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1)

文|Lady格蕾丝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一样重视纲常名教。身处这样的时代,一个人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

以吴三桂为例,他的前半生堪称道德楷模,在“孝子忠臣”好名声的加持下,人生得意而又仕途坦荡。

然而后半生,吴三桂变成了道德崩坏的反面教材,他叛明降清后为满洲人打天下,在征战四方的过程中屠杀汉人同胞心狠手辣,成了人人痛恨的反贼。

历史学家张宏杰在《千年悖论》一书中评价吴三桂:一个没有任何道德原则的人,可以为功,更可以为祸。

这样的评价是否中肯呢?吴三桂究竟是不是一个没有道德原则的人呢?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2)

01

吴三桂生于1612年(万历四十年),父亲吴襄是锦州总兵,舅舅祖大寿是辽东前锋总兵官。

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吴三桂自小习武,而他不但有天赋,还非常能吃苦,十几岁时已常在校场上夺魁,在关外军中小有名气。

有一天,吴襄带着500人出城巡视,没想到遭遇了皇太极率领的40000精兵,结果不难猜中,随从全军覆没,吴襄被满洲人活捉。

吴三桂请求祖大寿发兵救援,但当时锦州城里只有3000守军,即便是倾巢出动也未必有胜算,再说祖大寿也不可能置城池和百姓的安危于不顾,他只能狠下心肠,置自己的部下兼妹夫的性命于不顾。

令人意外的是求援无果后,18岁的吴三桂竟然带着20多个家丁出城,一鼓作气杀入敌营救出了父亲。当时皇太极以为这是明军的诱敌之计,因此并未派人追赶,吴襄父子得以顺利脱身。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3)

吴三桂

人们习惯从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来判断其对待他人甚至是国家的态度,而这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给吴三桂的前半生带来了受用不尽的好处,他高中武举后仕途平顺,28岁就当上了镇守一方的宁远总兵。

年纪轻轻功成名就,当然也与吴三桂出众的处世能力不无关系,他不但可以在战场上镇定指挥,在社交场合也是游刃有余。吴三桂在朋友圈以轻财好士而闻名,他还善于察言观色,结交了不少达官贵人,也确实在仕途之路上得到了这些人的帮扶助力。

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吴三桂是那种天生高情商的人,他深知道德资源在自己的仕途生涯中占据的比重有多高,因此十分在意社会形象,或者说在各方面努力维持着完美的人设。

其实在30岁之前,真正由吴三桂自己做出的选择并不多,他有良好的出身,也得到了亲人的引领和扶持,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顺势而为,再加之个人的努力,无论生活还是仕途都是春风得意。

或许是前半生太顺遂了,吴三桂在而立之年迎来了一次重大选择,而这一次的选择直接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以及子孙们的命运。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4)

吴襄

02

吴三桂在青年时期有两个很敬重的人,一个是舅舅祖大寿,他们情同父子。另一个是洪承畴,在吴三桂心中,洪大帅心怀胜道天理,完全不同于其他只有血气之勇的武夫。

然而这两位吴三桂心目中的道德圣人先后在被俘后归顺满洲人,祖大寿更是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亲笔信劝降,这对他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

1644年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国改元,随后渡河东征,一路势如破竹,短短不到2个月,北京的陷落已是时间问题。

在洪承畴被俘后,吴三桂统率辽东兵马,成为宁远城的最高军事长官。崇祯帝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入关勤王,吴三桂没有丝毫喜悦之情,他知道选择的时候到来了。

父子人伦是任何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而在非常重视纲常名教的明代,“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既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门槛,同时也是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5)

李自成

吴三桂充分品尝到了孝子之名带来的甜头,自然也愿意顺应民意做一个忠臣,这既是受到社会道德标准的影响,也是受到了精神偶像祖大寿和洪承畴的影响。然而二人相继叛明,吴三桂再无精神世界的领路人以及可以效仿的道德偶像。

不过吴三桂一开始并没有投降的打算,甚至舅舅那封劝降信上的“投降”二字令他感觉很肮脏,但吴三桂也不打算做大明王朝的殉葬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

从宁远到山海关约120公里,现代的交通工具差不多是2小时左右的车程,按古代的行军速度,2天内可以抵达。然而这样短短的一段路,吴三桂的军队竟然走了8天!

