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深悟透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教育强国石中英)

学深悟透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教育强国石中英)(1)

石中英: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与时代意义

教育强国

学深悟透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教育强国石中英)(2)

★★★★★

认真学习的讲话, 我们体会, 所谓“坚持文化自信”, 就是教育改革一方面要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要反映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些共同趋势, 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 不能妄自菲薄或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在树立教育改革文化自信思想的指引下, 教育界应当重新审视我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传统, 致力于发掘其中体现中华民族独特教育智慧的遗产, 加以继承和弘扬。循着这个思路, 笔者认为, 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积淀的优秀教育文化传统中, 最重要的就是师道尊严的传统, 尽管它在历史上和现实教育实践中曾经被严重地曲解和误解。现在是到了为师道尊严正本清源, 并且进行转换创新的时候了!

一、什么是“道”与“师道”

要为师道尊严正本清源, 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师道”。而要弄清何为“师道”, 又必须了解儒家关于“道”这个范畴的认识, 因为“师道”的内涵与外延取决于对“道”的认识。而关于“道”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深奥的范畴, 儒家和道家都把它放在一个很高的类似于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层次。

孔子与学生的对话中, 就多次阐释过对“道”的认识, 如“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人, 游于艺, ”将“道”看成是一种人生高远的理想;“朝闻道, 夕死可矣, ”表达了悟“道”、践“道”对于人生的极端重要性, 其价值甚至在生命之上;“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表达了人在弘道方面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孔子不仅在《论语》中大量表达了对人之道、君子之道等的认识, 而且还多次谈到“天子之道”“国之道”, 这样就不仅使得“道”局限于伦理的范围, 而且还扩展到政治的范围, 成为最高的政治原则。如他在回答原宪何种行为才是“可耻”的问题时, 就说到:“邦有道, 谷;邦无道, 谷, 耻也。”意思是说,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是符合道的要求的话, 一个人出来做官拿俸禄是可以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根本上是违背道的要求的话, 一个人还在那里做官拿俸禄, 这就是可耻的。孔子在这里区分了国家的“有道”与“无道”, 孟子后来进一步将这种思想阐发为“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奉劝统治者要直道而行。

孔子、孟子有关“道”的论述, 到了《中庸》时代, 就被系统化理论化了。《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根据朱熹的解释, 这三句话的意思是, 人生而有之的东西就是人性, 如仁义礼智之性, 就是人生而有之的, 是人有别于动物的地方。按照这种天命之性来做人, 在日常生活中致力于践行这些天命之性的行为要求, 这就是有道或符合道义要求的行为与人生, 在这方面, 天之道与人之道是统一的。但是, 人由于其禀赋不同, 因而在保有这种人性或天道方面有所差池, 需要后天的持续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才能够体认或实现这种人性的要求, 走上正道。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就在于此, 引导或帮助人们去“修道”。在这里, “道”依然表示正确的价值方向, 并且有了天命和人性的基础, 有赖教育的辅助。《中庸》中还说, “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道不远人, 人之为道而远人, 不可以为道。”这些话, 再次表达了儒家有关道的规范作用的普遍性和主体性的思想, 人不可远“道”, “道”也需要人来弘扬, 弘道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人本身。从这个角度来说, 至少在先秦儒家看来, “道”作为一种最高的普遍的伦理范畴,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 都应该时时刻刻加以体会、恪守和践行的。“道”在不同社会就生活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和要求, 就变化成各行各业具体的道, 如为官之道 (“官道”) 、经商之道 (“商道”) 、为父为母之道 (“父母之道”) 等。由此看来, “师道”只是“道”的普遍精神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化。

关于“师道”, 现在学界的解读有三种。第一个认为师道就是指“师承、师传”, 比如《汉书·匡衡传》里面谈到萧望之向汉宣帝推荐匡衡时说, “衡经学精习, 说有师道, 可观览。”汉代关于经学的解读, 各家有不同的观点。一个人跟随某一家学习, 自然就传承某一家的观点。所以, 师道的第一个含义讲的是师承、师传。第二个认为师道就是“教育之术”。在《后汉书·桓荣传》中, 桓荣向汉光武帝辞去教职时说, “今皇太子以聪睿之姿, 通明经义, 观览古今, 储君副主莫能专精博学若此者也。斯诚国家福祐, 天下幸甚。臣师道已尽, 皆在太子, 谨使掾臣汜再拜归道。”这里的大意是说皇太子聪慧通经, 博览群书, 专精博学, 可以无师自通, 而太子师的教育之术已经发挥不了什么作用了。第三个认为师道即“为师之道”。典型的用法就是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界定了教师的职责、使命。也有人认为该文中所说的“师道”是指“求学之道”“求师之道”。这个看法不能说韩愈的文中没有, 但是推究韩愈做此文的动机, 恐怕主要的在于借李蟠求师这件事强调教师负有传承孔孟之道的责任与使命。因而韩愈所说的“师道”主要的还是“为师之道”, 直指教师职业的文化和价值使命。

