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四十终不惑(谈四十而不惑)

“四十而不惑”这种说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听说过的,而且当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之后,我们也都会习以为常称此人已过“不惑之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人到四十终不惑?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人到四十终不惑(谈四十而不惑)

人到四十终不惑

“四十而不惑”这种说法,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听说过的,而且当一个人过了四十岁之后,我们也都会习以为常称此人已过“不惑之年”。

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觉得自己过了四十岁之后,理所当然应该进入了不惑之年,应该去从事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继续从事为谋生而被迫去做的事。

这不,经过几年的思想斗争,又恰好遇到了一个看似可以转型从事自己喜欢的家庭教育创业机会,于是头脑一热,义无反顾的离开了自己已从事了近二十年的金融工作,而且还是从一个薪水还不错的中层领导岗位上断然离开的。

勇气确实是可嘉的,理想也确实是丰满的,可现实却往往是骨感的!原先想好的认为理所当然的“相看两不厌,自己理想业”,可真开始舍弃多年自己熟悉的行业去步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一只只景阳冈上的“拦路虎”已经在各个隐蔽的路口等着你了。

看“导师”们讲起家庭教育来,各个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情真意切,意境深远……听起来很过瘾,听后也觉得这道理很容易懂,觉得自己用不了多时,就可以另起炉灶,成为那个新“灶台”上最闪亮的人。

可是轮到自己想模仿时,却感觉脑子和嘴巴瞬间被“冰封”了似的,原先听课时那种被激发的火光四射的智慧火花突然不见了,留下的只有一片茫然与空白。看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此言非虚也。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起个“炉灶”容易,但能否在那“炉灶”上烤出让大家闻着“香喷喷”吃着“喜哈哈”的好美味来,那就很难说了。

就这样,结果,原本熟悉的别人眼中羡慕的工作丢了,新的“炉灶”半天开不了火也歇菜了。原先设想好的“四十而不惑”变成“四十特迷惑”了:难道人生非得接受“上天”对你顺其自然的安排,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过一生吗?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孔子传》,这才搞懂了“四十而不惑”的真实含义。原来,《论语》上写得“四十而不惑”,那是孔大圣人晚年对自己奋斗半辈子来到四十岁时所成功达到的一个境界的归纳总结,这绝不是我们一般普通大众想当然觉得年龄到了就能企及的境界。

孔子一生可谓命运坎坷:三岁丧父,十七岁丧母,上面还有一个残疾哥哥需要照料,一生穷困,无权无势,十四年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尤其到了晚年,孔子更是不幸,接连遭到致命的打击:六十九岁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七十一岁的时候,最得意最欣赏的弟子颜回去世;七十二岁的时候,最亲近最忠厚的弟子子路去世。七十三岁的时候,他自己也没了。

但尽管遭受命运的种种不公,孔子他依然勤勉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视富贵权利如浮云,纵使当时各国征伐不断、社会仁义道德基本丧失殆尽,他依然坚持不避世,也绝不和每况愈下的世俗“同流合污”,以一己之力,全力开创了影响此后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基本价值道德观——以“仁、孝”为核心的中国正统儒家学术思想。临终还留下了那千古至理名言式的人生总结供后世芸芸众生参照印证“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当然,对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不要说“四十而不惑”,真能做到临终“而不惑”,那已然是人生之大圆满了。

财富与权力,自古以来,几乎都是普罗大众前赴后继,竞相追逐的“主旋律”,乐此不彼。因为此,不要说国与国之间征伐不休,朋友之间反目成仇,父母兄弟手足相倾相轧,那也是屡见不鲜。如果你不加入这股“浊流”,想当“清流”,对不起,自己并连累家人受苦受累不说,更会迎来社会上人们对你的“冷嘲热讽”。

财富,代表着一个人所能享受的物质舒适度;权利,象征着一个人所能享受的面子满足度。这两样东西不能说不好,但历史的实践一再反复证明:人一旦走上追逐这两样东西的道路上,就往往很容易迷失自我,一个个“小钱”和“小权”目标达成后,立马就会不自觉的去迎战下一个“目标”,还美其名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如果个人能力强、修养好、悟性高、定力足、知进退,那还好,还有机会能善终。如果缺乏上述几个要素,过度追求超出自己的才德所能承受的财富和权利的上限,那结果基本都是追悔莫及,痛悔不该当初如何如何之类。只可惜电子游戏可以推倒重来,人生却是每一分一秒都算数……

人到四十,步入中年,我们往往渐渐忘记了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初衷,那就是:我来过,我值得,我无憾。

人生很无常,每一分每一秒都很珍贵,当我们行将就木的时候,如果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一生,可以坦然的说一句“此生无憾”,把自己生命中有限的时光分配给了值得给予的人,将自己苦短的人生托付给了值得托付的事上,这辈子就值了。

因为有上述这段对孔子生平深入了解的阅读机缘,后来,面对自身事业换道的不顺,慢慢的,自己也就放下了焦虑与彷徨,开始重拾信心,利用自身赋闲在家的难得时光,一边通过每天持续的长途健步走来改善自身“亚健康”的体质,一边静下心来,通过聆听和阅读的方式,大量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从老祖宗的经验与智慧中寻找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可能方向与出路。经过近一年的坚持,感悟甚多,以后有机会再慢慢与大家分享与交流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