原因很简单,吴三桂知道自己无法力挽狂澜,但如果按兵不动就等于向天下人宣布自己是叛臣贼子,因此最佳方案就是拖延,如果大明王朝在此期间灭亡,也就失去了效忠的对象。

其实这才是吴三桂活了30多年,真正由自己做出的第一次重大选择,同时也是他命运的转折点。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6)

03

吴三桂的判断很准确,当他在勤王路上缓慢行军的时候,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了北京,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得知大明王朝灭亡时,吴三桂的人马行军至河北丰润,他立刻返回了山海关。

明朝灭亡后的第10天,李自成派人给吴三桂送来了封侯的檄书和40000两白银,还有吴襄的一封亲笔信。

崇祯皇帝把吴襄扣留在北京,用意就是让孝子吴三桂为大明王朝卖命,但现在父亲又成了李自成的人质,也是他与吴三桂谈判的筹码。

山海关有“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称,是连接华北地区与东北地区的要塞之地。吴三桂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重大选择,他必须做出决定,这座城今后是姓李还是姓爱新觉罗。

吴三桂已经卸下了忠臣的面具,但头上还笼罩着孝子的光环,更何况与父亲一起留在北京的还有魂牵梦绕的陈圆圆,他几乎没有什么内心挣扎,向大顺王朝献上了山海关这份厚礼。

然而命运却和吴三桂开起了玩笑,在他以“归命侯”的新身份率军前往北京的路上,竟意外遇见了一个从京城逃出来的家人,其流亡在外形同乞丐,见到吴三桂放声痛哭。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7)

陈圆圆

原来农民军入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追赃助饷,用高官们的家财来解决军队的财政问题,即便是吴襄劝子归降有功也不能幸免,家底被搜刮得一干二净。更令吴三桂震惊的是从家人口中得知,陈圆圆已被李自成的部下刘忠敏夺走,现在成了他的爱妾。

吴三桂半路杀了个回马枪,狂怒的他率领30000人马夺回了山海关,守城的农民军还没弄清怎么回事便全军覆没,随后赶来的援军也被杀得片甲不留。

正如张宏杰所言,“他(吴三桂)在这愤怒的一刻袒露出的人性底色是历史上一抹斑斓的色彩,否则这部历史就过于灰暗乏味了。这个由赤裸裸的愤怒驱动着的人一瞬间挣破了文化在他身上形成的层层伪饰,显露出未被阉割的真性真情。”

隐藏在“冲冠一怒为红颜”背后的真相,不过是吴三桂被人戏耍的愤怒以及对自己判断失误的悔恨,然而陈圆圆却成了千古“背锅侠”。

当头脑冷静下来后,吴三桂发现自己只剩下投降满清这条路可以走,如果以手中的人马讨伐大顺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他唯一的出路就是以山海关为筹码换取后半生的前程。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8)

山海关

04

1644年4月15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接到了吴三桂派人送来的降书,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多尔衮,父子两代人早已对山海关虎视眈眈多年,多尔衮阅信后立刻带队直奔这座雄关而去。

此时山海关已被大顺军队重重包围,李自成御驾亲征,不但带来了60000人马,还一同带来了吴三桂的父亲,李自成命令吴襄在阵前写下劝降书。

然而这次父亲的亲笔信却不起作用了,吴三桂立刻回复了一封致吴襄的绝笔信表明态度,信中说道:“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儿与父决,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父鼎俎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当清军赶到时,吴三桂与李自成两方正厮杀得昏天黑地,但老谋深算的多尔衮却不急于解围,他要求吴三桂先剃发改服,自己才能出兵。

吴三桂连父亲的性命都舍弃了,还在乎几缕头发?而伴随着青丝剃落,也一同削去了他身上最后的人性底色。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9)

在前后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32岁的吴三桂接连做出了影响后半生命运的三次重大选择。

第一次选择是顺应时代潮流,连洪承畴和祖大寿这样的重臣都归顺了满清,吴三桂也没有理由为败局已定的大明王朝舍生取义。

第二次选择是形势所迫,大顺朝没有吴三桂落脚的地方,他不得不反。

第三次选择,吴三桂则是完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为了前途连父母亲人的性命都置之不顾,不但撕下了伪装多年的所有面具,也彻底暴露了他是一个天生没有道德原则的人。

