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

中国网9月3日讯(记者 苏文彦)9月3日,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五场发布——通辽市专场新闻发布会,中共通辽市委副书记、通辽市人民政府市长郝茂荣介绍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并与中共通辽市委常委、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锐,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国武回答记者提问。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第五场发布——通辽市专场新闻发布会(摄影:邵

郝茂荣在题为《70载沧桑巨变 跟党走新时代再铸辉煌》的介绍中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勤劳勇敢的通辽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丽篇章,通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经济实力提升跨越,城乡面貌沧桑巨变,社会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数据显示,2018年通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30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52年增长52.5倍,年均增速达到10.4%,人均GDP由1952年的194元增长到2018年的41573元,年均增长10.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0.18%,城镇户籍人口由1953年的9.6万人增加到95.5万人,行政嘎查村全部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通电、通邮,近95%的行政村通宽带,全市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2.2万公里和1148公里,比1949年分别增长189倍和5.8倍;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758平方米,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走在全区前列,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病床位比1949年分别增长8.2倍和340倍,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978年的423元和151元,增加到2018年的31936元和13797元,分别增长75倍和90倍,每百户城乡居民拥有移动电话277部和254部、计算机93台和54台、汽车38辆和28辆,如今的通辽,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城乡发展阔步前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族人民生活富足,正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2)

中共通辽市委副书记、通辽市人民政府市长郝茂荣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通辽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情况(摄

郝茂荣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全面落实“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要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坚持农牧业和农村牧区优先发展,农牧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着力推动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迅速成长壮大;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持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据统计,目前通辽市玉米秸秆综合转化率达到85%,小品种氨基酸产能占全球的40%;年肉牛存栏突破200万头、加工能力60万头、交易量200万头,被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建成农业高效节水工程640万亩,亩均节水100立方米、省肥10~20%、增产100公斤以上,在干旱缺水地区走出了节水增粮、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426个,率先在内蒙古建立玉米、肉牛等9大产业、1331项标准化体系;电力装机突破1200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达到43.4%;150公斤级蓝宝石产能达到1.23万个,占国内市场份额的60%;蒙成药产量占全国50%以上,被评为“中国蒙医药之都”;北部1080万亩草原实行封禁轮牧,划定350万亩无人无畜区,2018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市场主体由2014年的不到10万户到现在突破20万户,民间投资比重由1998年的1.7%提高到2018年的47%;2013年以来实现减贫19.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1.2%下降至1.4%,科左后旗、开鲁县、扎鲁特旗3个贫困旗县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3)

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山地草原天蓝地绿(摄影:中国网记者 苏文彦)

郝茂荣表示,通辽各族干部群众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奋发有为做好各项工作,以优异成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在记者提问环节,郝茂荣、张锐、韩国武分别就精准扶贫、各民族共同发展、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蒙医药产业发展、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深化“放管服”改革等话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4)

中共通辽市委常委、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锐回答记者提问(摄影:邵南)

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科尔沁草原腹地,其前身为哲里木盟(蒙古语意为“马鞍肚带”),于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盟,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全市辖8个旗县市区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常住人口313.32万,其中蒙古族人口155.9万人,是我国蒙古族人口第一大市、内蒙古第二人口大市,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天辽地阔、风光秀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资源富集、物产丰富。

通辽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是科尔沁文化的摇篮,“敖包相会”从这里传唱大江南北,素有中国安代艺术之乡、蒙古族民歌之乡、乌力格尔之乡等美誉。5.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布着山地草原、沙漠、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形态,彰显四季全生态的壮美辽阔,科尔沁500公里风景大道是中国最受欢迎的十大自驾路线。通辽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区,是内蒙古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是东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和共建“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重要战略节点,已探明煤炭、石油、硅砂等52种矿产,科尔沁牛肉、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等产品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畜牧业生产基地,是内蒙古的“粮仓”和“肉库”。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5)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通辽市专场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邵南)

提问:请问通辽是如何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扶贫举措的?

