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

从2014年10月正式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算起,天府新区现在正好迈进第七个年头。这七年来,天府新区总体规划经历了三次大调和多次微调,如人体一样,它的细胞也在不断交替更新。期望、徘徊、焦灼、突破、创新、聚焦、淬炼 …… 每一个关键词都在这七年中最真实地演绎,并转换为一次又一次向上生长的动力。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

△ 图据天府新区官网

七年对于一座建设中的新区不过弹指一挥,但是对于在新区内工作、生活的每个人来说(七普统计数据显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2020年常住人口已突破86万,比2010年增长46.78%),却是一段并不短暂的时光。在与天府新区朝夕相处七年后,他们是一如既往地激情满怀,还是感到了些许倦怠与无奈?

所有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今天将抛开宏大叙事,从最细微的人本视角出发,来看看危险的七年之痒,是否正在天府新区悄然发生。

本篇为系列报道第一篇。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

UP君有位同事,住在天府新区昌公堰附近,家门口就是地铁6号线。众所周知,「成都向上」办公地点在天府五街,楼下就是地铁1号线天府五街站。这样的通勤距离理论上堪称完美(地铁点对点),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每天,她要搭乘地铁6号线向南行至西博城站,然后再换乘1号线向北,一来一去要耗时近一个小时。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

△ 略显尴尬的换乘线路,每天都要经历两次

尽管如此,UP君的这位同事还算幸运,毕竟住家与工作地点都在城南。如果你家住双流或者龙泉驿而工作地点在天府新区,虽然这些地方都通了地铁,但要依靠地铁通勤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目前有四条地铁线(1、5、6、18号线)通往天府新区,如此密度在中心城区也堪称优等生(通往新区的快速路同样有四条:剑南大道、益州大道、天府大道和梓州大道),但这些地铁线路(包括快速路)基本都是南北走向,虽然构成了主城区与天府新区之间的快捷交通网络,但是相互之间没有串联。

缺乏东西向的大容量快捷轨道交通系统,是天府新区交通系统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5)

△ 天府新区已开通地铁运营线路图

6号线在西博城站点后就转为横向,向西串起了5号线,但这一段已经离开了天府新区的人口稠密区,与市民的需求渐行渐远;而且在相关投诉建议中,6号线的发车间隔太大也是个突出问题。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6)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7)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8)

成都地铁远期规划在天府新区布局了多条轨交线路,基本都是东西走向,甚至还有环线地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轨交网。当然,这需要足够的金钱、时间和耐心。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9)

△ 成都轨道交通规划图(天府新区部分)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0)

△ 在建的地铁19号线,自西向东串起了地铁5、1、18和6号线,其意义堪比横贯主城区的地铁2号线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1)

UP君还有一位同事(没错,UP君有很多同事),去年夏天到兴隆湖畔的鹿溪智谷踩盘,完事后已经晚上7点过了。他想当然地守在一个公交站台等车,结果左等等不来、右等等不来,仔细一看,才发现所有的公交车收车时间都是晚上7点……

周围也没有一辆共享单车(后头会讲到),没办法他只能喊网约车,刚开始还打不到,等了半个多小时,才从很远的地方调来一辆车,回到家后已经晚上9点过了(他家住华阳)。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2)

△ 兴隆湖畔的公交车虽然不少,但收车时间基本都是晚上7点

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在天府新区还有大量地铁线没有直接覆盖的高密度居住区,对于那里的绝大部分居民来说,直达地铁站的公交车就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然而,这根稻草一点也不可靠。

百度输入 “ 天府新区公交 ” ,相关的投诉建议一搜一大把 ——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3)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4)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5)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6)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7)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8)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19)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0)

△ 公交车线路少、班次少、收班早、经常延迟是天府新区市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相关投诉建议主要集中在三点:公交车线路少、频次低、收班早。此外还有公交车不能刷次卡等。增加公交车的覆盖面和发车频次、延长收班时间,已经成为天府新区市民的普遍诉求。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1)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2)

△ 在天府新区位置稍偏的地铁站外,都能看见大量停放的私家车。因为公交车不完善,市民被迫选择“私家车 地铁”的通勤方式。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3)

