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四)

苍崖翠壑几层环,

乱插危峰见固关。

径窄难容人并过,

城高不放雁轻还。 ---题记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1)

图一 井陉西口之固关城门楼

7

在回顾梳理了井陉关的发展演变脉络之后,我们回过头来,再接着欣赏固关。

站在固关门前,我们上下观看。一道来的同事兼司机小李以前曾来过这里,他讲了一个很拗口的说法,固关是新关,旧关是故关,又谈到当地人还有一个说法,“固关没有故关古,故关没有固关固”。如果不了解关城变迁的历史,是无法理解这其中含义的。

前面谈到,故关就是井陉关。到明代嘉靖年间,蒙古经常窜到内地扰乱, 沿太行山南下率军攻打故关,因故关地形险要不足,险些被虏寇攻破。为加强防御,嘉靖皇帝下诏移关设城,真定直隶巡抚征用八县民工两千多人,于1542年将故关西迁十里筑隘口,改故为固,即今“固关”,意为“固若金汤”,这就是固关名称的来历。但因故关和固关在读音上难以区分,人们就把故关称为旧关,固关称作新关。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2)

图二 井陉西口之固关城门洞

说到旧关变新关、故关变固关,还要提到一个人,江西人王士翘,他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出任巡按西关御史,巡察居庸、紫荆、倒马、固关四关。因巡按御史“巡历一年,满日复命,造册画图,贴说进呈”,巡察一年期满后,要回京复命,把四关情况造册画图,附上说明呈给朝廷。所以,他在任期间,广集资料,悉心巡察,最后编纂出了一部记述京西四关的方志书——《西关志》。今天固关景区的石碑介绍引用《西关志》说:“故关,古井陉口。按史,韩信、张耳下井陉出背水镇破赵,斩成安君,即此地也。国朝正统二年(1437),于井陉南界平定州地方,创筑城垣,防守官军,隶属真定。因其旧为关隘,名曰故关。嘉靖二十一年(1542),虏寇太原密迩故关,地当要冲,而旧城险不足,乃西(原碑文为北)筑隘口,去井陉四十里,即今新城”。为此,王士翘赋诗一首说明了关名更改事宜,其诗《固关旧以故名今改固云》就镌刻在固关景区的石碑上,供游人鉴赏。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3)

图三 井陉西口之固关景区石碑

固关长城是这里的特色建筑,非常雄伟。据固关旅游景点介绍说,经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考证,认为这段长城属于中山国长城,约建于公元前369年左右,比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筑的万里长城早155年,是我国唯一现存保留比较完整的石砌长城。中山国修长城史书上确有记载,《史记·赵世家》中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国筑长城”,但中山国修筑的长城是不是这一段呢?公元前406年中山国被魏国所灭,残余势力进入山中,至公元前380年左右,中山桓公复国并迁都于灵寿,也有可能中山人为了强国御敌而悄悄进山修长城,但当时的真实情况是井陉官道还没有修,太行山属于天然屏障。中山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又是如何越过沟谷天险到太行山脊背修长城,需要进一步考证。

明代万历十七年(1589年),对固关长城进行复修,同时对关城进行加固维修。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关城修得非常气派。城内建有三座衙门,俗称为大衙门、二衙门、三衙门。大衙门有三品武官嘉靖皇帝的四叔“庄懿王”坐镇指挥;二衙门设在后街,“把总”负责办理军事公务;三衙门设在固关关口附近,为“守备”负责把守,征收关税。《明史·地理志二》平定州条下记载:东南有新固关守御千户所。说明固关军事地位还是很高的。顺便说一下,守御千户所是明朝卫所制度中的一特殊编制,设置与一般千户所相同,正千户一人为正五品。它的特殊性就在于不隶属于当地卫所,而是直属于都指挥司。所以,固关和娘子关为什么归直隶管辖,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来到关城,仍然能看到旧车辙、旧长城和关口。原关城已毁,现在看到的关城是近年来新关村村民自己重建的,是个不错的旅游点。据在此值守的村民说,他们村里的人都是从河北真定府迁过来的,是守关人的后代。听说我们从河北来,当地老乡很亲切,还给我们讲了于成龙过固关题诗的故事。当年于成龙任直隶巡抚,回老家葬母事毕后,朝廷任命其为两江总督,于成龙辞乡赴任,是年已经65岁了。在出固关离晋之际,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挥笔写下了《恩假归里葬亲过固关作》,诗曰:行行复过井陉口,白发皤皤非旧颜。回首粤川多壮志,劳心闽楚少余闲。钦承帝命巡畿辅,新沐皇恩出固关。四十年前经过地,于今一别到三山。全诗既有对自己仕途的历程回顾,又有对皇恩加身的感谢。今日读来,仍能感受其忠君报国之心和离乡出关的家国情怀。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4)

