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

汉文帝时,开始采用由各地推荐人才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固定的制度。

汉武帝在位时期,将这种新的选官方法定为制度,这就是“察举制”。

察举制是由各郡国每年向朝廷推荐有道德、有才能的人,经过考察,授予官职。有时汉武帝还亲自出题考察,如董仲舒就是通过对策而被任用的。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1)

通过察举制,选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人,不少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得以做官:

如前面讲过的出使西域的张骞就是汉武帝首创察举制之后,被推举出来的孝廉,做了朝廷行政事务的见习官;

还有公孙弘、董仲舒、倪宽、韩安国、张汤、司马迁、桑弘羊、苏武……如群星璀璨。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2)

在汉代,中国还没有科举考试,也没有今天的高考,普通人要想改变命运就要靠察举制了。

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翻身到上流社会是非常难的,而察举制中的“孝廉”却是非常好的途径,所以说,要想咸鱼翻身,只能靠攒人品,由乡里推荐成为孝廉,然后才能咸鱼翻身去做官。

而这个攒人品和推荐,看似科学,放到官僚制度中免不了会变成腐败,就跟现在的淘宝刷信誉、朋友圈集赞投票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3)

官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代表着政府行使权力,是统治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周时代是世卿世禄制,是“生出来的”,春秋战国时是军功等爵制,是“打出来的”,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到了汉武帝时期,正式推出了完备的察举制度。察举即选举,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选的对象为没有官职的读书人,拔的对象是下级官吏。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4)

察举的科目有两种:孝廉和茂才。

孝和廉是古人非常推崇的德行,尤其是孝,更是被作为天下之本。汉武帝在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进一步规定凡儒家以外的各家均不得举,开创了以儒术取士的标准。

察举推行之初,做得非常不错!对察举的人才会进行考试、皇帝策问、试用等方式来进行考核,不及格的就会被裁撤,举荐者也一并受罚。这样,确实选拔了真正的人才。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5)

不过,因为没有具体的量化标准,全靠人的主观性评价,所以后期就出现了“我说你行你就行,我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的现象。

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开始控制选拔,考试渐渐沦为形式,几乎成了官二代入仕的直通车,很多有才能的人等到老死都没得到推举的机会。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6)

这是流传于东汉民间的童谣,辛辣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制度腐化,选举不公,门第观念悬殊,中下层士子们只能在仕途暗淡的现实环境中苦苦挣扎,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在充当着国家栋梁。

正如童谣中所说,有的“秀才”(即“茂才”),连字都不识;有的“孝廉”,他老爸竟然是独自一个人住的,是个得不到照顾的孤寡老人;还有所谓的“寒素清白”,其实贪污枉法,残暴百姓,什么都做得出;所谓的名将呢,干脆连杀鸡都害怕,哪有什么胆子去迎敌打仗?

有的人出仕沽名钓誉,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7)

古时候有父母去世孩子要守孝三年的说法,称为“丁忧”,在这期间,要在墓地旁结庐而居,断绝一切娱乐和交际活动,不近女色,不食荤腥,以表达自己的哀思。

而在汉代,这传统见风而涨,你守孝三年,他就守孝六年,甚至还有人守孝二十年。

安乐郡曾经有一个人,父亲去世,自己住在墓道中,服丧二十多年,名声震动州郡。地方官准备把他推举为孝廉,但是仔细调查,发现他的五个儿子都是在服丧期间在墓道里出生的。这样夸张的行为真的是因为孝顺吗?

当然不是。只是因为有孝顺的名声就可以被举荐当官啊。守孝时间长,是很多人成名当官的捷径。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8)

光自己会作秀还不够,还要有人来帮你传播名声。

在三国题材电视剧《军师联盟》里,第一集出现了“月旦评”三个字,年轻的司马懿和杨修你来我往,辩论得好不热闹,颇有些“名士风流”的派头。

虽然剧情完全是虚构,但编剧可以说是抓住了当时社会的潮流,即品评当代人物。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9)

当时汝南的许劭和许靖都是当地名士,而且都喜欢评论人物,每月更换品题,汝南风俗称做“月旦评”。

凡是被他们称赞的人都会声名远播。

许劭,是这个名士圈里的大boss,只要他金口一开,给人一个好品题,那么此人立刻名声大噪,做官有望,而且仕途亨通。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10)

据说曹操就曾经逼着许劭点评他,最后得了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因为这一点评,这个“奸雄”的名号曹操背负了一千多年。

察举制前期给西汉带来了大量精英,后期却腐朽致东汉走向灭亡。

汉武帝察举制的初衷(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