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

《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讲述关于她"回忆和幻想"中的童年故事。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

上世纪70年代末,在南方总是下雨的小镇,因父母建设边疆而成为留守儿童的小兰,在姥爷的照顾下渐渐长大。祖孙的情感从最初的碰撞到最后的不舍,都随着姥爷逝去而消失,影片结束在小兰目送姥爷离开的场景里。

尽管导演没有在电影中过多强调悲伤之情,甚至镜头语言和配乐都极为克制——据说蒋雯丽最后一次剪辑时,曾觉得配乐过于煽情而换成了现在的配乐版本——但时代的背景注定了那种细雨般的忧伤在影片中无处不在,导致在观影过程中,心情略感沉重。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蒋雯丽以独家记忆拍成电影,用细腻的表达手法向观众展示了她的童年回忆。跟动画长片《寻梦环游记》相比,《我们天上见》没有过多冲突与悬念,甚至整体叙事显得过于随意而散漫,但正因源于生活,那铺满面而来的浓烈亲情味道,弥补了部分观众认为其故事性叙事的不足。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

国际版电影海报

生活就是最好的编剧,质朴情感往往更能打动观众,朱旭老爷子用真诚的演技将封镜之作献给了这部电影,豆瓣评分8.7在某种意义上证明了该片的成功。

今天,咱们就从细节艺术象征意义潜叙事分析三个方面入手,带您解读蒋雯丽执导的文艺佳片《我们天上见》。

细节艺术:散落在影片的丰富细节,是两代人表达爱的方式

才能最明显的标志,无疑就是想象的能力。但是,现在当一切可能的结局都已准备就绪,一切情节都已经加工过,一切不可能的都已试过,这时,作者坚信,再前一步,唯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

——巴尔扎克的《个人生活场景》后记

电影是细节的艺术,只有用心打磨过的剧本和故事才能让观众感受到诚意,影片中充斥着导演回忆中的物件和事件,甚至有的场面一晃而过,呼吸间便错失了这些细节。

缠裹绒线的戒尺

姥爷回到家做好饭,发现酒壶盖子不见了,他说:谁拿出我酒壶盖子就给她五分钱。

小兰很快拿出了酒壶盖子,不想姥爷脸色一变竟让她去拿戒尺。她还很不服气地说,不是有五分钱吗?

此时,戒尺上没有裹上绒布,姥爷打手心也不过是想要吓吓她

第二次,小兰逃课被姥爷发现,他让小兰去取戒尺。镜头下,可以看见戒尺上裹着绒线,放戒尺的抽屉里还有一本《养花知识》。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3)

裹着绒线的戒尺,抽屉里的《养花知识》

父母离家期间,姥爷不仅是照顾小兰生活的人,他还是小兰知识方面的教育者。

小兰上学前,姥爷烧水、烤馒头等等等是作为一个照顾其生活的家长出现的,这些场景温暖而美好,不禁赞叹老人照顾得好。

但另一方面,从日常言行中可以看出姥爷尽力在做好一个教育者,可是却仍有不足。

戒尺是最好的证明,万事不问缘由,只一句"拿戒尺来",小兰听了立马落泪,也触动了许多曾经在暴力下长大的观众。

缠着绒线的戒尺,其实是在告诉观众:姥爷虽然严厉,且并非封建大家长那样专制,他把对晚辈的关怀藏在了不被察觉的地方,从不宣之于口。

远方来的信件

影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有信件的场景。

第一封信:听说小兰开始练体操了,要当蒋绍毅,爸爸妈妈很自豪。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4)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5)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6)

第二封信:小兰不要顽皮,听姥爷的话,等着爸爸妈妈回来。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7)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8)

通过后面的剧情,咱们知道小兰的父母由于政治原因下放边疆,十年间未能通信,这两封信件其实是姥爷模仿着笔迹写的。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9)

第一封信抵达之前,小兰哭着跳河也要学体操,可早上出操跑步时,她却因跑不动而蹲在地上,姥爷守在一旁对她说:“跑啊,跑起来啊。”

也许是这些方法都无法奏效,姥爷决定拿出“父母的信件”这件法宝,让小兰坚持学体操,成为一名光荣的体操冠军,甩掉姓“蒋”的包袱。

收到第二封信之前,小兰吼着向姥爷喊出心中隐痛:“人家爸妈都在身边,俺爸俺妈就不在!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0)

