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

“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为何能用语言描绘出“秋郊夕照图”?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元朝离现代社会非常遥远。再加上它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所以人们对它的印象其实非常模糊。但事实上元朝的前身大蒙古国,曾与宋朝、西夏、辽朝、金代共存。只不过当时他们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以统一中国的地步。

实际上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就已经统一了蒙古各部,并建立了大蒙古国。并且经过东征西战先后,灭掉了西辽、西夏、金朝等少数民族政权。成吉思汗去世之后经过蒙哥汗,以及忽必烈的经营大蒙古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大。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1)

公元1271年忽必烈改弦更张,将大蒙古国号改为“大元”,并于次年将大都定为国都。在忽必烈建立元朝六年之后,巨大军攻破南宋都城临安,这个风雨飘摇的偏安政权彻底土崩瓦解。公元1279年元朝消灭南宋流亡政权,彻底成为了大一统王朝。

在这种历史背景的影响之下,曾经生活于南宋的汉族人,不得不在成为大元子民。但由于元朝实行的“四等人制”,即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导致南宋遗民成为了“四等人”中的最末一等。他们所受到的精神、思想是的打击可想而知。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2)

虽然南宋移民并不甘心成为元朝人,但是在国破家亡的现实面前,他们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元朝时期虽然忽必烈接受了,以儒家思想治国的建议。但是在整个元朝期间对汉族文化,其实都进行了大肆破坏。

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也非常正常,毕竟民族信仰、人文历史不同。所以蒙古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化,去同化其他民族文化的想法也有情可原。但是很多南宋遗民却保留了汉族文化传统。他们将汉族与蒙族文化有机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可以令世人,都能接受的“元曲”文化形式。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3)

“元曲四大家”之一“断肠人”马致远

马致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绝对是一个极具声望的大文学家。虽然他给后人留下的文学作品,从数量上来说并不是十分客观。但笔者却认为几乎每一首元曲,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准与不可多得的文学价值。

大家即使不是特别了解马致远或者元曲,但只要提起《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相信大家一定会恍然大悟。原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居然就是元代戏曲家马致远的名作。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4)

1.元曲《青杏子·悟迷》写尽平生

约公元1250年出生于元大都,据其在《青杏子·悟迷》一文中的表述。“气概自来诗酒客,风流平昔富豪家”,可以得知他的家境应该非常好。风流富豪之家一般多指家庭富有,并且拥有较好的文化氛围。

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之下,马致远年轻时就比较热衷于求取功名。《青杏子·悟迷》开头两句:“悟迷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从这两句诗中可以分析出,在马致远的人生旅途中,曾经有过二十年的漂泊岁月。

但他却自嘲到“天公放我平生假”,这句诗的意思其实非常明确,这是老天爷想要给他“放假”。实际上从马致远的人生经历中,可以得知所谓的“放假”其实就是赋闲。在赋闲期间他的主要生活内容就是,“剪裁冰雪,追陪风月,管领莺花”。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5)

2.献诗龙楼,入仕为官

据史料记载用仕之心特别强烈的马致远,曾在公元1273年孛儿只斤·真金,被立为元朝太子之时向他“献诗”。孛儿只斤·真金看过马致远的诗作之后,不仅颇为赏识而且还赐予马致远官职。这件事情被马致远记录于《女冠子·枉了闲愁》。

诗中曾云:“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实际上这两两句诗中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孛儿只斤·真金,念在马致远年幼献诗的情分上,才让马致远入朝为官。“鲰生”的意思为“小人”,在这里应该是一种自谦的写法。

从这诗中“年幼”二字可以得知,当时的马致远年纪并不大。从马致远出生年月与献诗太子的时间去分析,当时马致远的年龄应该在20-23岁左右。笔者认为这个年纪在古代社会中,已经可以为人夫为人父了。所以这就考虑到马致远的生辰时间是否准确。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6)

3.外放为官

公元1285年元朝太子孛儿只斤·真金去世,此时距马致远入朝为官已有十二载。但是在此之后马致远失去了靠山,再加上当时元朝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很多矛盾。马致远不得不离开元大都外放江浙行省务官。

至此之后马致远又蹉跎了将近十年时间,这也是正与其在《青杏子·悟迷》中,所写的“悟迷世事饱谙多,二十年漂泊生涯”完全契合。但是在这十年期间,他到底做过什么并经历了哪些事情,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7)

4.“元贞书会”中的“曲状元”

公元1295年初至1297年初,已经45岁的马致远参加了“元贞书会”。 举办这个“书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聚集当时比较有名望的文学家。大家在一起吟诗作赋,马致远作为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最后成为了大家公认的“曲状元”。

马致远在参加这次元朝时期的文学盛会之时,曾与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一起合作创作了元曲《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并与元代杂剧作家王伯成结为了忘年好友。笔者认为“元贞书会”应该是,马致远人生中的高光时刻。