在山海关大战后的第2天,吴襄被李自成下令斩首,吴家30多口随后被杀。吴三桂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而亲人的鲜血更令他心硬如铁,像疯子一样对李自成穷追不舍。

在望都和真定之间,吴三桂追赶上了李自成,一番惨烈厮杀后,李自成狼狈逃走,陈圆圆则再次回到了吴三桂手中。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10)

05

张宏杰对吴三桂的评价非常中肯,一个没有任何道德原则的人,可以为功,更可以为祸。

吴三桂在满洲人面前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大清朝夺取江山十几年南征北战,但同时他也是杀害汉族同胞的罪魁祸首,手段甚至比满洲人更为残忍狠毒。

这种做法不难理解,身为降臣叛将,吴三桂始终有些伸不直腰,他必须比别人更卖命,才能在大清朝站稳脚跟,才能赢得新主子的信任。

永历帝朱由榔,一生奔波在逃亡的路上,最后逃入缅甸才算勉强保住了性命。连顺治帝都觉得这位明朝(南明)的末代皇帝不足为患,而吴三桂却主动上书,要求入缅扫灭南明残余。

缅甸人迫于清军的压力,交出了永历帝,朱由榔被俘前曾与吴三桂有过一次平静的对话,而吴三桂也勉强答应了让他回到北京再死。然而4个月后,吴三桂不顾别人的反对,在昆明城外处死了朱由榔。

忠臣不事二主,满洲人只是利用吴三桂开疆拓土,但从未有过真正的欣赏和信任,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和长孙吴世霖一直留在北京做人质就是最好的证明。

顺治帝尚可用混合着欣赏与蔑视的眼光旁观吴三桂为大清朝卖命,然而在和平环境中长大的康熙帝继位后,不但无法理解他将昔日有恩于自己的明朝旧主赶尽杀绝的行为,反而感到不寒而栗,更对朝廷每年供给他的高额军费非常不满。

康熙帝将卖主求荣的吴三桂视为心腹之患,他意识到要解决这个人,必须解除他的兵权,要解除他的兵权,必须撤藩。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11)

康熙

1673年,20岁的康熙帝羽翼丰满,将一纸撤藩的诏书送至吴三桂的手中,这对他无异于当头一棒。

吴三桂用17年时间为满洲人打下半壁江山,才获得了“平西王”的封号和云南这块封地,然而康熙却要无情夺走他出生入死换来的赏赐,未免太不厚道。吴三桂深知,兵权就是自己的命根子,自然不肯放手。

在犹豫了几个月后,62岁的吴三桂起兵反清,最初他是想通过这一举动让朝廷意识到自己只是要保住应得的利益,但当吴应熊和吴世霖被处死后,吴三桂才真正明白少年天子的决心。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没有退路的吴三桂只能继续高举反清旗帜,1678年3月23日,他在衡州称帝,但几个月后就去世了。3年后,叛军余部全被肃清,吴三桂的子孙后代无一幸免,包括襁褓中的婴儿。

朱由榔在流亡缅甸期间,曾给吴三桂写过一封亲笔信,信中出众的文采和暗藏的深意,足以令这位在历史上几乎没有存在感的皇帝跻身文字大师之列。

这封信没有触动吴三桂的良知,不过信中的一段话却准确预言了他日后的命运:“将军自以为智,而适成其愚;自以为厚,而反觉其薄。”

吴三桂在哪起兵(吴三桂的浮沉18岁闯敌营救父)(12)

写在最后

“无处收留:吴三桂”是《千年悖论》中的第一个故事,张宏杰着重从人性角度讲述和剖析了吴三桂的一生,文字精炼但却写出了人性的复杂和丰盈,很难想象这是他的第一部作品。

作者还在书中讲述了朱元璋、曾国藩、慈禧等人的故事,他对这些历史人物采取了不批判和不仰视的态度,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自己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

《千年悖论》不但可以让读者了解历史长河中的人性浮沉,还可以给人带来有益的思考,笔者推荐大家阅读这本好书。

#张宏杰书写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