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四户老破楼(说说二十世纪五)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四户老破楼(说说二十世纪五)(1)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各地都有“筒子楼”,但五十年代的“筒子楼”与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筒子楼”还有一定的区别。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四户老破楼(说说二十世纪五)(2)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筒子楼”的形成,主要是一家的“顶梁柱”到城里当了工人,或从事其它职业,几年后把老婆孩子都带到了城市里 ……

那时,住房问题无法解决,于是形成了原来本是一家人居住的房屋,一下子挤进了三、四家人。

这三、四家人同用一个厨房,共用一个厕所等等等。有的还没有室内厕所,每天只好到室外,排着长队,去“公共厕所”方便方便啦!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四户老破楼(说说二十世纪五)(3)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盛行的“筒子楼”则与“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五七道路”、“六二六”等等等有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各个城市都有大批拖家带口的居民,从城市走向农村,去“插队落户”,去“上山下乡”,去走“五七道路”,去走“六二六”等等等。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四户老破楼(说说二十世纪五)(4)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形势突变。

那些当年从城市走向农村,去“插队落户”,去“上山下乡”,去走“五七道路”,去走“六二六”等等等的人家,又全家从农村回来了 ……

上个世纪50年代的四户老破楼(说说二十世纪五)(5)

各个城市都无法安置这些返回城市的住户,但还必须让他们最最起码地有个住处,于是各单位也只能硬着头皮去办啦!

于是,食堂停止使用了,经过简简单单的间壁,一户一间地住上了人家;于是,俱乐部停止使用了,经过简简单单的间壁处理,一户一间地住上了人家;于是,占用了早已停止招生的学生宿舍使用,经过简简单单的间壁一下,一户一间地住上了人家 ……

这种情况,持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地解决了。

感恩,改革开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