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

成年人的世界里,踩坑才是日常。

坑来了,只能直直地栽进去,没有半点防备,彷佛每天都在裸考。

遇到事儿的时候,多想有个过来人能告诉一句:这题,你可以这样答。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1)

图/《喂帅哥!!》

每晚8点,在祝哥的直播间里,各行各业的人聚在一起,他们中有00后,也有70后,有宝妈,也有工地小工……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想要学习一门技术,改变生活。

而清晨7点,崔律师的直播间,则是另一幅世间百态。人们总是困于无休止的纷争之中,想要一个“说法”。崔律师想告诉人们,遇到事情,不要冲动、报复、逃避,生活其实还有其他可能。

还有一群成年人,他们至今不识字,举步维艰,却又极力掩饰这个秘密。在瑞芬的直播间,他们从拼音学起,渴求真正融入这个世界。

这些特别的直播间,彷佛一个大型的真实互助现场。

人们在这里袒露着内心的困惑和脆弱,不再掩饰自己的笨拙生涩,当然还有那些改变命运的渴望。

祝哥、崔律师和瑞芬都不是大众意义上的老师。但他们在各自的岗位实打实干,亲身走过不少弯路,也掌握着宝贵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窍门和心得,填满每个缝隙,准确戳中现实的酸痛点。

某些时候,人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关于生活的解题方案。

01

祝哥:所学,即所得

在来到快手之前,祝哥从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一个教人画图的老师。

从技校毕业后,他曾做过16年的全屋定制设计师。2017年起,祝哥开始直播授课。5年以来,祝哥已经帮助1000多位学员找到了工作。

装修工、出租车司机、外卖骑手、饭店服务员……这些都是祝哥的学员。

在工地上砸墙的沈阳小伙,周遭充满灰尘和噪音。送快递的小哥,每天上楼下楼,收完单回家,经常已经是深夜。对于他们来说,重新回学校待几年,不太现实。

虽说有心不怕迟,但是祝哥说,“毕竟年龄在这儿了”,掏出上万的学费去外地读书,花销也扛不住。

再说,课堂上的单一知识点也不够用。国内只有室内设计专业,干全屋定制这行,一来就要懂量尺、画图、拆单和装修常识。

比起高深理论,他们更需要能够捏在手里的生存技能。知识是盐,没多么高奢,却能让人咂摸出滋味,增了点活着的力气。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2)

祝哥家里有面墙专门用于挂学生的作业。

“人均社畜”的时代,换工作似乎是常常会有的念头。但祝哥说,除非内心有特别难的点,否则大家不会轻易改行。重启人生,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晚上9点才下班的学员,骑着车看直播,还得被祝哥叮嘱“注意安全”。没钱买电脑的男生,把课拷到U盘里,在各家网吧辗转复习。两个孩子的山东宝妈,上课的时候还抱着家里老二。甚至还有45岁的大姐,和58岁的大哥。

“每个学员都不容易”,祝哥对《新周刊》说,他们是想改变命运。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3)

#取消初中毕业后普职分流#热搜。

祝哥教出来的人,图纸一般都画得比较规范,也比别人细致。

21岁的河北小伙,中专毕业跑去北京找工作。学历是道坎,招聘单位的总监看了他的图纸,最后五六十个人里面,破格录取了他。

“拿图纸说话去”,祝哥鼓励学员,“懂的人一看都知道”。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4)

直播中的@设计师祝哥——教你学设计。

成功入行的学员,状态会有一定的改变。祝哥能够明显感觉到,以前连麦还有点底气不足的,现在说话都流利许多,变得放松。

“至少每天不会脱轨”,以前那些失业或迷茫的人,不确定明天会做什么,手上做的事情“可能十年以后也还是这样”。

转岗以后,有的人跟客户成为了朋友,受到认可和尊重。祝哥觉得,他们是有能力的,祝哥也有成就感。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5)

学员在反馈视频里,说自己是哪里人,学了多久。有几个女孩,会特地加上一句个人介绍:

“我现在是一名设计师。”

02

崔律师:避开生活中的坑

凌晨6点45分,天还早,崔律师的直播间里来了很多人。

婚姻,借贷,农民工工资,交通事故,土地……崔律师说,“咨询啥事的都有”。

她是黑龙江佳木斯的一名执业律师,每天先开两个半小时直播,再去上班处理日常的案子。

网络直播不同于现实中的律师常规工作,人们来自各行各业,聊的都是特别具体的事。有时候崔律师还会被问住,要去查资料。

普法,不是知识的单方面给予,更像是相互的学习过程。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6)

快手@崔律师(讲法律,聊情感)

生活中很多人使用微信,但是不知道“谁建群谁管理”,群主如果放任不管,是要担责的。

再比如说,把银行卡借给其他人,如果被拿去电信诈骗或其他违法的事,那自己也可能会受影响。

崔律师说:“一些事情生活中比较常见,实际上可能很难想象到,它会牵扯到法律层面的问题。”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7)

图/《少年法庭》

大家都想多学点法律,避免生活中的一些坑。

有个30多岁的小伙子,回家过年之前跑去讨薪。他跟崔律师说“我维权了”,结果是拉个横幅,拿大喇叭喊,跑到单位大闹了一场。

“这属于寻衅滋事”,想维权却维错了方向,崔律师解释道。

还有一个40岁的大姐,做买卖着急要钱,遭遇到了贷款诈骗。大姐意识到事情不对,想中途退出,对方却说当初签了借款合同,“不借不行”。几轮下来,被骗十几万。

后来崔律师告诉她,民间借贷是以“款项收到”作为生效条件的。只签合同没收到钱,所谓的借款合同,没有效力。

不懂法,像这样就难免吃亏。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8)

网贷广告,早已在公众场所进入人们的视野。/图虫

截至2019年11月,中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有275部。而2021年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1260条。

日常普法的时候,崔律师会尝试把繁杂揉碎,多一点人情。

遭受家暴的女子,刚要咨询就开始哭,想离婚又怕影响到孩子。丈夫曾经把她打至骨折,好几天都下不来床,怀孕期还流产。

崔律师给出的法律建议是,做好家暴方面的证据保留,比如照片、验伤报告、就医记录或者报警,再不行就通过分居离婚。

除此之外,崔律师还鼓励对方,女性要独立坚强,给孩子树立正确榜样。崔律师跟她说,那么多年看到爸爸打妈妈,“孩子都不哭了”,觉得是家常便饭,“你说这可怕不可怕”?

