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的诗句名句(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

——简评银莲诗集《爱在成都》

作者:徐潋

燃一柱沉香,品一杯清茶,读银莲的诗集《爱在成都》,不禁赏心悦目,如铺开了辽阔的草原,放飞一片片心境。

关于成都的诗句名句(用诗句呼唤沉睡的历史)(1)

如一株莲,在成都平原行走,是一条流淌的典雅和曼丽;如一枚旧甲,藏于金沙底部,是一双飞翔在灿烂星空里的羽翼;如一丝锦,长在树丫之上,是一件绣在民国旗袍里的宽窄巷子;如一片残碗,是一阕倒在深秋以后荷塘的少城;如一枚文字,放在纸里,是一串人文的符号。这是诗的感觉,也是成都在诗里的感觉。在诗集《爱在成都》里,作者运用诗句,巧妙地将一座城市与人文历史联系起来,读后令人心生敬畏之情。

《爱在成都》,是成都人文历史的注脚

《爱在成都》梳理成都的人文历史,释放出文化的厚度——让我们站在成都古迹里寻访那里的故事。阅读诗集可以让我们神游天地,《爱在成都》是时间的诠释,是人文的解读,也是历史的训诂。

美学家朱光潜说,“如果只有再现的现象,绝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如《都江堰》中,“都江堰”这个意象表现出“阅读岁月的沧桑/千年尘埃/掩不住智慧的光芒”,“创造”不是时间深处的神话,而是“从教科书上走下来的”真实的智慧。再如《水韵天府》,“水在老屋门前走来走去/叮叮糖清脆的敲打声/香甜了深深浅浅的童年旧梦……/一坛子陈年老酒/灌醉了银杏树下/浓得化不开的乡音乡愁”,以“水”“老酒”等为意象,抒发乡愁。

《五月青城》的“青城后山/用绵绵细雨掏空悲伤/文殊阁用传世书香挽留脚步/十年之殇/疼痛开出花朵”。历史的沉重感,一般人很难体会,因沉重在于“十年之殇”的“隐喻”背后;而《草堂听雨》的“唐时旧梦/一个不老的诗魂/在雕檐画栋间升腾”,把杜甫给予的理想情怀,刻在了“古建筑”的诗句里,有历史厚度,也有故事,实际也是一种隐喻。

地名不单是个简单的符号,背后更拥有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也隐藏着嘶马狂奔,软埋着凄美的爱情故事,还有鞭长莫及的智慧。故此,银莲认为,少城、宽窄巷子、东城根街、散花楼、鹤鸣茶社、少陵草堂、武侯祠、望江楼这些街巷地名,只在童年艾草飘香的记忆里,在祖父讲述的一幕幕治病救人的场景里。其实,在每一个“地名”里,我们很难再去拾起一个相同的故事,如“月色,推开蜀汉三国/吱呀作响的木门”和“我的一盏绿茶/半亩书香”(《蜀汉三国》),但我们可以在其中探寻到无数走向远方的人文历史,如“空山听雨/泪流满面的屋檐/壁画在唱歌/……”(《圣水禅院》)以空灵之语,隐含一种“禅悟”之境,所以“飞来石长满青苔/旱地莲开花/一座山就有了/年轻的容颜”。

文艺理论家王朝闻说:“审美感受的特点,是审美对象的特点的反映。”银莲以诗的形式来表达她心中的“成都”,以一枚简笔的诗意之姿,素描着成都的人文历史和现在。在诗里,宽窄巷子、都江堰都是一株待开的莲,金沙是一座城深邃的语境,即使轻轻地挪动一下手指,也许会把一张张虚拟的碎片装饰为实感的梦境。这就是诗的力量,能把一座城市叫醒,也能把沉睡的历史呼唤出来。由此可见,诗集《爱在成都》就是这座城市人文历史的注脚。

《爱在成都》,凸显清新、质朴、雅致之格

银莲的诗歌,语言无矫拙之气,凸显清新、质朴、雅致之格,如其诗句“通济堰,开渠引流两千年水润苍生……遇见一个山水入画,田园有诗”(《遇见新津》),以古朴“田园式”的语言来表达她所遇见的“新津”,这符合成都城市历史风格的,也是诗人审美情感的体现。

朱光潜曾说,“内外意含蓄,方入诗格”。语言一旦表达出来,文气就需要与周围环境一脉相承,不然语言就显斧凿的痕迹,其文脉便或涩滞,或浮夸。所以,遣词造句在诗歌里尤显重要。以《中秋月》为例:“天空/在挥金如土之后/懂得了节俭/用极少的版面/画了一个圆”。短短的五句,25字,以清新、质朴的语言,把天地连接起来,放在“版面”里,以“大”缩“小”(拟人、夸张手法),将“中秋”的月亮形象地刻画出来。

还有诗句“路遇千年红豆/细雨扑面/泰安古寺晨钟暮鼓/也染上了相思”(《五月青城》),以拟人、夸张等手法,语言有古典味;“手起针落/绣一片春绿/绣满眼芙蓉花开国色天香”(《海棠深处》),以虚实、比喻、夸张等,表现一抹希望;而“骨感的美,独自的香”(《幸福梅林》)具有古典绘画之美;“八月,白月亮坐在荷叶之上/荷塘的绿,花朵的白/月光的桨轻轻摇动/夜色就化成了水”《白月亮坐在荷叶之上》,“一朵花,怀揣秋天的二维码”(《花开成都》)以联想、对比、拟人的手法,生出典雅之姿,表现诗人的情感。审美主体容易被新鲜强烈的刺激唤起注意,于是,这些稍显陌生化的诗歌语言,构成了一种别样的艺术效果。

有评论家曾这样评价银莲的早期作品,“(其)作品大多抒写个人感情,没有太多的社会重负,没有什么‘微言大义’”。而《爱在成都》正是以诗意表达和诠释一座城市。《爱在成都》虽然只是一个隐喻或是一个注释,但让我看到了银莲诗歌艺术和思想的飞跃,她的作品不再迂困于抒写无味的“小我”,而是以古典朴实而清新的语言来表达她对天府文化的敬畏和情怀。(徐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