△ 道路施工挤占了非机动车道,市民只得在快车道外侧等公交。这种状况在大修大建的天府新区很常见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4)

解决通勤的 “ 最后一公里 ” 是个老问题,「成都向上」多年前就呼吁过。目前来看成都主城区这个问题解决得比较好,主要办法就是依靠大量的共享单车。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5)

△ 地铁站外密密麻麻整齐摆放的共享单车,已经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重要组成

但是在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兴隆湖片区、鹿溪智谷、西博城),你会发现一个怪现象 —— 地铁站、公交站外,居然没有共享单车!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6)

△ 兴隆湖公交站外没有共享单车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7)

△ 地铁6号线杭州路站外没有共享单车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8)

△ 地铁1号线西博城站外也没有共享单车。路面自行车道的标识很漂亮,但就是没有看到骑车人,这简直是对标识的莫大侮辱

UP君在地铁6号线沈阳路站、杭州路站、鹿溪智谷附近的中铁卓越城(入住率较高)、地铁1号线兴隆湖站、西博城站、天府公园站6个点位分别打开共享单车APP,不同的APP均显示 “ 附近无车可用”或“你正在运营区外 ” ——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29)

△ 就是没有共享单车!

在地铁1号线兴隆湖站B口,竟然意外停放了10来部共享单车,UP君如获至宝,结果掏出手机扫一扫后,扫出了下图这个页面 ——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0)

难怪UP君看到有位年轻人掏出手机接连扫了好几部,最后还是步行怏怏离去了……

我们已经对主城区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见惯不怪了,一旦离开了它,你才意识到有多么不方便。没有了共享单车,新区市民靠什么来解决通勤的“最后一公里”呢?靠那个并不太靠谱的公交车吗?

去年我们曾对共享单车三大运营方做过一个横向测评,里面有详细的运营范围(详请请戳)。从运营范围图可见,青桔单车运营区域覆盖到了兴隆湖片区,但就是没车;美团和哈啰则直接把天府新区抛弃了……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1)

或许有人会说,天府新区的地铁、公交车、共享单车这些目前尽管还不完善,但是驾车出行很方便啊,几条主干道都是基本全封闭形式,一路没有红绿灯,畅跑!

真是这样吗?以UP君的亲身经历来看,并不尽然。这种基本全封闭的立交行驶虽然没有红绿灯,但是要想左转、右转或调头就很困难,你必须提前规划好线路,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出口提前转入辅道,在立交桥上更不能转错一个路口,否则就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半天才能绕回来。这又造成了大量的碳排放,严重违背了绿色出行的初衷(新能源汽车不在此列)。

这种现象在武汉路特别突出。作为天府新区东西向的主干道,武汉路东段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出口可以右转驶上天府大道,错过这个出口,你只能一路前行约3.5公里从下一个出口驶出,然后在益州大道调头,再开上约3公里才能回到天府大道,全程一点都不能出错。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2)

△ 武汉路与天府大道,天府新区两条大动脉竟然不能完全互通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3)

△ 就是这个很容易错过的路口(出口一)。路牌上写得很清楚,下一个出口在5.5公里外。据UP君肉测其实没那么夸张,3.5公里外还有一个出口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4)

△ 这张图看得很清楚,武汉路主道还不能与天府大道互通

由于主干道基本全封闭,大量汽车被迫在支路来回绕行。所以在上下班高峰期,支路上仍然会出现拥堵,拥堵程度相比主城区也不遑多让。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5)

除了 “ 迷 ” 之立交,在天府新区开车还要小心断头路 “ 陷阱 ” !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6)

△ 好好的路,开着开着前面就有一堵墙拦着,“断”你没商量,只得绕行

这种突如其来的断道 “ 陷阱 ” 在万安南片区和鹿溪智谷片区很常见。特别是万安南片区的保利•天空之城,周围全是断头路,只能靠一条两车道小路连接梓州大道。要知道这可是一千多户的小区,上下班高峰期天知道会堵成什么样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7)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8)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39)

