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整理笔记)

前几天,哲学诗画发布了西方哲学史的整理笔记,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发布完,今天接着和大家分享(备注:前三章已经发完,没看到的哲学迷可以关注后,往前翻看往期文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柏拉图和西方哲学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柏拉图和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整理笔记)

柏拉图和西方哲学史

前几天,哲学诗画发布了西方哲学史的整理笔记,由于篇幅所限没有发布完,今天接着和大家分享!(备注:前三章已经发完,没看到的哲学迷可以关注后,往前翻看往期文章。)

柏拉图

第四章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哲学综合了下面这些哲学家的主要思想:

(1)智者派:认为不可能有(关于现象的)知识。

(2)苏格拉底:认为真知永远是关于概念的知识。

(3)赫拉克利特:认为(现象)世界经常变化。

(4)爱利亚派:认为(理念)世界是不变的;认为存在是一。

(5)原子论者:认为存在是多。

(6)阿那克萨哥拉:认为精神统治宇宙,而精神同物质有区别。其中苏格拉底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是对苏格拉底的思想原则的发展。柏拉图哲学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理念”论

(一)“理念”的含义——它源于“心灵的眼睛看到的东西”的含义,引申为理智的对象(英文Idea)。它在柏拉图的使用中具有两种意思:

1,它是人的理智所认识的、外在的理智之中的存在。2,它向人的理智所显示的普遍真相。

(二)“理念”的特征:

1、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2、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3、不变性和永恒性——只有理念是永恒和不变的。

4、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5、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人们的意志、想象。

6、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7、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的最终追求目的。

8、单一性和多数性——它一方面是同类事物的同一理念,另一方面它对不同类型事物是不同的。

9、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三)关于“理念”与具体个别事物的关系的学说

柏拉图设立“理念”本来就有用它来说明可感事物的目的,“理念”对于个别事物来说,是本原、是原因、是根据,总之是先有理念,后有个别事物。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分有”说和“摹仿”说。

1、“分有”说

(1)“分有”说的基本思想:“分有”原义指“具有一部分”的意思,柏拉图用它说明存在的每一个事物是因为该事物有其所在的类型而得以存在。“一个东西之所以能够存在,只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那个实体,别无其他办法”。个别事物与理念的关系就是‘分有’与‘被分有’的关系。“一件东西之所以美,是由于美本身出现在它上面,或者为它所分有”。

“分有”的结果是个别事物的存在有了根据,但是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与被分有的理念类型相类似。

(2)晚年柏拉图因“分有”说在说明理念与具体事物的关系时遇到困难,对“分有”的意义进行了限制和修正。

认为:分有不适用于全部的可感事物。分有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分有不是被思想所把握的概念与概念的关系。分有不等于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分有不是认识者与认识对象之间的“摹仿”关系。

2、“摹仿”说:认为理念是可感事物的原型,个别事物是摹仿原型的复制品。

由于柏拉图把从最高的理念到具体事物的关系划分成四个层次,即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和人工的摹仿物,所以最后把可感世界都看成是造物主摹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创造出来的。

二、柏拉图的知识论

关于两个领域、两种认识的区分和对比。

1、可知领域:理智领域和知识领域。

对象:是者的理念世界。

主体:自由人。

比喻:太阳、洞外的东西等。

知识形式:(1)数学:低级的知识。(2)理性知识:纯粹的知识,即哲学。

2、可感领域:非知识领域、意见领域

对象:可感事物、既不是是者又不是非是者。

主体:囚徒。

比喻:影像、雕像、幻象等。

知识形式:(1)幻想:个人的想象和印象。(2)信念:关于可感事物的共同知觉。

三、柏拉图的灵魂学说

柏拉图的灵魂学说是他的理念论应用于分析人的结果,也是他的理念论的延伸,包含了认识论思想等。

(一)对灵魂作三重区分。

1、认为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

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

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

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理性。

2、认为灵魂的各部分与各种德性相对应,而且是政治等级关系的基础。

理性——智慧。

激情——勇敢。

欲望——节制。

(二)灵魂回忆说

1、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根据是:灵魂是堕落的理念、不纯粹的理念。

2、认为学习就是“练习死亡”。回忆是净化灵魂的过程。

四、柏拉图的政治学

柏拉图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国家制度学说。

(一)社会分工学说

1、依据:(1)每个人的德性;(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2)神创造每个人时的材料;(实际上就是每个人的层次)

