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的名号究竟有何意义(陈独秀的名号究竟有何意义)

陈独秀的名号究竟有何意义(陈独秀的名号究竟有何意义)(1)

文/王宝山

陈独秀(1879—1942),谱名陈庆同,官名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准确地说,“独秀”是陈独秀在民国以后才改用的名字。民国以前,一般的人都叫他陈仲甫。

庆同是陈独秀的谱名。据他的三子陈松年回忆,陈氏家族谱名中间的一个字,是由20个字排列组成的,“我只记得十五个字,开头的一句已忘了:‘……天章衍庆遐,长源传祖德,永远振家邦。’”“庆同”是陈独秀的第一个正式名字,但迄今没有发现他使用谱名的资料。

乾生是陈独秀的官名(他的兄长谱名庆元,官名健生,字孟吉),据《民国春秋》称,陈在考秀才时叫乾生。现在见到他最早的一篇文章,即1897年冬撰写的《扬子江形势论略》,即署名“陈乾生众甫”。众甫是字,古代称嫡长子以外的诸子为众子。甫,则是古代男子的美称。有资料称,1902年9月,陈独秀第二次东渡日本留学,他在填写登记表时仍用了陈乾生这个名字。

据资料不完全统计,陈独秀参加政治活动以后,直至五四运动,在其著作、文章、报名注册,以及与友人的通信,或别人提及他时,所用的名号计有:众甫、重甫、程仲辅、陈乾生、陈由己、由己、三爱、熙州仲子居士、陈仲居士、盛唐山民、陈仲、仲子、仲、陈仲甫、CC生、独秀山民、独秀、陈独秀、志孟、程志孟等。在与友人通信和写诗时,大体用“陈仲甫”或“仲”“仲子”署名。创办《新青年》期间,与友人通信时,有用“志孟”之名的。在早期著作和反清、反袁革命时,多用“陈乾生”“众甫”“陈仲”等。

陈独秀有时被友人写作“仲辅”“重甫”,如1920年4月,与陈独秀志同道合的汪希颜(汪孟邹的胞兄)之子汪原放说程仲辅即陈重甫,但陈独秀本人并没有用过这些名字。

将“陈”字写作“程”不知是什么原因,令人费解的是,陈独秀在给汪孟邹、汪原放叔侄写信时,也曾将自己的姓“陈”字写作“程”,如“程志孟”或“陈志孟”“志孟”。这3个名字,也仅限于给汪氏叔侄写信时才使用。

至于仲甫、陈仲居士,仲甫系众甫的同音衍变。1906年,陈独秀作《曼上人葬花图赠以蛰君为题一绝》,署此名。陈独秀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仲,指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仲甫”,作为陈独秀的字,使用时间最长,其次数之多仅次于独秀二字。陈仲、仲均系仲甫的衍变或缩写。在建党前后,陈独秀写的一些关于工人运动的短文,大多署名“仲”,与友人通信,也常署“仲”字。关于“陈仲居士”,居士,指有才德而不仕的人,是对陈独秀的美称,正如友人或晚辈尊称他“仲翁”、或亲人昵称他“矮子”一样。他本人却不曾这样称呼自己。熙州仲子,则是旧时文人喜用同自己有关的地名为自己命名。陈独秀是安徽怀宁(今属安庆市)人,怀宁在隋初属熙州,“熙州仲子”一名即由此而来。如陈独秀曾用“熙州仲子”作笔名为苏曼殊所著《梵文典》题诗(载1907年《天义杂志》第六卷)。

在以上的这些名号中,“由己”“三爱”“独秀”可谓至关重要,代表着陈独秀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从中也可寻其时代的足印。

“由己”是陈独秀1902年至1903年期间,参加东京青年会和编辑《国民日日报》时所用的名号。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陈独秀受到清政府的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20世纪初,先进的革命者都把目光移向西方,西方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潮,像春潮一样被介绍到国内。陈独秀留学日本,置身于欧风美雨传至中国的中转站,自然有着深刻的感受。当时,留学生中的政治思想,有康、梁的保皇派(或唐才常式的勤王),也有如章太炎等主张的排满革命派。陈独秀在1902年参加“青年会”(少年中国)时,对以上两派的主张并非完全赞同,而是主张从马志尼(意大利资产阶级革命家,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的民主派领袖)与少年意大利党(宗旨是发动革命起义,推翻奥地利封建主的统治,把意大利联合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角度求得我国民族独立。

