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通向灵魂的唯一通道(艺术是灵魂的旋律)

我不是追剧一族,也早已过了追剧的年纪,可一见到好剧,还是不愿意落下。最近我连续看了两部好剧:《什刹海》和《鬓边不是海棠红》,虽然都没有看到开头,中间因故几次跳过,可还是被那些好故事、好表演深深打动。

这两部剧都不是宏大题材的讲述,也非一般意义上的主流类型,可附着在故事和人物背后的传统文化,却醇厚如清茶,让人品味再三,欲罢不能。

作者:李硕儒

艺术是通向灵魂的唯一通道(艺术是灵魂的旋律)(1)

什刹海写生之倒影 张仁芝

先说《什刹海》,那片史称“燕京盛景之一”的什刹海,最早被元世祖忽必烈看中。当年他率军攻破金都,金廷及其周边被大火焚烧殆尽,为建设新都元大都,总设计师刘秉忠依托这片由前海、后海、西海绵延33.6万平方米的水域,在其东岸划定了都城建设的中轴线。此后,什刹海和与之相通的中南海便成为元、明、清三代城市规划和水系的核心,因其水波滟潋、花树蓊郁,从明清至今,自湖面望去,形成钟鼓楼耸立,寺院道观云集,恭王府、醇亲王府、贝勒府、格格府棋布其间的文明风情之地……从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明代大航海家郑和、清代大词家纳兰性德与大文学家曹雪芹,到近现代的宋庆龄、郭沫若、张伯驹、梅兰芳、萧军、丁玲、侯宝林,古今名人相继而至。

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什刹海》写的就是发生在什刹海畔的故事,想不让它没有文化都难!此剧不以故事取胜,意在塑造人物,并且通过人物展现他们身上附着的文化内涵。先说集传奇色彩于一身的主人公庄大爷庄为天:他是满清宫廷菜大厨师之子、清宫廷菜传人、最后一代格格的丈夫,他好面子、讲老礼儿,与街坊邻居无论是练太极、下象棋都争强好胜,更听不得别人对自己家人的议论。对家人,他本着长子为大的传统,很少对长子志存施威,经常在不经意中维护他在家中的威信;对女儿庄静,他虽不娇宠,却往往在笑容中流露出对独女的偏爱;他一心想将家传厨艺传给三儿子志斌,志斌却志不在此,只想做些来快钱的“大事业”,于是这父子俩情同水火,庄为天的火气一上来,抡起脚底子就拽!好在志斌娶了一个好媳妇凤儿。凤儿的学历虽然不高,却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相夫教子,见志斌“大事做不成,小事不爱做”,就担起养家的重任--开饭馆。由于饭馆在胡同深处,经营半死不活,她便想到了庄为天的祖传厨艺。可不管凤儿如何尽孝、“偷”“哄”,庄为天抱定祖传技艺传男不传女、更不传外姓人的观念,对儿媳既不失公公的尊严,又保持有距离的慈和,但就是不肯展露祖传绝活,直到真正的当家人--“格格”金颜出面说项。格格遗风未改:慈祥、宽和、雍容,她总是笑眯眯的,很少说话,可一旦家中剑拔弩张、有大事发生,只要她说一两句话,就迎刃而解春风又至,毕竟庄为天始终记着她的恩和爱……就这样,庄为天将一道道祖传宫廷菜传给凤儿,这家更名为“庄家菜”的饭馆生意兴隆、名满京城。随着故事发展的深入,剧中人物身、心内外的文化意蕴已汩汩欲出:守旧执念中对传统餐饮文化的珍爱传承,封建家长制与父慈子孝混为一体的家庭伦理,忠义与恩爱相融的夫妻深情,通过演员细致到位的表演和纯正的京腔京韵展现出来,庄为天几乎与我们生活里碰到的左邻右舍的大爷别无二致。

核心故事之外的年轻人,也各具色彩,特别是庄志斌:庄志斌成长于改革开放之初,他没上过多少学,摆过摊儿、倒过服装、玩玩闹闹地挣过小钱。但庄志斌的欲望越来越大,他不想做伺候人的厨师,只想做挣大钱的老板,是个典型的“大事做不成,小事不爱做”,沾染了不少“胡同串子”“八旗子弟”灰尘的风流混混儿。想投机赚大钱的他看中了邻居大妈的四合院,起初琢磨着利用孤身大妈对他从小到大的爱与信任哄骗其入住养老院,以便倒卖大妈的四合院赚笔大钱,但是在大妈得病后,他埋藏在内心的感恩、善良、孝老之心幡然甦醒,于是急送医院、代付药费、陪床住院,在大妈病愈后将她送入养老院。他将觊觎多时的四合院装修一新,替大妈公平出租,按月送上租金,再不打赚昧心钱的主意。后来他脚踏实地、勤劳务实地自开了“一碗面”小馆,从而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完美诠释出重情重义重良心、脚踏实地写人生的“北京爷儿们”的正面形象。此外,如出国留学又回归的大学副教授庄静,晓晓、项东这对90后,还有深爱中华文化的德国人大卫,在他们身上都散发着源于北京的不同时代的文化气韵。