以上是学术界对师道的三种理解, 这三种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是可以的。现在的问题是, 当历史上人们谈论“师道尊严”时, 所用的“师道”究竟当取哪一种理解呢?基于上文对“道”的分析, 笔者认为还是第三种理解比较合理, “师道”即“为师之道”, 与“教育之术”“师承、师传”等相区别, 指称为师者在履行自己职责时所应当秉持的根本价值原则和所应当追求的根本价值使命, 是儒家之道在教育领域内的具体化和规范化要求。弄清楚了这一点, 我们再来看看古人为什么提“师道尊严”以及“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

二、“师道尊严”的历史本意

现在学界公认“师道尊严”出自《礼记·学记》。《学记》里面谈到“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 则弗臣也。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这里的“学”应当理解为“教育”的意思, 因为中国古人论教育都是以论学的名义出现的, 如《学记》本身就是一部教育论著, 涉及教育的价值、目的、方法等各个方面。这里的“严”字郑玄注释为“尊”的意思。按照郑玄的观点, “严师”即为“尊师”。照此看来, “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发展教育事业, 最要紧的是要尊重教师。

因为根据韩愈的理解, 教师职业的首要职责是“传道”, 因此只有尊师, 才能重道, 才能弘道。统治阶级只有率先重道、弘道, 老百姓才能够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才能够明白人之道、君之道、国之道以及经商之道、为官之道、待友之道等。也就是说, 一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地做到民风淳朴、秩序井然, 一个人才能真正地知荣辱, 懂进退。也正是认识到了尊师重道的内在联系与极端重要性, 《礼记》中才规定老师在给君王授课时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 “大学之礼,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这并非反映了君王的美德, 而是体现了“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崇高地位。很显然, 从《学记》的上下文来看, “严师”之“严”不是针对学生而言的, 而是针对“教师”而言的, 这与我们今天的理解截然相反;“严师”本身也不是目的, 更不是将教师的地位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为了“道尊”, 是为了“民知敬学”, 更进一步, 是为了达到“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目的。所以, 先秦儒家对于“师严道尊”的倡导, 彰显儒家德治仁政的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说, 师严道尊的教育要求与化民成俗、建国君民的政治理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提倡师道尊严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发展、国家发展的内在统一。基于这种理解, 古人所说“师严道尊”或“师道尊严”的意义与我们今天一般理解作为一种严格等级关系的“师道尊严”有着根本的不同。

韩愈在《师说》里面, 对“师”与“道”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论述。“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里直接阐明了教师的职责或价值使命, 就在于传承儒家之道, 并帮助学生解决人生与学业方面的困惑。“传道”“授业”与“解惑”三者之间, “传道”置于首位。韩愈特别强调“师”与“道”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教师的职业或价值使命在于“传道”, 另一方面教师的存在依赖于其对“道”的体悟和把握。“生乎吾前,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这里, “道”与“师”已经一体化了, 甚至可以说, 道为师魂。师不可离道, 离道则不可为师。也只有这样“师”与“道“一体化的老师, 才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和使命。韩愈提出这样的主张, 在当时是有鲜明的针对性的, 因为当时的社会文化崇佛贱儒, 文人士大夫以师为耻。韩愈感慨地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爱其子, 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 惑矣。彼童子之师,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显然, 在韩愈看来, 当时社会师道沦丧, 一则表现为尊师传统不在, 社会上士大夫阶层普遍以师为耻, 二则表现为“师”与“道”的分离, 教师只机械地教授学生一些句读知识。

如果说在《学记》中, “师道尊严”主要是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讲, 政治性比较强, 那么韩愈这里讲“师道尊严”已经有一点专业化、人文化的倾向了。他关注的焦点主要是教师如何从事自己的职业, 以及师道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师”与“道”的结合看成是教师践行“传道授业解惑”这个根本任务的前提条件。教师“传道”是因为教师能够认识“道”, 践行“道”;学生跟随他能够体会“道”, 能够按照“道”的要求为人处事。所以“师道”在韩愈这里就是道统和学统的高度统一。

