wenham, "Pentateuchal Studies Today," inThemelios 22.1 (October 1996): 3–13.

8.Talmud Bava Batra hand

9. במסכת בבא בתרא מיחסים את כתיבת ספר איוב למשה: "משה כתב ספרו ופרשת בלעם ואיוב"

10. במסכת בבא בתרא רבא מיחס את זמן כתיבת ספר איוב לתקופת המרגלים: "רבא אמר איוב בימי מרגלים היה".

11.בבא בתאט טו ב: "רבי אלעזר אומר איוב בימי שפוט השופטים".

12.בבא בתרא טו א: "איוב מעולי גולה היה ובית מדרשו בטבריא"

13.בבא בתרא טו א

14.בבא בתרא טו, א: "עזרא כתב ספרו, ויחס של דברי הימים עד לו. מסייעא ליה לרב, דאמר רב יהודה אמר רב לא עלה עזרא מבבל עד שיחס עצמו ועלה. ומאן אסקיה? נחמיה בן חכלי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