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

原创/作者:王简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1)

广州塔(小蛮腰)

看到一篇文章,《广州:中国很快乐且低调的城市,不攀上海,不附深圳,只管做自己》,文章作者是一个外地人眼中的广州,写得很生动,写出了广州相对于北上深一线大城市的表象差异。也第一次触发了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本地人,对广州与广州人深度思考的兴致。本文试图越过大都市的表面差异,从历史人文的角度,探索一下这些差异,特别是广州人的群体人文性格的形成,其内在历史人文的渊源和脉络。文中的广州人,可以泛指广府人。

‬广州历史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7年),楚国国王派人来到今天广州,命此地名为“楚庭”。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任嚣为主将和赵佗再次进攻百越各部族,完成平定岭南的大业。整个岭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接着在岭南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

以番禺(今广东广州)为南海郡郡治,在今仓边路、越华路、中山路、北京路一带的老城区内附近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广州建城之始,至今2236年,历史悠久的古城,世界范围内也毫不逊色,除中国以外的古城中,恐怕只有古希腊雅典卫城、古罗马城历史更悠久些。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2)

秦征百越

秦朝末年,中原大乱,各地诸侯纷纷起义争夺天下,这时的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

任嚣死后,赵佗立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3)

南越国遗址

南越后,朝代更迭,广州又见证“南汉”,“南明”两个朝代。名副其实的三朝古都。

六朝时期,北方政权对抗,战火连绵,这使得北人大量南迁,过五岭来到岭南地区。大量的北人南迁入岭给广州等地带来大量的人口和文化,加快了广州谱写本土文化的进程。

226年,孙权分合浦以北为广州,以南为交州。

唐代创“道”一级行政机。唐宋时期,十万海外客商云集广州,广州成了货通天下的东方大港,专门划定外国人居住区,即“蕃坊”。

宋代行政区划,基本袭用唐制,惟以“路”代”道”,为路、州、县三级制。广州为路治,管辖南海、番禺、增城、清远、东莞、新会、怀集、信安(南宋废)、香山(南宋增设)等八县。广州城为宋东城、宋子城、宋西城,“三城并立”格局。

明代扩建城墙将宋代三城、越秀山包入城中,并在山上建起了镇海楼,镇压古越王气。

1757-1842年,广州成为中国对欧美国家“一口通商”的口岸。珠江北岸十三行商馆区夷馆林立,各色国旗飘扬。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4)

清·通商口岸

广州的历史人文,渊源流长。广州人的底层思想,潜移默化。

正式开聊,我们从出行半径聊起。一线大城市中,广州的出行半径最短,6.5公里。广州的中心区域不大,从我住的天河区到老城区(原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或海珠区(广州人称河南,珠江南岸),也就30分钟左右。比起北、上、深的拥挤、零散和割裂,感觉广州更像是一个融为一体的城市,整体紧凑却不过份拥挤,既有人气,又有“城气”,既有大都市的现代繁华,又富有古城历史文化底蕴,处处弥漫着轻松怡然的人文气息。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5)

广州位于广东的交通枢纽,历史上珠三角地区人们均在广州城转船或转乘,也是广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故尊称广州为“省城”。如今去到南(南海)、番(番禺)、顺(顺德)及周边城市,朋友们有时还会开开玩笑,省城人来了,乡下地方,招呼不周。广州人的人文底层性格跟珠三角地区的人高度一致,差异不大的(跟潮汕、客家风俗文化因方言不同(广府话、潮州话、客家话),粤西粤北稍昧,也有些许差异)。

深厚的广府文化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6)

广府文化是粤语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广府话的汉族居民的文化,范围是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及周边的粤西、粤北部分地区。本文中的广州人,可以泛指广府人。广州市人可能稍多些大都市的感觉外,其它差异不大。

珠三角地区的市乡镇村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的,看看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就知道,孙中山(中山),康有为(南海),梁启超(新会),恵能(新会),李小龙(顺德),黄飞鸿、叶问(佛山),洪秀全(花都),文武双全!近代顶尖的思想家,武学家和造反派。

从广州出发,一个小时车程可以跑很远,跑很多地方,东到增城吃荔枝、北到从化、清远泡温泉,南往顺德、南海切磋武艺(李小龙、黄飞鸿、叶问家乡,高手如林)、西往鼎湖山、西樵山游山逛水。到深圳也是一个小时多点(去火车站路上半小时,高铁半小时),两个小时内到香港、澳门,问燊哥讨封利是。饮茶睇戏,游山玩水,生活悠闲自在。

