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写观潮诗词(苏东坡写在屏风上的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诗歌方面,苏轼和北宋黄庭坚并称“苏黄”,或者与南宋的陆游并称“苏陆”;在词的创作上,与南宋的辛弃疾皆为豪放派,并称“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成宋代的“四大家”。在中国的诗词史上,如此为人豪迈的全才,甚是珍稀。

苏东坡被贬后,在家中的玉堂屏风上写了几首词,题目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就是屏风上的一首。

这首词就是潘阆的《酒泉子 · 长忆观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苏东坡写观潮诗词(苏东坡写在屏风上的词)(1)

苏东坡出生于公元1037年,而潘阆逝于1009年,苏东坡生活的年间,潘阆早就去世了,而苏东坡将潘阆的五首词题在屏风之上,应该是潘阆在苏东坡的时代非常有名,深得文人们的敬仰,文史记载潘阆”苦志自励,诗贯古今“,另外也有一点就是潘阆晚年辞官游历四方,性格甚为疏狂,深得东坡之心吧。

潘阆,是北宋初期的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文人。他早年开药铺卖药材,宋太宗时期,因宦官王继恩举荐,太宗赐予了“进士及第”的出身,因王继恩伙同 参知政事李昌龄枢密赵镕知制诰胡旦等众臣密谋“推举太祖之孙为帝”失败,潘阆受到牵连,遂出逃。出逃期间,期间也是几经漂泊,历尽辛酸,多年后向朝廷自首。宋真宗没有深究,并继续任用,委派的边远地区作了参军。潘阆为此还作诗一首:

《赴滁州散参军途中书事》

微躯不杀谢天恩,容养疏慵世未闻。

昔日已为闲助教,今朝又作散参军。

高吟瘦马冲残雪,远看孤鸿入断云。

到任也应无别事,愿将清俸买香焚。

苏东坡写观潮诗词(苏东坡写在屏风上的词)(2)

再来看《酒泉子 · 长忆观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晚年弃管不做,经常与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四处游历风景名胜,正值八月中秋,到了钱塘江畔观潮。这首词就是潘阆观潮过后,经常在梦中忆起当时的场景,写下了五首《忆余杭》,《长忆观潮》就是其中的一首。词中写:

钱塘江边拥满了观潮的人们,几乎整个杭州城的人都来争相观看这一盛景,等待着那惊心动魄的时刻的到来。

远远的涛头,好像一条银线,渐渐的急速奔涌而来,慢慢的银线变成了一堵高墙,咆哮奔腾,夹带着万钧之力,如同大海被倾尽。耳边传来滔滔江水之声,像数不清的鼓同时被敲响,震人心魄。

就在大家被这壮观的景象所震撼的时刻,一些少年人鱼贯跃入水中,无所畏惧地在奔流的潮水中与潮水搏旋,他们手中握着红色的旗帜,在惊涛骇浪中翻涌起伏,在湍急的洪流中腾滚,这是多么精彩绝伦的表演,也是令人心胆具颤的表演啊。

(弄潮儿:指朝夕与潮水周旋的水手或在潮中戏水的少年人。也常来比喻有勇敢进取精神的人。)

告别杭州之后,几次在梦中梦到该场景,仍感惊心动魄、胆战心摇。

苏东坡写观潮诗词(苏东坡写在屏风上的词)(3)

李白在《横江词》里写到“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八月的钱塘江潮,涛浪如同夹裹着雪花的连绵起伏的山一样汹涌而来。潘阆这首《酒泉子 · 长忆观潮》,“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一样将钱塘潮的壮观展示的气势恢宏,读之如同身临其境,实感惊心动魄!

潘阆共写有十首《酒泉子》,其中《酒泉子 · 长忆西湖》也是一首佳作,日后一一和大家分享!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评论,转发!

苏东坡写观潮诗词(苏东坡写在屏风上的词)(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