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1)

莱芜区地图

【地名由来】

山东县市地名一百多个,像莱芜地名由来说法这么多的,还真没有!细数一下,居然有五种之多,让人真假难辨。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2)

其一:"荒芜"说——齐灵公十五年(前567年)12月,齐侯灭莱,迁莱民于郳,因此地荒芜,又为莱民所居,故名。《水经注》引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

其二:"石头来无"说——旧时传说,今莱芜城附近,从空中落下一块石头,莫测来源,按道家观点谓此石来自于"无",为此县名莱芜。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3)

其三:山名说——《水经注·淄水》:"泰无、莱柞并山名也,郡县取目焉,汉高祖置。"《左传》日: '与之无山及莱柞是也。'应劭<十三州记>日: '泰山莱芜县,鲁之莱柞邑。'按此则莱芜之名合两山而言。

其四:莱牟两族杂居说——王献唐在《人与夷》中认为:莱芜是莱族与牟族杂居而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莱芜,故曰莱芜。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4)

其五:小麦大麦说——《炎黄氏族文化考》:"释来牟,小麦之种,相传自天而来,呼日来。最早种小麦的部族,自称莱族。大麦之种,其呼日牟者,以原为牟族所播植,因以族名称大麦为裾。此两族之后混处山左各地。今之莱芜,即来牟两族合名。"

综上五种说法,虽莫衷一是,但是依稀可以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5)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莱芜之名和莱族有关,山东关于莱族的地名甚多,大抵都是莱族在山东大地上活动的痕迹,例如莱西、莱阳、蓬莱等等。

其次就是莱族在齐鲁大地上的迁徙影响了诸多的地名的演化,"莱"字也出现在很多山山水水的地名之中,进而影响了山东很多留下了莱族的印记。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6)

至于是牟族说还是荒芜说,则无从考究,个人认为莱牟两族杂居说还是颇有道理的,也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姑且如此一说,是否相信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莱芜,古称"嬴、牟",别名凤城,为山东省原地级市(2019年1月正式撤销),莱芜区位于山东省中部,泰山东麓,北邻济南市章丘区,东靠淄博市博山区,南接济南市钢城区和泰安市所辖的新泰市,西连泰安市岱岳区。全区总面积约1642平方公里。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距济南市区112公里。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7)

莱芜在山东的位置

【历史沿革】

春秋为牟国及齐嬴邑、平州邑地。牟国属于鲁国的附庸国,故址在今城东10千米的辛庄镇赵家泉村;嬴邑属于齐国,故址在今城西北羊里镇城子县村;平州邑在莱芜西部。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8)

春秋

秦置嬴县(治所在今城子县村),属济北郡。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9)

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嬴、牟、莱芜三县同属于泰山郡。

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今南文字村。同时撤消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10)

北魏

北齐天宝七年(556年),撤消牟县,并入博平县。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牟城县,大业初年又并入嬴县,从此牟县再未出现。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11)

唐贞观元年(627年)撤销嬴县,并入博平县。唐长安四年(704年),于北魏嬴县故城(今南文字村)复置莱芜县。从此,莱芜县治所开始设在今莱芜市境内。元和十五年(820年)又将莱芜县并入乾封县,太和元年(835年)复置莱芜县,治所仍在南文字村,属兖州鲁郡。

莱芜方下有什么历史(齐鲁地名探究或由莱族而来)(12)

宋初莱芜县属兖州鲁郡,继属袭庆府鲁郡。

金代,废除设在今莱城的主管冶炼的莱芜监,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将设在南文字村的莱芜县南迁至莱芜监旧址,属泰安州。元朝时泰安州辖4县:奉符,长清,莱芜,新泰。

明朝,莱芜县仍属泰安州。

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为泰安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泰安州为泰安府,莱芜县属泰安府。

民国元年(1912年)莱芜县属岱北道,民国三年(1914年)岱北道改称属济南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山东督办兼省长张宗昌置泰安道,莱芜县属泰安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5月,废道制,莱芜县直属山东省。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全省设立12个行政督察区(后增至17个),莱芜县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抗战胜利后,莱芜县属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1日和12月12日日本侵略军两度侵占莱芜。伪山东省公署将全省划分为鲁西、鲁东、鲁北、鲁南4道,莱芜县属鲁西道。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7月,唐仰杜任伪省长期间效仿清代,山东设"九州十府"的政区建制,莱芜县属泰安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伪山东省公署瓦解。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相继诞生。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月,莱芜县民主政府成立,属七县行政联合办事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3月,莱芜县属鲁中行署泰山专署。民国三十年(1941年),抗日民主政权将莱芜与博山、沂源、新泰的少部分地区合并划为莱芜、莱东、莱南三县,抗战胜利后恢复原貌仍属泰山专区。

1950年5月,莱芜县随泰山专区撤销而划入泰安专区。1958年12月撤销泰安专区,所属县划归济南市和聊城专区,1961年7月恢复泰安专区。1967年2月,泰安专区改称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7月,泰安地区革命委员会改称泰安地区行政公署,莱芜县属泰安地区。1983年8月,撤销莱芜县,改设省辖县级市,由泰安市代管。1992年11月,莱芜市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辖莱城、钢城两个区。

201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地级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