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笛赵嘏颔联用了什么手法 41.长笛一声人倚楼

赵嘏,江苏省淮安市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后入仕为渭南尉。因写“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时人诵咏,杜牧之呼为"赵倚楼",遂有"赵倚楼"之誉。公元842年考取进士,王公大臣时常邀赵嘏至府衙作客,以表示对他的尊敬和推崇。赵嘏七律、七绝最多且较出色。

赵嘏很不幸。赵嘏小时候瞎了一只眼,以假珠代替。赵嘏考中进士,众进士及第者有在 长安城中看花。杭州第一位状元施肩吾(780-861年),素与赵嘏关系不好,所以故意写诗嘲弄赵嘏“二十九人同及第,五十七只眼看花”。

赵嘏很无奈。唐宣宗素知赵嘏的大名,问宰相:爱卿把他的诗作拿来我看。唐宣宗首先看到赵嘏的《题秦诗》,其中句: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宣宗认为秦虽然统一六国,但群儒坑尽朝纲无常,如何值得讴歌?不悦,于是赵嘏升官之事就此泡汤。

闻笛赵嘏颔联用了什么手法 41.长笛一声人倚楼(1)

赵嘏很痴情。赵嘏尝家于浙西,有一美姬相伴,赵嘏对她十分沉溺其美色,据说当时母亲不同意婚事,赵嘏无奈弃之。美姬游鹤林寺,浙帅(不知姓名)见妇人美色,遂占为己有。等到嘏及第,因以一绝箴之曰:"寂寞堂前日又曛,阳台去作不归云。当时闻说沙吒利,今日青娥属使君。"浙帅听说后害怕赵之威,准备把美姬还给赵嘏,并捎寄书信以表歉意。赵嘏当时正好有事要到关外去,途次横水驿,见人马甚盛,问之则曰“浙西尚书差送新及第赵先辈娘子入京”。美姬见嘏,恸哭而卒,遂葬于横水之阳。赵嘏也从此忧念益深,不久亡故。

闻笛赵嘏颔联用了什么手法 41.长笛一声人倚楼(2)

赵嘏很有才。赵嘏写过律诗《钱塘》,仅留一句“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清圆熟练,不假雕饰,白描自然,了无斧凿痕迹。全诗虽然已佚,留下的这两句,却最有代表性。

照顾代表作:

1. 江楼感旧/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2. 长安晚秋 /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3. 归家/赵嘏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

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4. 重阳/赵嘏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闻笛赵嘏颔联用了什么手法 41.长笛一声人倚楼(3)

赵嘏代表作《长安秋望》赏析:

云物凄凉拂署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而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晨曦初见,西半天上还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的秋雁。这一联是赵嘏的名句。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满面愁容。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