姥爷听到的时候也呆住了,这是他也无法弥补的缺憾。于是他再次想到写信这个办法,让小兰再坚持坚持,不能再做出扒煤车或是上屋顶的危险举动。

大概是小兰希望在父母面前保持好的形象,她嗔怪姥爷:“你咋什么都跟俺爸俺妈说?”然后夺过信件开心地朗读起来,并且渐渐开始体谅姥爷。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1)

可最后收到第三封信的时候,她才知道这十多年间发生过的童年琐事,父母并不知道。于是这些信件,成为了独属于祖孙俩的情感回忆和纽带。

如其来的青春期

小兰在街头表演翻跟头,她正穿着姥爷改造的体操服。

做侧手翻和单手翻的时候,姥爷还跟着邻居街坊们笑着看着,但是当小兰表演后手翻的时候,姥爷突然警觉,然后拉起小兰快步回家。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2)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3)

镜头一转,邻居大妈正在灯下缝制月经带,姥爷拿出一本《生理卫生》,用铅笔画出其中有关女性青春期的部分。

夜间,小兰一个人睡在床上,枕头左边是洋娃娃,而右边则是《生理卫生》和月经带。姥爷架了竹床睡在另一边。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4)

电影的处理很微妙,没有少女对未知生理知识的惊恐,也没有老人回避不谈的羞赧,画面是安静的,这是姥爷用无声的爱陪伴着小兰成长。

细节造人物,用戒尺打人的姥爷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小兰,倔强喊着要跳河的小兰也学会了照顾姥爷。

如果不是源于生活,这些情节的设计不会如此流畅自然。这些生活琐事,蒋雯丽也曾经在纪念童年的书作《姥爷》中提及一二。也许正因真实发生过,所以整个故事才会质朴到感人至深,让这段平淡的私人回忆显得如此不平凡。

寄情于物:反复出现的物象,隐藏着主人公变化的暗线

兰花和雨伞

兰花和雨伞是贯穿在整部电影的两件物品,咱们根据其中的情节来分析这两件物品有何隐喻。

影片开头,蒋雯丽极有辨识度的声音响起:“我叫蒋小兰,君子如兰,是姥爷起的名字。他最喜欢兰花了。”

姥爷不仅在院子里养兰花,还在枕头上绣着兰花。生活中,他要求小兰乐于分享(分食哈密瓜)、帮助他人(给叫花子五分钱)还有不撒谎(否则打手心),这些优秀的品格正如姥爷给小兰取名那样——君子如兰。

剧情的起伏几乎随着兰花的枯荣而展开。

故事开始时,兰花安静地摆放在院子里,唯一与之相关的只有镜头一闪而过的那本《养花知识》,这也寓意着育人如养花。

兰花正式登场是在小兰练体操时,邻居们提到朱德委员长喜欢兰花,而且可能在本埠经停,如果能培育出好兰花,说不定离家的人就能尽快归来了。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5)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6)

随着朱德委员长离世,小兰父母归家的希望似乎破灭了,兰花和姥爷像是约好了一样,走向生命的末端。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7)

影片最后,小兰用绘画将兰花的风姿留在小屋里,就像导演用影片记录了她和姥爷的童年一样,永远熠熠生辉。

小镇总是在下雨,值得注意的是,小兰也总是撑着一把油纸伞。

这个故事的发生空间封闭在这个小镇上,除了电台偶尔传来法新社的播报,似乎唯有风雨才能隐喻出时代环境的变化,还有同学们对小兰的辱骂、体操老师对小兰的无视,这些凶恶的事件何尝不是像风雨一样逼迫着小兰,让她屡屡想要跳河。

在姥爷逝世前,油纸伞几乎从未缺席小兰的人生。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8)

姥爷去世那天也下着雨,但油纸伞却消失了,她穿着雨衣站在山上、站在路边,望着姥爷离开。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19)

电影上映前,这部电影的名字就叫《伞》,可见伞指的就是姥爷,那个在童年时代为小女孩遮风挡雨的人。

戒尺和万花筒

故事中,小兰常处在幻想中,幻想自己穿上体操服优雅地运动,幻想自己成为体操冠军并摆脱了辱骂自己的同学们。

幻想到了极致时,小兰梦游来到火车轨道上,误把煤车当火车,结果弄得极为狼狈。

小兰意识到自己又让姥爷担心了,她回到家中主动拿出戒尺请罚,可这次姥爷不再责备她,而是递给她一个万花筒。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0)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1)