1903年清政府镇压拒俄爱国运动后,陈独秀的思想明显地趋向革命,但并非是接受排满革命主张。有诗为证:“勤王革命皆形迹,有逆吾心罔不鸣。直尺不遗身后恨,枉寻徒屈自由身。驰驱甘入棘荆地,顾盼莫非羊豕群。男子立身惟一剑,不知事败与功成。”不仅如此,他还“自出心裁”,提出了“联邦新制度”的主张,这就是他的“由己”之意,表示他独立思考和抉择问题。

1904年至1905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最早使用白话文进行通俗宣传的报刊之一)上撰文50多篇,所用的署名为“三爱”。曾经一度主笔该报《教育》专栏的房秩五说:“三爱为故人陈独秀主编《安徽俗话报》笔名也。”这些文章反映了该报所宣传和提倡的基本内容,寓爱国家、爱科学、爱民主的意思。在民族危机的关头,陈独秀接受了西方的国家观,并开始把国家与政府分开,爱国与忠君分开,提倡科学与民主,这也是这个时期陈独秀心目中的救国之道。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安徽俗话报》是《新青年》杂志的雏型。

除在《安徽俗话报》上使用三爱笔名外,现在仅见到《论戏曲》一文(文言体,载于1905年3月《新小说》第2年第2号)也是署此名的。

“独秀”是一个最关键的名字。有人说“独秀”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望孙成龙而为之取的,不过笔者没有查到来源。

1913年,陈独秀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出狱后,1914年7月,陈独秀应章士钊之邀,去日本协助章编辑《甲寅》杂志,同时入雅典娜法语学校学习法语。这年,陈独秀在日本结识了李大钊、易白沙。在日本江户,他以“独秀山民”署名为《双枰记》作序。11月10日,第一次用“独秀”为名发表《爱国心与自觉心》,批判传统的“国家观”。1915年6月,因高君曼病重,汪孟邹写信催他回国。陈独秀于6月中旬从日本回到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南口吉益里21号(据考证为今太仓路119弄)家中。9月15日,陈独秀精心筹备的《青年杂志》(第二期更名《新青年》)问世。

当时正值袁世凯紧锣密鼓地准备复辟帝制,支持者中竟还有辛亥革命的元老,因此,在署名“独秀”的《爱国心与自觉心》文中,针对被袁世凯窃权的中华民国,陈独秀提出固有的“爱国心”应以“自觉心”加以补充,否则“爱国心”就会被统治者利用、愚弄。文章最后提出:“国家实不能保民而致其爱,其爱国心遂为其自觉心所排而去尔。呜呼!国家国家,尔行尔法,吾人诚无之不为忧,有之不为喜。”世人不能领会其中深意,群斥之为“不知爱国,宁复为人,何物狂徒,敢为是论”。

在此政象危机、思想又是一片混乱的时际,“独秀”这个名字则含有世事皆丑我独秀之意。他的老友汪孟邹见到后,曾对他说:“你太不客气了,以为世界上只有你一人是‘秀’的。”陈独秀则回答说:“哪里!我们安庆(怀宁县境内)有一座独秀山,我不过说我是这座山下的居民而已。”当时,社会上的确风行以“山民”“山人”为号,无非是表示自己超脱浊流,洁身自好,但陈独秀以“独秀山民”和“独秀”为号,主要还是从政治意义出发的。怀宁的独秀山并不出名,它能为世人所乐闻,倒是陈独秀的关系。

此后,陈独秀以“独秀”之名提倡新文化运动,又以此名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并以此名终身。当他改用此名以后,世人并不知道就是陈仲甫。吴稚晖正是这样,他说:“见独秀两个名词,尚以为是个绝世美男子。后我在《新青年》发起时晤到,正如韩退之(韩愈)所状苍苍者动摇者的形貌,令我叫奇。”后来,人们则只知“独秀”而不知其原来叫陈仲甫了。

本文为《党史博采》原创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侵权必究

维权支持:河北冀能律师事务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