广州人的人文性格

广州人生性纯朴善良,不善也不会装13,低调、内敛、务实、兼容,比起北、上的高谈阔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十里洋场,时尚新潮,广州人似乎有些不善言辞,大巧若拙,大辨若讷的感觉,北方人喜欢吹,广州人喜欢听。广州人不喜欢穿西装,打领呔,挂条绳子勒在脖子上,多难受。

广州位处鱼米之乡,历史上丰衣足食,远离帝都,南蛮之地,怡然自得。据说古时天威震怒,常发配臣子到清远,潮汕一带,能被天子发配的臣子,位高权重,妻妾成群,貌美如花,所以广东盛产美女的也是这两个地方,清远和潮汕(个人觉得)。

山高皇帝远,广州人自给自足,衣食无忧,也很容易满足。知足之足,常足矣。容易满足的人,容易快乐,更加幸福,这也是外地人在广州觉得放松的原因,整个城市弥漫着轻松的空气,广州人做事不急不躁,条理清晰,悠然自得,节奏自己设定,除非被老板逼,被老婆踢。

广州人(珠三角也是)没有露富的传统和习惯,低调务实,可能觉得没必要通过名表、名衣、名车等外在的东西来彰显自己的价值,衣着随意,舒适为上。身边大多数好友对时尚品牌的认知度超低(女性除外,天下一样)。

广州人不排外,热心热情,老一代广州人会努力地艰难地操着粤式广普与非粤语人士友善沟通。新生代广州人不存在这个问题,儿子土生土长的却连广州话也说不利索,汗。有些担心,新生代广州人渐离了优秀的广府文化。

广州人讲求亲力亲为,“力不到不为财”(不努力财不会自己来),勤奋努力。广州人对问题想得开,看得透,不自卑,不自馁,哪怕是穷困潦倒。“食几多,着几多,整定噶”(吃多少,穿多少,注定的。)尽力就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广州人的抗压力很好,逆境不放弃,不失去希望,“天跌落嚟当被冚”(天塌下来就当被子盖),看到传统谚语传承的文化哲理吧,多么豪迈,多会自我安慰,哈哈。

广州人不嫉妒别人,不仇富,人与人之间很平等的样子。因为有钱人与穷人衣着打扮,饮食都差不多,大家相处不会觉得不舒服。广州人脸皮厚,不兴AA制,通常谁发起谁买单,AA小里小气的,为啥不吃大哥,没钱就呆在家里,等侯大哥招唤。大哥出来也不会太张扬,马路边的大排档,珠江边的小餐馆,白云山腰山顶的小餐厅,荔枝湾湖上的艇仔,麓湖、东山湖、南湖边茶居,多么的惬意!如果大哥说去酒店,你会很惶恐,大哥,我得罪你了么。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7)

荔枝湾艇仔

广州人很懂礼,不是表面上应承,而是发自内心的礼让和照顾。表面随意,实则很懂分寸,适可而止。吃饭时会很照顾朋友和客人,时而添菜、频繁斟茶倒水,自己茶杯空了,第一反应就是先帮同桌人续满,最后才是自己。外地人常打一圈酒,广州人打一圈茶。温馨提示:受茶后记得以叩手礼致谢,长辈为自己添茶双指叩谢,中指、食指同时轻敲几下茶杯边桌面,特别尊敬的长辈或贵宾,五指握拳还叩手礼,对平辈、晚辈单指(中指或食指)敲一下可以了。当然通常续茶时大家都聊得高兴,有这个动作就可以了,不会特别关注你用几个手指敲几下。

广州人饭后有打包的习惯,骨子里透着节俭。道家三宝,慈俭让,广州人占全了。

食在广州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8)

广式早茶

“食在广州”不是浪得虚名,千里之外民国时期的繁华上海滩,粤菜被公认为国菜。上海地标的南京路上,主要餐馆和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货公司均为粤人所开,四大百货均附设粤菜高档餐厅,社会名流贤达的定点饭堂。广州人口很叼,有时出差外省才几天,就觉得很饥饿,总觉得找不到东西吃。

粤菜又分三大菜系,广府菜、潮州菜、客家菜。菜式繁多,典雅精致,厨技多变,口齿留香,“食过返寻味”(吃完了还追寻着那滋味)。不是夸张,如果你愿意的话,一日三餐,餐餐不同,连吃一个月可以换不重复的菜式,一点问题没有。

如果你是美食家,在广州呆一个月,一餐一特色主菜,吃足一两个月,主菜不重复,吃遍广州城,连周边小乡小村也不放过,你会达到高潮,中国饮食文化的顶尖享受和境界,欲仙欲死。当然,前提是你得会找地方,要找本地人带路,品菜时最好有人讲解,才会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知其精妙。当然,随着全国各地人民的融入,饭店口味也多元化了,很多经典菜式越来越难找,会吃的老广州人经常会在周边南番顺等地到处溜达找吃的,只为那一口传统的味道。广州人很适应吃辣的,可能因为湘粤两省毗邻,很多湖南人。四野南下大军中很多湖南人,以前广州军区系统、铁路系统非常多,因此湘菜馆也挺多。