断头路的另一个 “ 重灾区 ” 是万安,特别是高新区与天府新区交界的地方。放张截图你慢慢品 ——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0)

这个地铁站虽然名为“万安”,但是与万安街道并没有连通,中间还隔着一道土坡。因为这道土坡和施工围栏,万安街道的市民要搭乘地铁的唯一出入口就是上图的B2口,必须要从三利麓山城背后的小路通过。因为周边在施工,这条小路的路况很糟糕,行人都走得小心翼翼。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1)

△ 横亘在万安地铁站与万安街道之间的小土坡(从北向南看)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2)

△ 爬上土坡南望,对面还没有任何施工迹象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3)

△ 三利麓山城背后通往万安地铁站B2口的小路。这大概是全成都最凄惶的地铁出口

这道土坡是高新区与天府新区的分界,高新区已经把大马路修到了坡底,天府新区该加把劲了。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4)

前面说过,天府新区的几条主干道基本全封闭,这种道路形式除了对开车者不友好,对行人更加不友好(包括骑行者、步行转乘公交者)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5)

△ 天府大道南延线宽近百米,基本全封闭,看得到马路对面,走过去却不容易

没有红绿灯也就意味着没有斑马线,行人要过马路要么绕行立交桥下,要么走人行天桥。进入天府新区后,天府大道是没有人行天桥的,梓州大道、武汉路新增了几座人行天桥,但是对步行者来说间隔都很远,往来相当不便。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6)

△ 梓州大道上新增的人行天桥,注意图中戴安全帽的路人正在冒险横穿马路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7)

△ 武汉路东段的过街天桥。这些人行天桥长得全都一个样,建议学一学锦江上那些网红人行桥,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时兼顾美观时尚

U1S1,天府新区的公园、绿道修得很漂亮,但人不可能24小时生活在公园或绿道里。几条纵横交错的主干道把新区分割为一块块,汽车呼啸而过,公交车姗姗来迟,行人的路权被压缩到最低限。

成都交通设施管理(天府新区七年之痒①)(48)

2014年11月,也就是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的第二个月,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发布消息称: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将按照公交优先的理念,规划城市公交分担率达50%以上,以在天府新区成都片区实现无缝换乘,形成完善的绿色公交网络,让公共交通成为市民日常出行的首选。现在来看,天府新区的道路系统目前最大的受益者是汽车,轨道交通其次,行人(包括骑行者、步行转乘公交车者)待遇最差。七年之前许下的愿景,至今还未能全部实现。

大规模的轨道交通规划已经出炉,众多断头路也总会打通,拼图中的缺失部分相信最终会补齐。但最根本也最难解决的则是早期规划造成的问题。在天府新区第一版总规中,总体思路是 “ 一城一区一带 ” ,即 “ 成都科学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和锦江生态带 ” ,其中的 “ 一城一区 ” 主打商务和产业, “ 一带 ” 主打居住和配套,奠定了天府新区的基本格局。

天府新区最先发展的也是锦江生态带,2014年起就有大量土地上市和住宅供应,商业、教育配套齐全,被称为“天新首熟区”,连同后期的麓湖、万安南片区,共同组成了天府新区主要的居住区。

居住归居住、工作归工作,两者各自划定势力范围、互不干扰,当时的规划思路就是这么单纯而美好。只是没有预料到后期人口大量涌入,职住分离的矛盾日益凸显,再先进的交通系统也在日复一日的 “ 钟摆效应 ” 冲击下不堪重负。

新城新区开发中的“钟摆效应”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二战以后,欧美国家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新城运动”,试图缓解老城人口暴涨、住房拥挤、交通堵塞等难题。但是大量人口外迁后,工作、学习、医疗仍然在老城,在新城和老城之间就出现了潮汐式的“钟摆”迁移,拥堵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经过多轮的试错和纠偏,目前世界城市规划界认可度较高的理想城市模型,是多中心、多组团、多节点式,而土地使用则是以混合功能为主。也就是说,不同中心、组团、节点间规划定位和土地用途不要严格区分、整齐划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造 “ 混合动力 ” 发展引擎。这样的城市面对不同挑战时韧性更强、活力更足,实际操作中容错率也越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