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

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科教文艺

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二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3)

考点1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1949~1956年底)

1.国民经济恢复——奠基

1949~1952年,新中国仅用三年时间,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建设

(1)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

(2)成果: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

(1)性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2)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1.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1%以下。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

2.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

结合这副对联,当时国民经济出现的最严重的问题是什么?

答案 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现代中国某时期江苏省出现了“百万人会师田头”、“踢翻老历本,三麦赶水稻”、“一天等于二十年”、“产量翻一番太少是右倾分子”等生产口号。

这一时期是指哪一时期?

答案 大跃进时期。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76年)

1.中共八大——成功探索

(1)内容:一是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二是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评价: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来。

2.“左”倾泛滥——严重失误

(1)表现:1958年开始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原因:急于求成,改变落后局面的心情迫切;没有经济建设经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左”倾冒进,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结果:经济比例失调,环境破坏,农民的积极性受挫,是造成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3.“八字”方针——调整恢复

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底,经济形势好转。

4.“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

(1)实质:“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

(2)影响:国民经济基本瘫痪,面临崩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归纳总结: 

(1)1949~1956年是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2)1956~1976年是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基础知识

1.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 年,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任务。

(2)“一五”计划: 1953~1957年,基本任务是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是借鉴苏联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 同时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意义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1953~1956 年, 属于“一五”计划的组成部分,内涵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在我国基本确立,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正确探索:1956 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的主要任务是把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2)探索失误

①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大跃进”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3)纠正失误:1960 年冬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

(4)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要点释疑

1.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1)政治方面

①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②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2)经济方面

①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3)民族关系方面

①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4)外交政策

①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2.新中国成立初期向社会主义过渡时对苏联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经济结构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重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一户三改”的内涵、关系

“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简称为“一化三改造”,“一化”是指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 “三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一化三改造”是发展生产力与变生产关系同时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行奠定了经济与制度基础。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高考历史,ID:gkls10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