郝茂荣:通辽市有4个国贫旗、2个区贫旗。我市按照党中央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部署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认真落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扶贫举措,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战,2013年以来,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00多亿元用于扶贫,通辽市贫困人口由22.7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2.78万人,6年间实现减贫19.9万人、503个建档立卡贫困嘎查村出列、3个贫困旗县去年实现退出摘帽,贫困发生率由11.2%下降到1.4%,今年剩余3个贫困旗实现退出摘帽。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6)

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林果产业发展一路飘香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最大的民生工程,严格落实“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重要要求,全市36名厅级干部“一对三”包联102个苏木乡镇场,267个处级干部包联1163个贫困户,635个工作队、2239名驻村干部“一对一”开展帮扶,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推进落实,推动形成攻坚合力。一是突出产业脱贫的治本作用。通过采取“主导产业拉动、扶贫项目推动、扶贫协作拉动、金融资本撬动、龙头企业联动、基层组织带动”的产业扶贫模式,大力发展肉牛、肉羊、高效节水农业等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红干椒、蒙中药材、肉驴等特色种养业,在有条件地区发展光伏产业、扶贫车间,90%以上贫困人口进入产业链脱贫。我市黄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被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入选全球减贫案例和中国第二届优秀扶贫案例。二是全面落实教育扶贫政策。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高校入学新生专、本科一次性资助3万元、4万元和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职生)每生每年定额补助政策,全面兑现了不让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因贫辍学的承诺。三是织密织牢社会兜底保障网。认真落实健康扶贫“三个一批”政策,在全市300余家医疗定点机构开展“一站式结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患者住院费用平均自付比例降至10%以内。推动扶贫与低保政策有效衔接,累计有4.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四是认真落实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补偿政策。累计实施易地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1户、5204人。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项目向6个贫困旗县倾斜,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聘1500名生态护林员,5000户贫困农牧民在发展庭院果树、林木种苗、经济林等产业中受益。五是主动对接推动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和京蒙扶贫协作。认真落实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指示要求,启动实施京蒙扶贫协作“七个一”重点工程,实施京蒙扶贫协作项目97个,到位北京市帮扶资金3.05亿元,实施中央单位定点扶贫项目184个。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解决突出问题,坚持现行标准不动摇、脱贫目标不动摇,紧紧盯住“精准、可持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三个关键环节,打好重点战役,突出抓好健康扶贫和教育扶贫,全面提高脱贫攻坚质量,确保年内实现2.78万贫困人口和3个国贫旗顺利摘帽,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7)

通辽市科左后旗“生态修复促扶贫”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提问:通辽市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韩国武:通辽市总人口313.3万人,由41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67万,蒙古族人口155.9万,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通辽蒙古族人口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1/3,占全国蒙古族人口的1/4,是全世界蒙古族人口的1/5。通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作为我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级市,全市共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3个、模范个人23名,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21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93个、模范个人253名。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8)

2019年8月,内蒙古通辽市举办“守望相助 绿色发展”敖包相会主题活动(摄影:张启民)

在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上,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坚定不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我们始终牢记“守望相助”的重要嘱托,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持续加大对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各族群众的生活从精神上到物质上都越过越红火,“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深入人心,各民族守望相助,谱写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壮美通辽篇章,为守护“模范自治区”崇高荣誉、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坚定不移守护好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围绕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目标,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巩固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好局面。大力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安代舞、乌力格尔艺术、蒙古族四胡等10余种民族艺术形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博士点全蒙语授课,民族教育走在了自治区前列。三是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总钥匙。这些年,全市各族人民牢牢把握国家扶持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机遇,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守望相助,共建美好家园、共同创造美好幸福生活,为通辽赢得了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诸多荣誉。2018年,按可比价计算,全市GDP较1952年增长52.5倍,年均增速达到10.4%。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1978年增长288倍、192倍。大力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79亿元,实现项目758个。为全市民族贸易企业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企业协调贴息贷款超过50亿元,推动民品民贸企业发展。扎实推进脱贫攻坚,2013年以来实现减贫19.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4%。千方百计促进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今后,我们将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深入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大对民族聚居区和少数民族发展的扶持力度,努力维护和巩固民族团结、边疆安宁、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为建设新时代“模范自治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9)

通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韩国武回答记者提问 (摄影:邵南)

提问:通辽作为我区农牧业大市,又恰恰是干旱少雨地区,请问,通辽如何处理粮食生产和生态节水关系,推动现代化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