2、社会的三个阶层:(1)生产者阶层。人数最多、德性为节制。(2)武士阶层。德性为勇敢。(3)政治统治者阶层:人数最少、德性为智慧(政治领主就是哲学王)。

(二)理想国的各种主张

1、武士和统治者的教育和培养。

2、每个人只做适合他的本性的事情即正义。

亚里士多德

第五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一个对西方文明奠定了广泛基础而同时对西方文明的继续发展又造成了巨大理论障碍的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

1、理论科学:(1)形而上学(第一哲学)(2)数学和物理学(3)逻辑学

2、实践科学:(1)伦理学 (2)政治学

3、艺术:

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主要内容:一、物理学。二、形而上学。三、灵魂学说(认识论)。四、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

(一)“物理学”的含义:物理学是以“自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自然哲学(所有学科都属于哲学)。“自然”:指自然物的本性,即它们运动变化的原因和依照的原则。因此“物理学”是研究运动着的事物之中的形式和状态的。

(二)论运动:

1、对运动的表述:(1)认为一事物的运动就是在不变载体的基础上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的变化。因此一个运动要成立也就必须有三个要素:形式、缺乏和质料,称之为“运动三本原”。(2)认为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即潜在向现实的转化。

①说明事物内部就是实现自身目的的能力。

②这种转化是不断进行的,因此运动有连续性。

③潜在的现实化是相对的,因此运动是绝对的。

④质料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不变。

2、对事物运动的原因的解说——“四因”说

为什么事物会“运动”?认为有四个原因:

(1)质料因:运动者本身的材质

(2)形式因:运动的特定方式。

(3)动力因:运动的推动者或作用者。

(4)目的因:运动目标的理由。

认为四个原因可归结为两个原因:质料因和形式因。而形式因高于质料因。对于运动是潜在的现实化来讲,潜在就是质料,现实就是形式。

3、论位移运动:

(1)对运动的分类:①性质的。②数量的。③位置的,即位移运动。

(2)认为位移运动最基本最重要,所以着重分析。①认为移动只是在一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才发生。②推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体。③推论宇宙没有虚空。④推论存在“第一推动者”。

(三)目的论

1、认为自然也是有目的的活动。

2、认为目的性也就是必然性。

(四)论时间

1、给时间定义:时间为“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2、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是无限的。

(五)论空间

1、认为空间(体积)是有限的,不能无限大。

2、认为地球与其他天体在构成元素、位置、运动方式上有区别,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这点现代看来,是错误的,所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在开启人们智慧的同时也阻碍了人们的继续前行)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含义:

从学科位置上讲是“物理学之后”的学科。

从内涵上讲,它是“一门研究是者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认为“是者”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在他看来,形而上学研究的东西是超越任何其他学科的,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只是“是者”的某个部分或性质。从他所讲的“是者”的意义来看,形而上学就是要把握最抽象、最普遍的知识。

(二)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

尽管亚里士多德认为以前的哲学没有达到形而上学,但是我们看到他仍然与以前的哲学家有着同样的追求,一样想解决世界的本原问题、本质问题,不同的只是结果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要批判柏拉图的“理念论”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批判的目的是否定柏拉图用理念来作为事物的本原、原因,同时也表达了他关于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的思想。

1、认为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1)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达到解释个别事物具有共同本质或普遍性质的原因的目的,而且也不符合第一哲学应宁简勿繁的原则主张。

(2)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个别事物分离开的,在许多问题上对个别事物不能予以满意的说明: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变化;理念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理念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

2、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的理由是难以成立的。他证明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对象没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二者不能绝对区分开来。

3、在他看来设定两种认识对象相分离,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缪。因为无止境地设定“第三者”在逻辑上是不能的。

(三)形而上学的内容——实体说

1、“是者”的实体意义的逻辑分析依据:

据亚里士多德自己认为,他的实体说的提出,依据之一是对“是”的逻辑功能的分析结果。对揭示“是者”的实体意义具有重要作用的“是”的逻辑功能:。

(1)作为判断的联结词的功能。它起到了区分实体与属性的作用。

(2)指称主词自身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的作用。

(3)表示被定义的概念与定义的等同的功能。它起到了揭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的作用

2、“是者”的实体意义:

(1)“实体”的含义:他认为,“实体在最真实、最原初和最确切的意义上说,是既不表述,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也就是说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不依赖其他东西而存在的。或者说实体就是自己存在,自己说明自己。

他因此把不是实体的存在叫做“属性”。属性就是依附于实体的存在。他认为实体比属性“在定义上、认识顺序上、时间上都在先。”他还列出了九个属于实体的属性的范畴:数量、性质、关系、位置、时间、状态、活动、受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含义的确认就是对世界本原的存在的确认。

(2)认为个别事物是第一实体,种和属是第二实体,但有时也认为本质或形式也是第一实体。这说明了他把个别事物看作是最具实在性的,承认个别事物的存在,认为种和属寓于个别事物之中。但也表现了他的思想的矛盾和混乱。

(3)认为现实意义上的实体是一个等级系列,根据形式与质料、实在与潜在所占比重,具体实体被分为由下到上的等级。

(4)认为最高的实体是“神”。

三、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认识论)

(一)“灵魂”的含义——认为“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之中,灵魂与身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二)区分灵魂的功能和类别:——认为灵魂分成三大类,每一类的功能不一样,具有由低级到高级的排列关系,高级的灵魂包含着较低级的灵魂。

(三)论灵魂的感觉活动。

1、对感觉的划分和设想通觉。

2、把感觉灵魂比作“腊块”,感觉比作在腊块上印章。

3、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感觉从一般和全部意义上来说,应被理解为一种撇开质料而接受可感形式的能力”。他认为可感形式既不是可感事物本身,也不是可感事物的本质,不是定义所表达的形式,而是事物的印象。

(四)论灵魂的理性认识。

1、理性灵魂是人类灵魂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2、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3、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认为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我们的理性知识来源于感觉后的抽象提纯。

四、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

(一)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1、认为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认为最高的善是幸福。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这种观点具有修正苏格拉底的“德性就是知识”的观点的目的。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或“实践德性”。

5、论“中道”——(1)认为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是“中道”。(2)认为“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适中的德性就是善,是相对于两个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3)认为各种邪恶情感和行为没有“中道”。

(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1、论国家:

(1)国家是家庭和村落的延续,但它在本性上先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形式。“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2)个人只有在公共政治生活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德性,达到最高的幸福。

(3)国家的功能:保护人民,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

2、论政体:

(1)对政体进行区分:理论上好的政体——君主制、贵族制、立宪制。理论上不好的政体——暴君制、寡头制、民主制。

(2)认为现实中最好的政体是立宪制,是“中道”的政体。(这点直到现在,仍在被众多国家沿用)

第六章 晚期希腊哲学

从时间上讲——指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逝世到公元529年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关闭雅典所有学园这段时期,在大希腊和罗马流传的哲学,也叫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的哲学。

从包括的哲学学派讲,——指伊壁鸠鲁派、斯多亚派、怀疑派、新柏拉图主义以及以柏拉图追随者组成的学园派和以亚里士多德追随者组成的逍遥派等的哲学。

从哲学特征讲——1、它是逐渐衰落的希腊哲学。2、它具有明显的伦理化的倾向,即以伦理学为核心或归宿,哲学的主要目标不再是追求智慧,而是追求幸福。与此同时,哲学也变得追求实用。

伊壁鸠鲁

一、伊壁鸠鲁派

该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为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0年),也叫“花园派”(由于贴近自然,在雅典的一个花园里建立了学校而得名)。

(一)原子论思想

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观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观一脉相承,属于原子论。但是,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进行了发展:(1)在原子的性质中加入了“重量”性质。(2)认为原子的下落运动会产生偏斜。

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1)由于原子有了重量,增强了原子自己运动的说服力。(2)由于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丰富了对原子运动形式的认识。(3)由于原子的偏斜运动产生于原子的直线运动,增加了对运动的偶然性的认识,说明了事物生成中具有必然和偶然的关系。(马克思曾对此进行过专门论述,并写过相关的博士论文)

(二)快乐主义的伦理思想

主要观点:1、从感觉出发,认为善或幸福就是快乐,恶就是痛苦或不幸。2、快乐是有层次的,最高的快乐是静态快乐,即身体免遭痛苦和心灵不受干扰,或者说身体健康和心灵宁静,而在二者之中尤以心灵“宁静”为最紧要。