广州周边城市南(南海)、番(番禺)、顺(顺德)等地总体风味大体一致,但各具地方特色。比如顺德, 约饭时见顺德朋友们常会商量去哪吃,吃什么,何种做法,加什么配料,聊得不亦乐乎,达成共识后仿佛是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欣然出发。有时候技痒,甚至去单位食堂,饭店亲自下厨。之前每年都搞顺德饮食节,大叔大妈自带锅铲,在大广场噼哩啪啦炒得身水身汗,不亦乐乎,场面好壮观!好吧,饮食方面,在顺德人面前,广州人都很尊重。“食在广州,厨出凤城”,说的是广州人虽会吃,历害的厨师却是顺德人。

顺德菜别具风格,自成一派,极讲究新鲜食材,真材实料,原汁原味为上,功夫不省,煲一锅汤,备一个菜四五个小时常事。例如蒸鱼是一绝,材质要好,烹技要高,极讲究火候,时间恰到好处,看顺德人烹鱼,你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做“治大国如烹小鲜”。顺德是家电重镇,呆过几年,美好时光。企业家朋友们实力强劲,尤爱吃鱼,有时周边渔家在海上捞了一条什么什么鱼,不惜重金求购(价格不敢说,超想象级),然后呼朋唤友一起尝鲜。顺德鱼生,招牌中的招牌,哲理很深,老子应加上一句,“大味无味”,道理自己想去。顺德菜品上乘,价格却更为实惠,仅为广州一半甚至更少。广州人对菜品评价的口头禅是“便靓正”(性价高、卖相好、味道正),对厨房师傅的最高评价。

广州人胆大,只要是天上飞的,地下走的都敢吃,敢为天下吃,而且会弄得很好吃(除了蝙蝠,或许知道不能惹,蝙蝠侠身带四千多种病毒,包括这次的新冠、SARS,埃博拉、狂犬)。新冠早期见到网上有些美食博主搏眼球烤蝙蝠吃,就觉得很搞笑,冇有识S(这句话不译了)。

“敢为天下先”的风格以几道菜为例,水曱甴(水蟑螂)、禾虫、蚕蛹,在老广州是司通见惯的寻常菜,但鲜有外省人敢吃。看那禾虫,像蛆,一弓一弓的,敢吃么。

老广州人三两知已好友吃饭、宵夜,最喜欢坐大排档,热热闹闹,空气清新,悠闲自得,天地同在,三五支啤酒(宵夜较少喝白酒),与好友吹水,吃得不亦乐乎,喝得不亦乐乎,吹得也不亦乐乎,“鸠up(噏)多过呼吸”(形容能侃,比呼吸频率还高)。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9)

九十年代广州珠江边大排档

图中这样的大场面现在基本绝迹了。这是九十年代广州珠江边的大排档,几百家食肆连在一起,热闹不?

背景那桥是广州的第四座桥--海印桥(1988年通车,中国第一座,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双塔斜拉桥),同时代的中国第一座三层立交桥(区庄立交),第一个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宾馆),共同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开始腾飞。目前广州横跨珠江的大桥已有二十座。“太阳神”是广州太阳神足球俱乐部(保健品厂商冠名),广州恒大的前身,广告语我还记得,“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们的爱天长地久。”

广州人的国学思想底蕴和传承脉络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广州人(广州与广州人)(10)

广州人似乎对道家文化理解得尤为深刻,深入骨髓,估计也没多少广州人读懂《道德经》(全中国也一样),却是身体力行,做得很好。“无为而生,无为而行,无为而治,无为而为。顺应天地,顺其自然。”除非被逼得走投无路,自自然然,悠悠闲闲,清清爽爽,该干什么干什么,也不太会在意别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活自己的人生。同样,也不会对别人指手画脚。

对儒家文化也是天生就懂,身体力行。“以和为贵,兼容礼让,仁义忠恕。”对另类的事物,另类文化容忍度很高,同时充满童真的好奇,顶多说一句:甘都得?(这样也可以?)然后开怀一笑。

广州话(粤语)听起来十分好听的,粤语歌听起来十分悦耳的,因为粤语有九声六调(普通话仅四声四调)。音乐界人士最留恋的时代应该是九十年代,激荡飞扬,才华横溢的时代,一去不返。粤语是当今汉语方言中最接近古汉语的,据考证由古秦语相传,根源于古代中原雅言,较完美地保留了中古汉语特征,是现存方言中保留中古汉语词汇和特征最完整的语言。