韩国武:通辽是内蒙古的“粮仓”和“肉库”。通辽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居全区之首,是全国23个百亿斤粮食地级市之一, 粮食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在100亿斤以上,特别是2018年粮食产量达到163亿斤。通辽是全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基地,肉牛种业全国一流、世界领先,肉牛存栏208.6万头,现有科尔沁牛业等7家规模以上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现已具备年加工60万头肉牛能力,被评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被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2018年,“通辽黄玉米”“科尔沁牛”分别以288亿元和203亿元分别获得全区农产品、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第一名。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0)

内蒙古通辽市玉米丰收(摄影:张力军)

通辽是全国110个缺水城市之一,人均占有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4.5%,全市农业用水量21.78亿立方米,占全市总用水量的85%左右,推进农业节水和发展粮食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基于此,我市始终把生态节水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牧业、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来抓,调动各方力量、集中精力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目前全市建成以浅埋滴灌为主的农业高效节水工程640万亩,项目实施后,亩均节水100立方米以上、平均亩产提高100公斤以上。通过实施农业高效节水、工业用水水源置换等措施,科尔沁超采区地下水位上升0.47米、缩小50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建立了水肥一体的精准灌溉智能化管理系统和信息化管理平台,综合运用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使农牧民可以随时随地监测田间信息,足不出户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完成浇灌等田间作业。

下一步,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严格落实生态空间规划,严禁不符合生态功能区规划的各类开发活动。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产品结构,严格按照国家划定的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范围和要求,因地施策压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引导农牧民种植蒙中药材、杂粮杂豆、饲草等低耗水、效益高的作物,尽快扭转玉米“一粮独大”的现状,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坚持为养而种、种养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重点打造集饲草种储、种源建设、母牛扩繁、疫病防治、规模养殖、精深加工、市场交易于一体的肉牛全产业链,不断提高肉牛产业综合实力、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二是做好农业节水大文章。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水资源控制红线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在已建设完成640万亩以浅埋滴灌农业高效节水工程的基础上,再通过一到两年努力,建成高效节水农业1000万亩以上,年实现节水10亿立方米以上。加快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阶梯水价、节奖超罚”的目标。三是建设千亿级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巩固提升“科尔沁牛”“通辽黄玉米”“开鲁红干椒”“库伦荞麦”4个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培育打造“扎鲁特草原羊”“科左后旗大米”“科尔沁黄芪”“奈曼小米”“科尔沁塞外红苹果”“科尔沁沙地葡萄”6个区域公用品牌,发展壮大30个农牧业企业品牌,扶持100种品牌农畜产品,力争到2021年,全市农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1)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舍伯吐成峰牲畜交易市场

提问:蒙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医药产业是全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请问,通辽作为蒙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在推进蒙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上都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还有哪些新的举措?

张锐:通辽市是蒙医药创始人、《蒙药正典》著作人、蒙医药学家占布拉·道尔吉的故里,蒙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我们有全国最早成立的蒙药厂、国内最大的蒙药生产基地、最大的蒙药材种植基地,拥有蒙药股份、库伦蒙药、科尔沁药业等蒙药生产企业15家,全市道地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全国50%以上的蒙药产自通辽,已形成了以药材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体系,被评为“全国基层蒙中医药工作先进市”和“中国蒙医药之都”。蒙医正骨术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医正骨专家包金山被评为“国医大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对内蒙古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及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要求,将蒙医药产业列为九大产业链之一,作为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全力打造“全国蒙医药产业发展核心区”。这些年来,我们着力推动蒙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启动了“名企、名药、名院、名医”工程,建设中的内蒙古蒙中药材交易中心将成为立足东北、辐射全国的大型蒙中药材集散地,并且聚力招大引强,瑞康医药、天奈药业、海天制药等一批蒙医药产业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我们着力推动蒙医药产业科研创新,建成了全国唯一的蒙药学博士点,吸纳蒙医国医大师2人,蒙医药专业技术人才1357人,每年培养本科以上蒙医药专业毕业生200余人,依托内蒙古蒙药工程研究中心和蒙医蒙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开发了保利尔胶囊、香青兰创新药物制剂、海伦胶囊等一批国家级蒙药新药。我们着力健全完善促进蒙医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组建了通辽市蒙中药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并每年拨款3000万元作为蒙医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连续举办四届蒙医药产业博览会和民族医药高峰论坛,全力推动蒙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我们着力推动蒙医药传承发展,建成国内外展陈面积最大的蒙医药文化展示平台——通辽市蒙医药博物馆,并抢救性挖掘、整理民间蒙医传统验方和秘方,传承和保护传统蒙医药文化。我们着力推进蒙医医疗服务网络化建设,全市蒙中医医疗机构发展到14家,全市90%以上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中心都设立了蒙中医科,80%以上的嘎查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都开展了蒙中医药服务,提高蒙医治疗和保健的服务能力。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2)

