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

艾瑞巴蒂雷猴啊~是的,今天咱们聊的主题就是一部重新上映的老电影《海上钢琴师》。

20多年前这部电影上映,而我…也还只是个孩纸…当时也并没有看懂其中的故事,没并不认为它拍的特别精彩。

但如今 不再年少 的我,才发现这部影片中其实有很多广泛普遍且适用性强的摄影技巧。

所以在电影院又看了一遍后,我就来和大家聊聊《海上钢琴师》中的拍照小技巧!

1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1)

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它的海报,画面元素其实很简单,夜空、大海、背影还有片中的邮轮。

把它们都排列在画面中央,非常能吸引眼球。同时,一个孤独的背影也瞬间让画面充满了故事感~

⚠️拍照小tips:选择“有故事感”的拍摄目标,比如背影,照片看起来更富有情绪、情感!

而依然是由黄海老师设计的中国版海报,也让我又一次眼前一亮。

整体黑金色的色调寂静且低调。乍一看有种“海上升明月”的诗意,其中也包含很多的小心机。

比如钢琴的琴键、船舱的窗户、高楼林立的纽约城,还有主角1900在船梯上扔下的帽子…

2 / 雾中的自由女神像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2)

「一艘往返欧美两地的邮轮上,挤满了旅行的富人、移民,但每次总有那么一个人,会率先看到自由女神像,并大喊“America”」

刚开始并不能理解为什么所有人看到自由女神像都如此的…“鸡冻”

不过了解了影片的背景是在20世纪的第一年,当时欧洲移民美国成为一种风潮。

片中的「弗吉尼亚号」正是一艘往返欧美两地的邮轮,当时很多过得不尽如意的欧洲人离开家乡、远赴美国、寻求梦想

比如在这个镜头里,前景是船板上欢呼的人群,后景则是高大的自由女神像。

高大的雕像与人形成大小的对比,大雾为画面增添了些许朦胧的感jio~

再比如镜头聚焦在某一演员,逐渐拉近焦距,甚至聚焦到人眼。

眼睛,具有独特的美妙色彩和图案。透过瞳孔反射拍眼前的城市,也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拍摄主题!

⚠️拍照小tips:拍摄时建议使用微距镜头,以及…别忘了先擦下眼shi…

3 / 孩子眼中的“大人世界”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3)

片中的主人公是被遗弃在头等舱的弃婴,由船上的水手们抚养长大,取名1900。

年幼的1900第一次来到邮轮的头等舱,那里有高谈阔论的贵族、欢快轻松的音乐…

站着玻璃前的小1900正好可以形成居中对称构图,用广角的镜头可以像这样延伸画面的范围,更能凸显巨大的场景。

透过模糊的玻璃,看到朦胧的景象,也侧面体现了孩子眼中“大人的世界”的样子。

4 / 1900与麦克斯初遇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4)

海上总不是一直风平浪静。一天深夜刮起的暴风雨也让成年的1900与小号手麦克斯相遇。(这…怎么感觉有点像玛丽苏里的剧情???)

剧烈摇晃的船上,打开了轮锁的钢琴开始滑动。而1900演奏的华尔兹似乎就像是在与海共舞。

这段表演,我只能说太秀了!看了都觉得浪漫。当然这也成为了很多人心中的名场面之一。

上面是截到的一张剧照,从低角度拍摄,广角能够更广地拍到整个场景,顶部巨大的光与暗部构成明暗对比。

这也很像平时我们抓拍运动的物体时,模糊虚化的背景看起来更有动感。

5 / 斗琴中烟的特写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5)

《海上钢琴师》中最经典的,要属1900与爵士音乐家的斗琴片段。这也成为了影史上音乐演奏段落之一,比如咱周董《不能说的秘密》中也出现过类似情节。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烟的两处特写画面:

第一处是爵士乐音乐家拿起一只点燃的香烟,放在钢琴上,随着一曲乐曲的结束,烟正好燃尽。

第二处是第三次对决后,1900拿起香烟放在演奏后的琴弦上,香烟瞬间被点燃。

这两处的特写镜头,都体现了演奏者精湛地技艺。

同样也可以运用到摄影中,特别是我们在拍摄一组九宫格时,加入特写的画面,与其他不同景别的结合会让作品造成一种蒙太奇效果。

6 / 窗外的女孩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6)

斗琴后,1900声名大噪,甚至有唱片公司专门在船上为他录制唱片。录制过程中,他被窗外的一个女孩吸引,即兴为她创作了一首旋律。

利用窗户的框式构图,让人一眼就能关注到女孩身上,也让画面增添了不少唯美感和层次感。

类似的框式构图,在片中还能看到很多,比如1900的这张剧照。

7 / 雨中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7)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8)

一天,1900看到独自站在雨中的那个女孩的场景。

下面的这两张几乎是同一场景下拍摄的,但根据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有了不同的色调。

1900眼中的女孩

在1900眼中,那个女孩是多么的美好,即便是糟糕的天气,画面也依然干净、明亮

女孩离开后

1900独自站在甲板上

而当1900得知女孩的身世后,他一时间愣在了原地。而我们看到的画面也变成了深沉浓郁的蓝色

有时候一张照片,我们加上不同的色调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jio~

8 / 1900决定下船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9)

也许是为了那个窗外的女孩,也许是为了从陆地上听一听海的声音,1900在某一天决定下船。

但站在船梯上时,他停了下来,看着眼前的纽约。这一片段,以他为中心,分别从正面、背面拍摄特写镜头。

还从侧面结合船梯的线条形成对角线构图,把人放在竖向的三分线处也让画面看起来很协调。

而最后,似乎明白了什么的他转身回到了船上。

9 / 落魄的小号手

致敬海上钢琴师(如果你拍不好照)(10)

另外,还有这段片头小号手坐在台阶上擦小号的场景。

从台阶下方的角度拍,以向上的台阶作为背景,从上方中央再打一束光下来,整个画面瞬间就非常的电影感~

10 / 邮轮炸毁

影片的最后,荒废多年的邮轮在海上被炸毁,而1900的命运也随之结束。

很多人都爱把这个结尾与《泰坦尼克》相比较,前者是平静地死去,而后者的死去则留下了一段壮烈地爱情。

这两个画面都非常的经典,我更倾向于前者。安静的画面里只剩下一艘荒废的邮轮,平静的海平面也像一条水平线分割画面。

这几秒钟的画面,一切都非常的平静,也让人忍不住屏息等待着炸毁的那个瞬间。

哦对了,这次的《海上钢琴师》重映,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它的4K修复

仔细想想这两年确实有很多老电影通过电影修复技术,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修复后的电影画面更清晰、颜色更饱满、音效更优质

回想从小看的影像,从标清到高清、超清,以及现在的1080p、4K,甚至未来的8K… 影像技术的不断提升,让我们也有了更“精密”的视觉体验。

但我总觉得,一部老电影、一张老照片之所以有它独有的味道,画质一定不是绝对的因素, 更多的是它记录的本身。

每当我们看到影像回溯过往的时候,都能让我们再次重温那个时刻所经历的感动、喜悦、悲伤又或是惊喜。

比如第一次去动物园比的剪片手,比如豆蔻年华和同学相约拍下的大头照,当然还有小时候的全家福,这些照片很模糊,甚至色彩都失真了,但我们仍然能真切地感知到当时的情绪。

这就是影像的魅力所在,清晰只是表面,它凝固住的是你的时间,你的情绪,你的成长。

再说到这次重映《海上钢琴师》,虽然被删减到了120多分钟,但它也仍然带给我很多的感动,不仅保留了原始胶片色调,在音效上更是一次完美的听觉享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