“我用法言法语的时候特别少,普法其实坚持的是比较接地气那种,粉丝们一听特容易接受,真实帮他们解决点问题。”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9)

法理不外乎人情,高深的知识也该回归到生活中去,带来切实的滋养。

03

瑞芬:一字一句,读懂这个人间

原来,直至今时今日,还有那么多成年人,一个字都不认得。

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被称为“文盲”。去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文盲人口的比例是2.67%。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3755多万人的真实缺憾。

瑞芬最开始是辅导两个孩子,后来决定开直播教成年人识字。她的粉丝大多数是35岁到65岁的农村妇女。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10)

快手@瑞芬(识字)

人们小时候没能上学,或许是家庭条件不好,优先给哥哥弟弟去念书,有的是当时没意识到重要性。

比她们年轻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但现实不允许这些大人回到学校,他们“白天要在地里摘花椒、掰玉米,农忙时节甚至要忙到半夜”。

这部分人,是偌大社会中,被遗落的小小一块。

在瑞芬发布的短视频里,涉及生活的实用内容,阅读点赞量都特别高。“选择金额”“取款存钱”这样的字词,笔划清晰,标有拼音,被学员们看了很多遍。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11)

快手老铁们在评论区复习瑞芬每次教的字。

可以想象,不识字的人们,平日里如何处处碰壁。

“因为自己没有文化、不识字,就特别自卑,所以一辈子活在谎言中”,黑龙江53岁的霞姐说。

她曾经想尽办法掩饰。

去学校家长会需要签字,霞姐就假装自己右手有伤,结果过一会又跑去帮忙搞卫生,忙忘了就露馅。

到了女儿结婚的重要场合,酒店里的菜谱、名册上都是字,她更怕亲家发现自己不会读,不能写。

“一会儿装扁桃体发炎说不出话,一会儿装眼睛发炎睁不开眼,闹出的笑话更多。”

知识留下无形的缺口,人们时刻在生活中感知到它,仿佛成为一个巨大的遗憾和秘密。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12)

瑞芬的学生小莫刚开始学习时候的作业,和学习半年后的作业。

瑞芬教拼音的声母、韵母,缓慢而仔细。学员跟着学了半年,可以掌握1000多个生字。瑞芬希望,她们能因此少被骗,生活中更方便一点。

知识,可以是祝哥教的职业技能,给人安身立命的底气。也可以是崔律师做的日常普法,在一地鸡毛之中塑造某种秩序。还可以是瑞芬的识字教育,使得那些基础生存需求得到保证,个体尊严得以维护。

知识就是生活本身,恰恰击中寻常日子的每一个痛点。

“世事洞明皆学问”,这句话在快手平台演绎出当代新版本。像祝哥、崔律师、瑞芬这样的创作者,正在把生活智慧沉淀为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

4月28日,快手新知和快手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2快手泛知识内容生态报告》显示,2021年,整个快手泛知识内容播放量同比增幅58.11%。泛知识直播的开播场次更是高达3300万 。

上小学避免踩的坑(成年人日常踩坑)(13)

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平台,人人都能更加便捷地找寻到自己最急需的知识。

在这里,人们会发现,能够给他们带来宝贵新知的,是那个“对的人”。他们可以直接面对高校学者,也可以随时求教行家里手。这些人深入钻研各个领域,经验丰富,恰好能提供精准的生活秘籍。

从前,人们需要不断向上攀登,争夺稀缺的教育资源。但现在,传统的金字塔知识结构被打破,世界变成一张互通互联的大网,每个热爱思考、渴求智慧的灵魂,都能得到回应。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去年入驻快手,每次更新视频后,她都能收到大量的私信和评论。在发了一条如何看待父母的视频后,有网友回复她,“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理想的父母为标杆要求爸妈,所以一直在抱怨他们没有能力给我好的生活。谢谢沈老师,让我意识到原来父母也是和我一样的普通人。”

而年过八十的探月院士“欧阳自远”,也一直以身作则的践行着向社会科普的责任。近年来,欧阳院士每年都要做五十余场讲座和报告,累计听众数万人。而现在,只要一场直播,就有上百万人观看。在最近一次航天日科普直播里,欧阳院士表示,群众对探月有很多疑问,而科研人士却没有讲清楚,“我的工作就是让大家了解到探月工程对改善生活水平的长远意义。“

在快手,同样坚持科普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作为著名的青年学者,邢立达致力于把远古生物的故事带到当代,在他的评论区,充斥着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无用”的探讨,“霸王龙和甲龙PK到底谁会赢?”“大白鲨和棘龙打能打赢吗?”无论何时,只要看到评论区有粉丝提问,邢立达都一定会尽力解答。

知识本身,也能够在这样的互动与分享之中,彻底流动起来,变得熨帖,变得丰富。因此,知识有了更旺盛的生命力,更多的可能性。

交互,平等,自由,开放——这或许就是知识普惠带来的惊喜。

参考文章:

[1]《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六号)》| 国家统计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法律”词条 | 360百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