图四 固关门前之于成龙塑像

8

“扼塞井陉西南矗,总领隘口三十六”。井陉盆地的出口不止一个,还有北口、南口、东南口等许多,这次我们只是沿着东西大道进行了行走,有许多地方还没有去实地察看。千百年来,由于关口的变化,人们对井陉关的认识也不一致,查阅《辞海》、《辞源》、《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网上搜索,解释的也是仁智各见。比如《辞海》第六版第1157页“井陉关”词条解释说:“古关名,又名土门关。太行八陉之一,故址在今河北井陉北井陉山上。又县西有故关,乃井陉西出之口”。而对于土门关,则连词条都没有。

列宁曾经指出:“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目前,关于井陉关的这几个地名,都不在井陉县的行政范围内。无论是旧关、娘子关、固关,还是土门关等,都在去井陉化,比如石太高速山西段,既不叫太石高速也不叫太井高速,而是叫“太旧高速”(太原到旧关),更有好事者甚至还把谭嗣同“题诗独上井陉关”改成“题诗独上土门关”。如果不从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很难从中找出井陉的字眼。由于地理上的分割,给研究者带来极大的不便,这不能不说是井陉古道、古关的一个遗憾。

实际上,历史上由于政权的更替、诸侯(军阀)割据,一些险要关口前后移动也是常见的。典型的就是函谷关,战国时的函谷关与汉代的函谷关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者在河南灵宝县境内,后者则东迁到洛阳新安县境内了。井陉关也一样,伴随朝代更替和地方势力的影响,风云多变,沧海桑田,关口移动、变迁和重修也是正常的。

行走在井陉古道上,目睹着井陉关的风雨沧桑,感受着井陉关的时代变迁,突然觉到考证井陉关的所属管理并不重要了。因为天下一统,交通四通八达,作为关塞的井陉关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经过历史的积淀,井陉关文化已经深深地印记在人们的脑海里。

井陉关文化是一种交通文化。先秦时期开通井陉古道,便利了太行山两侧人民的交往,尽管由于军事需要筑城设关,但经济文化交流仍是其主流。宋代大诗人陆游在《观运粮图》中说“马声萧萧阵堂堂,直跨井陉登太行。”正是井陉古道繁忙的真实写照。近代以来,为提升井陉古道的运输能力,先后修建了公路、铁路,近年来又修建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井陉古道雄关的背后,反映了古往今来的交通运输业,反映了晋冀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井陉关文化是一种战争文化。“只今斑马萧萧处,不必从军亦断肠。”(清·高清典)在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运筹帷幄,短兵交接,刀枪剑戟,谁占据有利地形谁就掌握战争主动权。井陉关因其独特的位置成为重要的军事关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有二十多次,著名的有战国时王翦领兵灭赵、韩信背水之战、颜杲卿土门关之战、刘光才抗法之战,每一战都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比如背水之战韩信提出的“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李左车提出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不仅是对孙子兵法的应用发展,而且充满了辩证法,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井陉关文化是一种诗词文化。古往今来,多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或以井陉关自然风光为题、或咏史怀旧抒情等,留下了绝美的诗篇。友人王律先生主编的《古道雄关赋》就对此进行了搜集整理。既有杜甫、陆游、孔尚任等文学大家的杰作,也有康熙、于成龙、张之洞等帝王将相的咏史感叹,更有颜真卿、文天祥、谭嗣同那样的忠臣烈士之作。多少年来,这些优美的诗篇,不仅歌颂咏赞了井陉关的雄险沧桑,还激励了后人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井陉关文化还是一种创业文化。古道雄关是个整体,关和路相连,路和村直通。遥想当年,我们的祖先为了连通太行山的东西两侧,披荆斩棘、移石填沟、开通古道,真可谓是历尽艰辛、筚路蓝缕、手胼足胝。正因为开通了井陉古道,促进了太行山两侧的来往交流,从而也彰显出其地理位置的重要。后世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继承了先辈们艰苦创业、不畏艰险的精神,不断地开发建设着井陉盆地。就是在当代,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井陉人民修建了绵右灌渠,最近又修建了井陉天路,这种传承,不就是中华精神、中华文脉的继承弘扬吗!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井陉古道及井陉关,涉及河北石家庄、山西阳泉两省两市和井陉、鹿泉、平定三县区,希望两地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这一历史课题,挖掘历史文化瑰宝,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5)

图五 娘子关之城门洞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6)

图六 娘子关之城区一角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7)

图七 井陉县之旧县城天长镇

太行八陉徒步攻略 行走太行风雨井陉关(8)

图八 维护中的土门关城楼

作者简介

 岩石,历史文化学者,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理事

原创 岩石

来源:若思容止

井陉县融媒体中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