因为作为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马致远虽然仕途方面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是在文学方面却做出了突出成就。后人为了彰显他的文学地位,将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8)

5.“西村最好幽栖”

公元1297年-1307年年逾五十岁的马致远,终于看破了世事沧桑与红尘俗世。这种心态在其创作的,《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中表达的淋漓尽致。从公元1273年至1297年,在长达二十五年的人生蹉跎之旅中,马致远终于产生了归隐之意。

“半世逢场作戏,险些儿误了终焉计。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老正宜。茅庐竹径,药井蔬畦,自减风云气”。

从这段诗文的描写可以得知,此时的马致远已经下定决心隐居。从他的人生轨迹中可以得知,他的隐居地点又可能是杭州。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9)

(1)归隐后的闲情雅致

“穷则穷落觉囫囵睡,消甚奴耕婢织?荷花二亩养鱼池,百泉通一道青溪。安排老子留风月,准备闲人洗是非,乐亦在其中矣。僧来笋蕨,客至琴棋”。

在隐居期间马致远的心态变得异常平静,睡个安稳觉、养鱼,和僧人一起下棋吃笋蕨并乐在其中。

(2)清静无为的归隐心态

“青门幸有栽瓜地,谁羡封侯百里?桔槔一水韭苗肥,快活煞学圃樊迟。梨花树底三杯酒,杨柳阴中一片席,倒大来无拘系。先生家淡粥,措大家黄虀”。

种瓜、栽韭菜、饮酒、睡午觉,醒来之后吃一碗淡粥,这种生活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蕴。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10)

(3)知足者常乐

“有一片冻不死衣,有一口饿不死食。贫无烦恼知闲贵,譬如风浪乘舟去,争似田园拂袖归?本不爱争名利。嫌贫污耳,与鸟忘机”。

实际上这段诗文中也在表达,归隐之后的生活以及心境。衣服、饮食无论好坏都值非常满足,只有在归隐之后才能感受到这种生活意境。

笔者认为《般涉调·哨遍·半世逢场作戏》中,其实虽然处处都在体现归隐之后的自得其乐。并且也写出了马致远归隐之后的心态,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悟道。原来自己一生蹉跎、漂泊“本不爱争名利”,但是却陷入了俗世的纷纷扰扰之中。

笔者认为马致远所写元曲中,“本不爱争名利”一句应该是,已知年老体衰再无争名夺利的可能性了。根本就不是他不爱名利,否则他也不会再年轻的时候,通过献诗博得孛儿只斤·真金的赏识而做官。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11)

《天净沙·秋思》中的天涯游子思乡情

1.漂泊游子描绘的“秋郊夕照图”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最为著名的元曲之一。这首诗歌从整体上来看,虽然诗句与字数都比较少。但是却描绘出了一副景色中多的“秋郊夕照图”。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断肠人,简直就是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晚景图。

马致远年轻的时候其实特别热衷于功名,但就算他才华横溢也不得不依附权贵。但是当元朝太子去世之后,马致远不仅失去了京官的职位,而且还被外放于江浙行省。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可以称得上仕途不顺,并且一生都过着漂泊、困窘的生活。

他的人生悲剧其实与元统的民族高压政策息息相关。虽然历史上对马致远的记载并不多,但是通过他撰写的元曲其实就可以,窥探其人生轨迹与所思所想。尤其是《天净沙·秋思》,更是写出了独自漂泊的羁旅之痛。

退隐江湖十几载半池淡墨写人生(悟迷世事饱谙多)(12)

2.《天净沙·秋思》赏析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年代久远的枯藤缠绕着一颗老树,黄昏时分归巢的乌鸦落在了搭建在树枝上面的鸟巢。一座残破的小桥下面流水淙淙,旁边几乎人家的烟囱中飘出了袅袅炊烟。在秋风萧瑟时节苍凉的古道上,有一匹瘦马正在驮着游子慢慢行进。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黄昏时分的夕阳下降的速度特别快,仿佛顷刻之间就藏在了山后。当诗人目睹了这一系列残败的景象之后,再回过头看一看自己的遭遇,不禁有一种伤心旅客漂泊在天涯的感觉。

结 语

马致远作为元朝时期极负盛名的诗人和戏曲家,他的文学地位自然不用过多赘述。在其之后的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等人,虽然与马致远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但是将马致远排在“元曲四大家”首位,其实与其闻名于世较早有关系之外。

最终要的就是他的文学成就也远高于其他三人。因为马致远不仅被誉为“曲状元”,而且他创作的元曲也为后世人,开创了谱写元曲的一代先河。他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其实毫不逊色于两宋时期的大文豪。

【参考文献】

异君《《天净沙·秋思》探胜》

刘淑珍《《天净沙·秋思》作者及流传新说》

彭仁兵《意象并列的张力--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姚鹏举《刹那辛酸铸永恒——《天净沙·秋思》赏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