通过以上简要的回顾和分析, 我们认为, 在韩愈之前, “师道尊严”就是“师严道尊”的意思, 基本意义是“尊师重教”, 主要目的在于百姓教化和国家建设。在韩愈之后, “师道尊严”除了“尊师重教”的意思之外, 还有一层意思, 那就是关注教师的根本价值信念 (师道) 和职业价值使命 (传道) 。

2014年教师节前夕, 到北师大看望师生, 并发表了《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在这个讲话中, 引述了韩愈《师说》中有关“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话, 并对“师道”和“传道”做了新的阐发, 即教师的价值观以及教师在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榜样示范作用。这种阐发是对中国古代师道传统的一个继承与弘扬。所以, 历史地说, 从古人提师严道尊到今人提尊师重教, 精神上是一脉相承的, 有历史的关联和内在一致性。但是, 比起今人提倡的尊师重教, 古人讲的师道尊严多了一份对教师工作的价值期盼。这也是当今我们重提师道尊严或大力提倡尊师重教时应加以注意的。

三、“师道尊严”历史上为何遭到批判

从以上的分析可知, 师道尊严在古代并不包含严格的师生等级关系的意思。事实上, 不仅不包含, 而且师道尊严还孕育着尊师爱生、教化百姓的意思。事实上, 首倡“师严道尊”的《学记》中对于教育的方法多有论述, 特别反对武断、机械和体罚式的教育方法, 强调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今之教者, 呻其占毕, 多其讯言, 及于数进, 而不顾其安, 使人不由其诚, 教人不尽其材, 其施之也悖, 其求之也佛。夫然, 故隐其学而疾其师, 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 其去之必速, 教之不刑, 其此之由乎!”要预防这样的问题出现, 教育者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并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但是, 理想归理想, 现实归现实。虽然师道尊严本身并不指严格的等级式的师生关系, 但是重身份、讲特权的封建社会关系包括行会中的师徒关系难免也要透过师生关系折射出来, 从而导致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等级性、不平等性, 这一点无须讳言。一些教师习惯于运用源自政治的、家族的、知识的或年龄的权威来控制学生, 导致师生之间尊卑分明, 充满等级性、不平等性。这种师生关系极易引发学生对教师的不满, 批评和挑战教师权威的事情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可能正是这种现象导致了近代以来人们对“师严道尊”乃至“师道”的误解, 以为它们旨在维护一个不平等的、超强控制的师生关系。

真正把“师道尊严”完全看成是师生之间严格的等级关系并加以批判还是现代的事情。众所周知, 文化大革命后期, 有一位北京的学生因为作业的问题受到老师的批评, 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能认可, 就给《北京日报》写信, 反映自己的想法。这本来是正常的教育问题, 也完全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得到解决。但是, 在当时那种特殊的历史时期, 该事件很快就被别有用心的人放大为教育战线的两条路线的斗争, 随即在全国掀起了一场批判“师道尊严”的运动, 号召青少年学生做反潮流的英雄, 不要做只得五分的小绵羊, 而要做“头上长角, 身上长刺”的造反派。在这场运动中, “师道尊严”一方面被严重曲解, 另一方面被从政治上彻底批判, 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历史上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都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对教师的尊重, 对教师传道的敬重乃至对道的敬畏被极大地削弱了。这种情况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才慢慢得到改变。但是, 人们对“师道尊严”的曲解却一直没有得到纠正。直到今天, 教育界内外的很多人依然把师道尊严理解为一种传统的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加以猛烈地批判。

从历史上看, 批评师道尊严的原因很多, 上面所说的现实中的师生关系违背真正的师道是一个重要原因。其他的还有政治上的原因, 比如在儒学失势的时代, 师道尊严遭遇的批评就比较激烈, 韩愈所在的中唐时期就是这么一个时期;文化上的原因, 比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思想严重, 对于经典的学习人们根本看不上, 师道尊严当然也没有人认可;当然也有教育管理方面的原因, 一些老师违背教育原则, 过度运用老师的权威来约束学生、压迫学生甚至体罚学生, 也会招致反抗。所以, 总的来说, 历史上人们批判师道尊严主要还是与儒家文化的命运有关。儒家文化勃兴, 师道尊严受到重视;儒家文化式微, 师道尊严就被忽视乃至受到批判。

今天, 在坚持文化自信、尊师重教的大背景下, 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师道尊严的历史意义上来理解它、阐释它。

四、“师道尊严”的时代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在整个社会进步和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得到重视,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被提出来, 并始终得到贯彻执行。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古代师道尊严的一方面意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实现。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文件的颁布, 明确了教师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极大地提升了教师职业的地位和影响力, 代表着我国几千年教育文明达到的新高度。