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千亩药材基地宛如淡紫色的花海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建设“国际蒙药之都”的目标,坚持药食健同源、医康养一体,“政产学研用媒”多维打造现代蒙医药全产业链,建设全国蒙医药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加快制定蒙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科学发展蒙药材种植产业,积极推进蒙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全市标准化道地蒙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实现蒙医药全产业链产值100亿元。二是推进蒙医药标准化。加快制订遵循蒙医理论、符合蒙药特点、被现代医学认同的《内蒙古蒙药材标准》、《内蒙古蒙药饮片炮制规范》、《蒙药方剂规范》等蒙药临床系列评价标准,提高现代医学对蒙医药学理论的理解与认同,使蒙药的疗效“看得清、说得明、听得懂”。三是推进蒙医药国际化。把蒙医药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的蒙医药交流合作,推动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和科尔沁药业与蒙古国在蒙医药领域建立互信、互利、稳定合作机制。鼓励本土蒙医药企业赴海外开办医院、养生保健机构,有效推进蒙医药国际化服务进程,提升蒙医药国际影响力。

最后,借此次新闻发布会,真诚的邀请各界朋友来到美丽的通辽,参加第三届中国——蒙古国博览会国际中蒙医药产业发展论坛,共同交流分享发展民族医药的新理念、新理论、新举措、新经验,为我市蒙医药产业的发展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也将继续厚植发展优势,广纳众家所长,不断提升蒙医药文化和蒙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让通辽的蒙医药走向世界!

提问:通辽作为内蒙古重要的能源资源富集地区,在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请问,今后通辽在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上有哪些新举措?

张锐:通辽是国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和蒙东重要的能源基地,全市现已探明煤炭、石油、油页岩等矿产52种,煤炭保有储量约113亿吨,霍林河煤田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之一,可开发风电装机3000万千瓦,常年日照时数超过3000小时,是名副其实的能源资源富集地区。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提出的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能源供给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等重要论述,启动建设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优化能源供给结构、延长资源转化链条、提升清洁用能水平、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现已形成年产煤5000万吨、电力总装机突破1200万千瓦,其中可再生能源装机高达43.4%,发电量、全社会用电量、工业用电量分别占蒙东地区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我们通过多年努力打造的低电价煤电用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 “霍林河模式”,荣获联合国“今日变革进步奖”,以煤炭为基础的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向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能源高质量发展方向迈进。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3)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让天更蓝

今后,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对内蒙古提出的“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重要要求,紧跟世界能源技术革命新趋势,立足现有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不断优化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着力构建风、光、火、储、生物质“多能互补”,国家电网、地方电网、智能局域电网“多网支撑”,生产、生活、自用、外送“多元消纳”,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多元发展”的现代能源经济体系,全力打造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市。一是打造蒙东能源负荷中心。以“九链五都”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引进玉米生物、铝镍硅新材料、可降解新材料等产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链长的大项目好项目,着力提升高载能产业绿色用能水平和用能效率。二是打造蒙东清洁能源消纳中心。抓住国家关于无补贴平价上网项目政策机遇,重点推进100万千瓦风电平价上网项目。依托扎鲁特至山东青州特高压外送通道,规划建设500万千瓦配套风电基地,建立新能源与火电企业之间的调峰补偿机制,提高跨区域输电能力。三是打造蒙东电力交易中心。深化电力体质改革,重点推进奈曼旗、霍林郭勒市增量配电改革试点项目,扩大大用户直接交易、电力多边交易等市场化交易规模。四是不断释放优质产能。积极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引导60万吨及以下煤矿退出或兼并重组。推进露天煤业、扎哈淖尔矿业扩能,积极争取将吉煤达来胡硕等4个井工矿2300万吨产能规模列入国家“十四五”煤炭项目建设“大盘子”。五是扩大清洁能源供给利用。实施清洁能源供暖“5个1”工程,力争到2025年全市实现风电供暖、光伏供暖、天然气供暖、生物质能供暖、电能供暖各100万平方米。同时,抢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途经通辽的契机,加快沿线旗县干支线管网建设,推进管线互联互通。六是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引导居民科学节约用能,在居民采暖、交通运输等领域实施终端用能清洁电能代替。在具备条件的农村牧区建设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网,发展生物天然气和沼气工程,推进农村牧区清洁供暖、清洁用能,建设美丽乡村。