如果说戒尺代表的是姥爷身为家长的权威,那么万花筒就是小兰所期盼已久却姗姗来迟的温暖童年。

获得万花筒后,姥爷还带着她去开火车,我们也因此知道,原来解放前的姥爷是这么厉害的人物,他不止是小兰的亲人,也是那个时代的建设者之一。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2)

夜里,小兰拿着万花筒把玩许久,镜头里的世界光怪陆离。还有在电影开始时,万花筒内的景象镜头也曾出现一次。根据墙上的兰花可以看出,那是姥爷临走前坐在窗前的景象,也或者是小兰的美好回忆。

总之,放下戒尺的姥爷在之后的岁月中,他给了小兰温暖,这份温暖就像万花筒一样点亮了她原本色彩灰暗的童年。

潜叙事:少女的梦境,是欲望的另一种呈现

豆瓣上有网友不太喜欢其中的梦境环节,超现实画面大概有些突兀,不过这在叙事表达上其实又很有必要,因为三次梦境其实都表达了小女孩没有说出口的童年欲望,导演蒋雯丽用“梦境”的方式将其内心予以呈现。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3)

飞向自由

小兰逃课去体操房被姥爷发现,挨打之后自行关在柜子里反省,哭晕了之后她梦见自己奔跑在草地上,现实中倍感委屈的小兰此时才有一丝自由。

此时她渴望的是什么呢?这个奔跑的方向和幻想成为体操运动员有关,随后姥爷带她去看牙医,墙上挂着蒋绍毅的图片,从此那成为小兰的目标。

即便姓蒋,也能成为国家的荣耀。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4)

姥爷决定送她去学体操,尽管是个业余学生,但小兰在此仍旧找到了一丝自由,因为这里没有骂她“狗崽子”的同学。

可没想逃离了教室墙上辱骂人的话,却逃不掉体操房中瞧不起她的专业生和无视她的老师。小兰在现实的压力中渐渐走上幻想的讲台,然后她再次做梦。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5)

梦里,她看着母亲的照片,后面是父亲写的话语,然后在雨伞的牵引下她越飞越高,飞过淮河,跟随开往远方的火车一路远去,同学们在身后追逐,但是却追不上她。

她太渴望自由,可现实生活却没有喘息之地,只有在梦里,才能飞向自由。

直面死亡

如果说影片前半段让小兰压抑得喘不过气来,那么后半段则是小兰在直面生死后渐渐开始释然。

邻居小翠姐上山下乡时,不幸遭遇山洪爆发而牺牲。此时她穿着衬衣,秋天已经来临,她看着尸体被推进火化炉,这是小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

夜里,小兰梦见自己疯狂掉牙。换牙意味着长大,而长大则会变老,最后走向死亡。

她开始害怕姥爷离世,惊梦醒来后,便去探姥爷的鼻息;发现姥爷不在家里,她发疯一样的寻找,最后却在邻居家堂屋找到了姥爷。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6)

电台里传来朱德委员长离世的消息,这不仅意味着风云变幻的一个时代过去了,也代表父母回家的希望暂时破灭。

这一段剧情看得人十分压抑,因为死亡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姥爷的回答却让人轻呼一口气。

他说:“不怕,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他们在一起。两边都是我亲人。”

我们天上见蒋雯丽的故事(豆瓣8.7我们天上见)(27)

姥爷用他从容的态度抚平了小兰心里的恐惧,然后姥爷渐渐老去,小兰在成长中开始照顾他的生活,就像影片之初姥爷照顾她一样。

中心对称的环形设计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小时候你养育我,长大了我照顾你。

写在最后

这部个人气息十足的私人化电影,不止是蒋雯丽童年的回忆,更是献给姥爷的赞美诗。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影之作,他扮演的唐大爷身上,兼具了亲情、邻里情、时代和人文的多种特征,流畅如无痕的演技让姥爷深入人心,而蒋雯丽则用自己质朴的镜头语言向观众描绘了属于自己的童年回忆。

不得不说,这部用将近五年时间打磨的剧本的确值得一看。

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莫过于两次扮猴,两次都让人看得笑中带泪,她用不催泪的拍摄技术拍出了最煽情的片段,像细流缓缓淌进我们心中。

在日渐浮躁的当下,冲突感强和悬念十足的电影多次冲上热门,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丢失像《我们天上见》这类缓缓流淌的好片,这是独属于东方人含蓄的情感表达,希望国产电影市场更多一些这样的诚意之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