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是多大跟着汉武帝的(一代名将卫青最初并非汉武帝的领兵首选)

在汉武帝朝,有一位名人的经历,为我们理解卫氏家族的地位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

此人名为主父偃,那是非常之有才,《史记·主父偃传》的说法是:

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

秦汉以律令治天下, 主父偃在布衣时所上的九条建议,有八条成为国策,可以称作“国士”了,然而,在这之前的遭遇却并不好,《史记·主父偃传》: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

这段话的重点是,主父偃开始时做的是卫将军,也就是卫青的宾客,不想,卫青多次向皇帝推荐,汉武帝竟然不召见,等到他自己阙下投书,早上送上去,傍晚就召见了。

卫青是多大跟着汉武帝的(一代名将卫青最初并非汉武帝的领兵首选)(1)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主父偃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的卫青

真正的转机,来自于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汉书·武帝纪》:

春,诏问公卿曰:“朕饰子女以配单于,金币文绣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曼,侵盗亡已。边境被害,朕甚闵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夏六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中,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入塞,觉之,走出。六月,军罢。将军王恢坐首谋不进,下狱死。

这是一场以1个公、3个卿主导的大策划,太中大夫李息和前面几个比都是添头,结果,让人跑了……

四年后的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改变了策略,《汉书·武帝纪》:

(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青至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广、敖失师而还。

《史记·卫将军霍骠骑列传》: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青为车骑将军,击匈奴,出上谷;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军各万骑。青至茏城,斩首虏数百。骑将军敖亡七千骑;卫尉李广为虏所得,得脱归:皆当斩,赎为庶人。贺亦无功。

过往不少人都说卫青此时的职务已经仅次于大将军,其实不然,这个车骑将军的职位,应该与汉初类似,属于临时派将,他和公孙敖之前的职务都是太中大夫,不可能还没有功劳就飞跃到九卿公孙贺和李广之上,至于《史记》和《汉书》年份的差别,此处应该以《汉书》为确。

卫青是多大跟着汉武帝的(一代名将卫青最初并非汉武帝的领兵首选)(2)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还未发迹的卫青

平心而论,此次出征的规模并不大,斩获更是很一般,按照秦代的军法,《商君书·境内篇》:

其战,屯长百将不(也有版本写作必)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卫青帅10000骑兵出击,按照百将(100人,姑且不考虑步兵骑兵编制区别了,骑兵比步兵同级编制小)也该有3300颗首级才够升爵一级。可以说,此次军事行动最大的价值,真是就是卫青在一群矮子里衬出了能力,让不满三十岁的汉武帝又一次“赌赢了”。

按照《史记·外戚世家》的说法:

卫子夫已立为皇后,先是卫长君死,乃以卫青为将军,击胡有功,封为长平侯。

什么意思?就是说,卫子夫登临皇后宝座,因为长兄卫长君先死掉,才以“冒姓”的弟弟卫青为将军击匈奴。

《汉书·外戚传》嫌写得不够明白时间关系,梳理了文字:

先是,卫长君死,乃以青为将军,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

换句话说,汉武帝“击胡”的首选,其实应该是“卫长君”,而非卫青,只是元光六年的战场试炼表明,卫青才是真正的军事干才,紧跟着就开始大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