提问:通辽市2018年荣获“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城市”称号,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获得该项殊荣的城市,请问通辽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投资方面都采取了哪些举措?

张锐:通辽作为欠发达地区,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们深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深入学习贯彻关于营商环境的重要论述,始终把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工作,久久为功,全面发力,我们出台了《通辽市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意见》《通辽市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辽市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施方案》等20余项政策措施。2014年,通辽市政务服务中心荣获首批“国家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荣誉。2016年,我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还有,就是这位记者朋友刚才提到的,2018年荣获“全国优化营商环境优秀案例城市”称号。据最新统计,我市市场主体由2014年的8.88万户增加到现在的21.41万户,每天新增市场主体由2014年的67户增加到现在的101户。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由1988年的1.7%增加到2018年的47.1%,年均增长37%。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4)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凌云海糖业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行政权力进清单。近年来,通辽市已先后三轮对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规范,全面取消和下放能够激发市场活力的行政审批事项,市本级行政审批事项从313项减少到41项。审批项目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平均压缩64%,取消20个部门单位89个权力事项涉及的195类证明材料。市本级及各旗县市区全部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做到“行政权力进清单、清单之外无权力”,实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目前,我们正在按照机构改革后的部门职能职责变动情况,开展第四轮行政权力清单梳理工作。

二是开办企业即时办。我们在“25证合一”的基础上,启动整合32项涉企证照事项“多证合一”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办理“多证合一”执照3.94万个。推进“证照分离”改革,着力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对国务院第一批106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实现“照后减证”,全市共办理涉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的企业登记业务3989件,惠及企业3011户。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以内,其中市本级实现了3个小时办结。

三是工程项目提速办。我们实施建设项目分类管理,精简审批前置条件,实行区域评估、联合审图,全面启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探索重点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改革模式,基本实现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跑一次”“最多30天办结”。

四是服务事项通快办。我们依托通辽市“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和基础设施相结合的“8 3”实施路径,扎实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在“一网”方面,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要求,将市旗两级政务服务事项和依职权事项分别录入一体化平台和“互联网 监管”平台。目前市本级一体化平台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80%,提前完成国务院要求今年年底前达到70%以上目标任务。上线投用“通快办”移动政务服务APP,市本级33个部门334个依申请公共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一次办、掌上办、指尖办”,打通了企业群众办事“最后一公里”。在“一门”方面,市旗两级绝大多数审批服务事项已纳入政务服务大厅办理,群众办理的高频事项基本实现“只进一扇门”。在“一次”方面,我市在全区率先启动了“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快递免费送达”的政务服务新模式,目前市本级先后梳理公布三批586项“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清单,占入厅事项的95.8%,“一窗受理”率达到77%。

五是减税降费落地实。我们坚持把减税降费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性措施。2016年,我市企业减负增效工作获得国务院第三次大督查通报表扬。今年上半年,我们全面落实国家、自治区出台的各项税费减征政策,全市有12万多户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累计减征各项税费7.83亿元,预计全年将有17亿元减征税费“红利”,助力企业“轻装上阵”。

内蒙古通辽市发展(内蒙古通辽70载沧桑巨变)(15)

内蒙古通辽市霍林郭勒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


来源:中国网草原频道

部分供图:中共开鲁县委宣传部、中共科左中旗委宣传部、

中共科左后旗委宣传部、中共霍林郭勒市委宣传部、

中共奈曼旗委宣传部

编辑:苏文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