很多人不知道的史实,现在我们说的普通话是1955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中,207位代表投票决定的,北京官话52票,成都官话51票,差一票现在的普通话是四川话了。

现在我们说的普通话实际上是满式汉语,与古汉语相距甚远。满人将满语、蒙古的音韵和发音习惯、特色文化词汇带入自己的满式汉语,于清末形成满汉语言融合的京腔旗人话,使其成为现代标准北京语音(即现在的普通话)。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渊远流长,历经了数次大规模的民族血脉融合,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正宗血统的所谓汉族,实是一个各族人民混居大融合的“杂交”民族,现在使用的汉语也实是一种“杂交”的语言。只有文字以及文字形成的中国国学思想一脉相承。自仓颉造字,至今已6600余年,一路演化并传承下来,其文字携带的思想哲理,指导着历代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我曾经和广汉会会长讨论汉服的话题。目前汉服的定义是到明代止,清朝的服装视为满服。我有不同看法。汉服的定义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汉民族的主要服饰。不能因为统治阶层服装政策的历史原因,就否定存在的现实,这是不合理的。就像汉语一样,既然没有什么正宗血统的所谓汉族,又何来正宗的汉语,又何来正宗的汉服。长袍马褂、旗袍、中山装,这些典型的汉民族传统服饰,当然要纳入汉服的范畴,这样汉服的传承史才不致断代,弄个华服什么的新名词,听起来别扭。

回归主题。粤语的口语“俗中带雅”,由于日常口语中保留了古代文人墨客曾用过的词汇,听起来似乎还有点“文绉绉”的感觉。粤语中有许多古代的词语。如:”食饭”,”饮茶”,”返去”,“酒樽”,“着衫”,“斟茶”,“今朝”,“镬”,“颈”,“大髀”,”面”,“几时”,“几多”,“卒之”,”于是乎”等。还有“二十”说“廿”,“三十”说“卅”,大声叫喊说“嗌”,“像”说“似”等等。

这些都是粤语保留了古语的例子。粤语日常的文言用法,也是从古代沿用至今。随手举一例,追溯到春秋时期,在《诗经》中“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的‘’行‘’字,普通话用:“走”或“逛”,走路、逛街。但粤语:行路、行街睇戏、行出去、行花市、行左几远呀?广州人看文言文,或许更容易理解。我也没有专门学过文言文,读书时语文成绩也一般,甚至高考时还拖后腿。但近年来把《道德经》的姐妹篇写出来了,名曰《道理经》,也是用文言文写的,四十一篇,六千余字,也不会感到特别吃力,自己也觉得奇怪,好像天生就会。

粤语的中古汉语的古典语言特征、丰富词汇,成语和谚语,这是不是广州人深得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儒家“以和为贵,兼容宽恕”精深哲理的历史人文渊源呢。中国人是天生的哲学家,广州人更是哲学家的优等生。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顶峰。中国文字、成语、谚语、歇后语,实际上就是一条条简洁的哲理,指导着国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国文字是一脉相承的,只要你有正常的文化水平,通常就会熟练使用二三千条成语,这些哲理就会潜移默化的融入你的思想和骨髓。中国人有与生俱来的哲学基因,一点就通。“中国有没有哲学?”看到“国学大师”们的讨论就想笑,中国人就是天生的哲学家,西方哲学的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对于中国哲学而言就是一句话的事,“人受天地中以生,归于天地终又生。”很简单吧,生于天地,归于天生,大道至简。新生代Z时代年轻人,非常聪明,要学好国学,宝贝就在身边,何必椽木求鱼,舍近求远。

作为继承了古汉语文字基因和古汉语思想哲理的优等生,广州人未必会跟你谈论《道德经》,《四书五经》,却在日常生活,举手投足中做给你看,诠释着中国传统哲学最精髓的,最朴素的,最本质的内容。

是不是可以这样概括,广州人的思想文化底蕴、底层认知构建,受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熏陶,已经随着爷辈父辈的言传身教,随着粤语的文字基因,随着成语、谚语、歇后语的大小哲理,潜移默化,深入骨髓了呢。

“大道至简,无为而为,慈俭谦让,敢为人先,仁义忠恕,以和为贵。”这些都是典型的广州人文性格,也是广州人对中华悠久灿烂文化的完美继承。

这篇文章写了好几个小时,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来说,也是很受教育,很有收获的,让我重新认识了广州,重新认识了广州人,也觉得身为广州人,挺骄傲的!

原创/作者:王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