什刹海的确是一块天造地设的文化福地,也是北京乃至中华文化的荟萃之地,上面所举人物身上赋予的文化因子,不过是北京文化的一溪清流,尚待开掘的还有遍布什刹海周边的宫廷、王府、名士骚客、格格淑女的文化故事,故此,每每漫步什刹海畔,都不由得遐思如缕,恨笔墨之不逮……

《鬓边不是海棠红》,香艳又悬疑,一看到剧名就放不下,况且还是传承千余年的梨园界的故事,就更不能不看。我从年少时跟着父亲看昆腔、京剧,那些词曲声腔、文化意蕴和唱作念打早已深入记忆。《鬓边不是海棠红》发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北京,人物从京剧名伶到末代王爷、福晋、军阀、土匪、文人……身处新旧更替、外敌入侵的乱世,人物五花八门、各具色彩,如果追求奇幻、猎艳、炫惑,故事尽可以五色迷离,可此剧却着重展现人物的魂魄及其身上蕴藏的文化,这就不能不让人玩味、陶醉、叹赏其间。

就比如贯穿剧情发展始终的主人公商细蕊,在戏外,他大字不识、行侠尚义,经常做些有违常情的莽撞事;待入戏,则衣香鬓影、优雅婀娜,从内至外完全化作戏中人。他的确是一粒京昆种子,用他的话说,是“要戏不要命”:他虽已获得梨园魁首的荣誉,修行在家的梨园前辈宁九郎还送来“金台魁首”的牌匾为其祝贺,他却因久慕宁九郎的艺术而无缘拜师,还是借回访之机毕恭毕敬地跪拜在地,之后像孩子见到母亲一样乖乖地委在宁九郎腿前,从而了却了拜宁九郎为师的执念;历任京昆会长姜荣寿之子被腊月红暗杀,商细蕊不记多年恩怨,上门吊唁、安慰老会长,说“我们都是京剧树上的瓜”,因担心日本人占领后京剧艺术失传,他想将姜荣寿的仙人步法录下。姜荣寿说:“只要你跪下磕一个头,就是仙人步法的传人。”商细蕊欣然从命,磕头拜师。对京昆前辈,商细蕊恭谨有加,但是对日本侵略者,他却真的不要命。日本兵杀了多年陪侍在侧、被他识为未婚妻的小来后,他不顾日军持有枪械,对他们大打出手;倾心扶持他的程凤台在被迫为日军运送军火(实为抗日运送军火)时受了重伤,商细蕊日夜服侍,并趁日军大佐前来探视时持剪刀猛刺其后背,以致被抓捕入狱……不仅是他一人,日军占领北京后,平日里难脱名旦纤柔的宁九郎剃发出家,尽显梨园人、炎黄孙的清孤气节;享誉京城的头牌老生侯玉魁唱完《击鼓骂曹》后,义愤填膺,吐血而亡,其梨园气、民族魂撼动京城;半清半浊的姜荣寿虽不情愿地当着中日戏曲同好会会长,为保全京剧绝活“仙人步”,还是答应将其传给商细蕊;察察尔离家出走奔赴延安,程凤台卖掉京城家产远赴香港,并与商细蕊商定用摄影机拍下京剧昆曲的绝活,以传之后世……这些人物彰显出梨园文化乃至民族文化中的“忠、孝、节、义”--对民族和民族文化、梨园文化之忠,对梨园之祖和梨园前辈之孝,对作人、作戏之节,对民族、朋友、梨园同辈和晚辈之义。京昆艺术演绎的就是“忠、孝、节、义” 四个字,梨园行的艺术家们至今仍在践行这四个字,这是京昆艺术的魅力所在,也是《鬓边不是海棠红》的魅力所在。

这些年来,我们的艺术之苑真的是万紫千红、繁花竞放,但请不要忘记,艺术是灵魂的旋律,而灵魂的原乡、归乡皆是文化。无论何种主题、何种流派、何种形式,艺术,还要把精力放在对文化的开掘上好。

(原标题:观剧寻文化)

来源:北京晚报

流程编辑:U017

版权声明: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改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