为此反对把“享乐”当“快乐”,享乐被认为是无止境地追求满足欲望,总是与痛苦和不幸伴随。

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不是享乐主义或纵欲主义,应该说是一种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与精神的愉悦二者进行有些结合的哲学,目的是为了克服只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不足。但是,对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结合方面,他还不能彻底说明清楚。

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

二、斯多亚派

(一)斯多亚派的历史阶段及代表:

1、早期:约公元前4世纪—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化时期,创始人为芝诺(公元前336—前264年,他讲学的地方叫“斯多亚”),其他代表有克里尼雪斯(公元前331—前232年)和克吕西甫(公元前280—前206年)

2、中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化地区之后的罗马共和国时期,约公元前146年—前27年。代表有巴内修(约公元前180年—前110年)和波赛唐纽斯(约公元前135—前51年)。

3、晚期:罗马帝国时期,约公元前27年—公元395年,代表有赛尼卡(公元前4—公元65年,尼禄的教师和大臣)、爱比克泰德(公元55—135年,据说身份是奴隶)、马可·奥勒留(公元121—180年,是公元161—180年在位的皇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哲学王)。

(二)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说和“逻各斯”的思想。

主要表现在在不同的层次上论述世界万物。

1、微观层次上的观点:(1)认为万事万物由元素构成,并消解为元素。(2)认为火是最初的元素,是主动的本原;土、水、气三种元素由火产生,但水和土是构成万物的被动元素。(3)认为火和气两种元素构成的精气,叫做“普纽玛”或“精神”,它最富有火的能动性。

2、宏观层次上的观点:(1)认为在被构成的万物中,被动的本原是质料,能动的本原是“逻各斯”或“理性”,是它们二者结合为运动着的形体。(2)认为理性依自身能力的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等级,最低级的、最普遍的是“普纽玛”,最高级的是理智。(3)认为理性所规定的形体由于理性的等级而被排列成无生命物、植物、动物、人和神的等级系列。(4)认为神是具有完全理智的形体,“有智谋的火”;人介于神和动物之间,人与神奉献理智,与动物分享灵魂。

3、宇宙观层次上的观点:认为宇宙本身就是一个活着的形体,既包含着千千万万个体的普遍形体。(1)宇宙是由事物的全部和宇宙秩序结合的整体。(2)宇宙是有理性的,按照节律作循环运动。(3)宇宙整体在空间上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有朽的,但火是永恒的、神圣的。

(三)斯多亚派的伦理学

在斯多亚派看来,伦理学是哲学的核心和目的,自然哲学是基础,逻辑学是手段。并分别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形象的比喻。斯多亚派的所有伦理学观点都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按照自然生活”。

1、自然就是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等,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2、逻各斯代表着必然性,因此按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因为命运是最严格的必然性。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

3、人虽然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正确的态度是顺从命运,也就是理性的态度,它的特点是“不动心”,不动心就是幸福的目标。

4、不顺从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具体为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因此他们与伊壁鸠鲁派的快乐主义是对立的。

(四)斯多亚派的政治学

1、提出了“世界城邦”和“世界公民”。

2、世界城邦遵循“自然律”或“自然法”。

三、怀疑派

(一)皮罗的怀疑主义

皮罗(约公元前365——前270年)

1、任何认识都是不可能的。

2、“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3、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就是最高的善的体现。

(二)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据:

恩披里柯的怀疑主义的五个论点:意见分歧;一切相对;无穷倒退;循环论证;武断假设

塞克斯都·恩披里柯——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医生,怀疑论者。其生平不详,据说在罗马住过一个时期,也到过雅典和亚历山大。他属于经验派的医生,因此得到了“经验派”的绰号。但他在哲学上并不是经验派,而是古代怀疑论的最后一个代表。

他指出:人的各种感觉互相矛盾,各种思想互相矛盾,感觉又与思想互相矛盾;不同哲学家的意见互相冲突。所谓自明的公理其实只是假设,其反面同样是可能的,因此真理是得不到的,这些冲突矛盾只能使人烦恼,只有采取怀疑态度,不作任何判断,杜绝一切信仰,才能得到安宁。

四、新柏拉图主义

普罗提诺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代表,他提出的思想观点如下:

1、世界的本原有三个。太一、物质和灵魂。

2、太一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

3、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流溢”。

4、“流溢”过程:

5、认为人的灵魂可上升,也可下降。

(未完待遇,欢迎继续关注哲学诗画的精彩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