在这种尊师重教的大背景下, 重提师道尊严合不合适?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古代的师道尊严和现代的尊师重教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正如所指出的那样,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尽管不同的时代人们对于“道”“师道”的理解是有差别的。但是, 也需要注意的是, 重提师道尊严不是搞文化复古、教育复古, 而是要结合时代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继承和转化。

对古代师道尊严传统的创造性继承和转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重提师道尊严, 社会需要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风气, 延续我们的优秀教育传统, 防止“贱师”“耻师”“辱师”等现象的出现。对教师的尊重、对道统的尊重是有内在关联的。全社会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 才能够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内在的敬重。在这方面, 政治家的态度至关重要。中国社会历来是以政治为中心的, 政治家的态度对于社会的态度有一种直接的、强有力的影响。历史上教师的地位比较高, 也是因为历朝历代政治家们真正地敬重教师这个职业。今天中国社会“尊师重教”还保持在比较理想的水平上, 与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倡导也有直接的关系。

其次, 重提师道尊严, 我们需要重新阐释“道”“师道”“传道”等的含义。师道尊严, 关键是一个“道”字。对“道”不同理解, 就会导致对师道尊严的不同态度。中国古代各派思想家, 对于“道”的认知是不同的。师道尊严中的“道”主要的还是儒家之道、孔孟之道, 是一种仁爱精神。这一点, 韩愈在其《原道》篇中讲得比较清楚。这种“道”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命脉, 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也需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加以批判性地继承和弘扬。当前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复兴, 也有助于社会公众重新认识这个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不过, 时代毕竟不同了,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消极的东西、糟粕也应当加以摒弃, 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也强调, 今天我们的教育除了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之外, 每一位老师更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道”“师道”和“传道”时代内容的新概括。只有从这个高度来重新理解师道尊严, 才能赋予它蓬勃的时代气息, 而不至于走向文化泥古、教育复古的旧路。

再其次, 重提师道尊严, 政府和社会要多为教师做些实事、好事, 想教师之所想, 解教师之所难。师道尊严固然只是社会对待教师职业的一种态度, 但是这种态度不是简单讲讲话, 说说教师职业的重要性, 就可以广泛培育起来的。教师虽是一种古老的职业,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要保持其职业的尊严和地位, 还需要成为有竞争力的职业。教师职业在劳动力市场上有没有竞争力, 一看收入, 二看待遇, 三看工作环境, 四看专业化水平。如果在这些方面, 政府和社会能够不断有所改进, 那么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尊严就会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职业的吸引力就会比较大。反之, 不管如何提倡尊师重教, 社会上依然会出现韩愈当年所批评的那种现象:公众重视为孩子选择良师, 但是却禁止自己的孩子去当老师, 甚至不经意中流露出以师为耻的心态。

最后, 重提师道尊严,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价值品质, 牢记“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的训诫。我们常说, 经师易得, 人师难求。人师与经师的主要差别就在于人师是“道”的化身, 而经师则“师”“道”分离。一个社会, 教师及其从事的工作要想真正地得到社会发自内心的尊重、敬重, 教师自己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与道德境界是不行的。一方面, 政府和全社会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另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地体认教师职业的价值追求, 真正地把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放在心上, 兢兢业业, 不计名利,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力求做到经师和人师的统一。在这方面, 教师不仅要关注课堂, 更要关注社会, 尤其要把握社会进步的方向和变革的脉搏, 把学生从个体人提升为社会人, 从现代人扩充为历史性的存在, 从物质性的人提升为精神性的存在。

总之, 教师的高度决定了教育和学生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 而教师的高度恰恰源于对师道传统的体认和对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已经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劳、奉献了力量、贡献了才智, 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希望广大教师认清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育和引导学生心中要有国家和民族、意识到肩负的责任, 牢固树立为祖国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立志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这些精辟论述, 是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师道的新概括、新发展和新期望, 值得每一位人民教师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

【石中英:长安街读书会成员、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新华书店总店官方正版特惠推荐

「新书推荐」长安街读书会第20220902期干部学习新书书单

「长安街好书」长安街读书会年度推荐干部学习书单(经典篇、热门篇)

「党建阅读」长安街读书会“2021年度优秀合作单位”

长安街直播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责编:陈佳妮;初审:程子茜;复审:李雨凡

学深悟透关于教育重要论述(教育强国石中英)(3)

为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

【直播】【新书报送】查看更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