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

——写在“海岛寻梦”专栏荣获七月份“齐鲁壹点”唯一“新锐号”之际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1)

文|吴忠波

题记:

新锐壹点号的评选主要针对当月做出特色策划、热点聚焦或其他突出成绩,具有经验推广价值的壹点号,7月当选新锐壹点号的是壹点号“海岛寻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壹点号“海岛寻梦”作者马素平不但“写自己的文章又给文友编辑文章,甚至帮老年文友敲字”。她在壹点号上辛勤耕耘,吸引了大量读者。他们因为相同的海岛情结,或成为专栏的供稿作者,或开通自己的壹点号。壹点号“海岛寻梦”完成了从一名单纯的专栏作者向一名内容的生产者、流程的组织者和品牌的推广者的转变。今年6月,新闻界的核心期刊《青年记者》杂志刊发了一篇论文《困境与突围:区域性新闻客户端影响力思考》,文中作者更是把壹点号“海岛寻梦”作为案例进行了解剖。

——摘自齐鲁晚报2022年8月16日《一个字:火!壹点号7月月榜和清泉录出炉,且看这几股夏日热潮》(记者 秦娟 曹竹青 周静)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2)

本人自今年以来,在《齐鲁晚报》壹点号连发三篇《同学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同学马素平及【海岛寻梦】的“现象级”思考》和《【海岛寻梦】冲刺“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文章,本篇是年初写的暂未发表的一篇。同学马素平和《海岛寻梦》栏目,积三年之功,果然不负重望,从2020年十大个人号,到2021年十五个优秀团队之一,再到今年的唯一新锐壹点号(传播力指数1243,列上榜16个集体个人壹点号之首),已经成为真正的新融文媒、军旅文学“现象级”网红!这要得益于山东省金融文学创作中心林毅秘书长向齐鲁壹点推荐这个“胶东平凡而伟大的文学现象”,得益于烟台日报传媒集团王玮副总编的论文举例被《青年记者》杂志采用,得益于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总编廖鲁川在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奖颁奖典礼上给予总结表扬,得益于七月新锐壹点号唯一获评。本篇添加后续资料,试图从见证寻梦之源再作一文。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3)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总编廖鲁川)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4)

一、海岛国运、军营情结的寻梦之源

马素平的“海岛寻梦”,海岛国运之源是基础和前提。长岛又叫庙岛群岛、长山列岛,散落渤海海峡,分界黄渤二海,南与蓬莱相望,北与旅顺相对,面对朝韩日本,背托天津北京,由一百五十多个岛礁组成,岛陆面积五十六平方公里,海岸线长一百四十六公里,是祖国的东大门,被称为渤海“钥匙”和“铁门闩”。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5)

长岛唐宋为征东戌卫基地、元明为海防抗倭前沿、清民为屈辱御敌场所。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把这里视作入侵我国的跳板。八国联军等七次在此过境,进犯京津。日军还轰炸、占领过长岛。为了强化国防,建国后毛主席亲自选定蓬莱长岛地区为战略要点。1951年初中央军委决定组建长山列岛水上警备区,归山东省军区建制。20世纪60年代长岛是内长山要塞区防地,管辖长岛、蓬莱和黄县三个县。”

马素平作为远离故乡、以岛为家的驻岛军人子女,是“长在红旗下”的海岛新一代巾帼,其父亲戍边、从政在海岛几十年,荣获“光荣在党七十年”勋章。她海岛生、军营长的基因,经历过海岛狂风巨浪也忍受过精神的贫瘠孤寂,就像海岛“大石礓”上的“石英岩”,炽热燃融,玉立坚韧。

马素平在海岛毕业,工作8 年,从事金融行业,算盘计算器不离手,干完乡镇干县行,然后从县城走进市直。业务优秀,政治高光,直到光荣退休。她出生在边防海岛,长在部队大院,浓浓的海防军旅情,像一块赤红的胎痣深深嵌入她的心田。不管年龄大小、身居何处,这丝毫不影响她与官兵和乡亲的海岛情谊、鱼水情深。海岛变化时刻牵动着她的心灵,军营生活常常拉扯着她的神经。

海岛情军旅情历来深不可测,军爱民、民拥军更是亲如一家。马素平的海岛情,来源于海岛是她呱呱坠地的地方,来源于这里是她的儿少学业、成年事业的启始和承载。军旅情,得益于军旅是营区、村队结邻、官兵岛民同心的维系和纽带。一起跳过房(发小游戏)、一起打过枪(学生民兵)、一起吃食堂(军营打饭),应该是马素平和小伙伴们在海岛军旅最为独特的难忘记忆了。

马素平所在海岛不同于城市,部队大院也有异于陆地军营。海岛虽然没有外人想象的只有篮球场那么大,但地域受限,环境恶劣、物资短缺。好处是人际关系简单淳朴而紧密,人们互助照应,军民感情深厚。海岛军民共住一地、共用一井、共渡一船、共享一俗,从而朝夕相见,生活相依,同舟相济,情趣相连。

蓬莱有戚继光祠、长岛有戚继光礁,马素平学过戚继光课文,自己名字里有“平”字,(这是出生那年,父母祈盼“世界和平”,给她起名字的寓意。)她懂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道理,更懂得海岛这些海洋中“大石礓”的存在,就是对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贡献。海岛人和驻军家属,虽然不能直接享受陆地上飞机、高铁乃至高速公路的交通方便,喝的水足够咸,看大病有些难、购物资不方便、进出岛要坐船,但是有了军人们的存在,这里就是有血有肉的海上钢铁长城。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6)

二、军人家庭,海岛故乡的寻梦之源

海岛军旅情结,给了她创作的生活源泉,海岛生长经历和父母言传身教给了她创作的动力。马素平的寻梦经历,全部纪录在她那些优美的文章里、壹点的专栏上和金融领域的文学中。而这种纪录,不仅是优美隽秀敲打的文字,也是跨海登岛踩踏的脚印,更是昼思夜想苦熬的心血。

红色海岛,是她见证的创作之本。看她第一篇1.7万字的成名代表作《海岛寻梦》的开头,就使我们感到深深的震撼。“家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其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是跟随当兵的父亲在海岛出生的,这个岛既是父母的第二故乡,也是我的家乡。”她确定地说,海岛是她的家乡,心中第一的故乡。

她写道:“2015年的国庆节假期,我从蓬莱码头坐船前往离别快30年的出生地,短暂的两天回来后总想写点什么,就像一个孩子,总想显摆一下自己有个宝贝,让别人都知道。对我而言,这个宝贝就是我的家乡——大钦岛。”回趟久别海岛的故乡,马素平就象显宝一样,其情其境,我们感同深受。

她的善良心地、雷厉性格、风火言行,你如果看她那篇《海岛老房东的故事》,似乎就能找到答案。文中写道她们家随军1961年到大钦岛北村,部队没有住房需到渔家落脚。当时岛上当家的妇女,纷纷到村部登记,抢着争着领部队家属到家。其中一家儿子将结婚而准备了婚房,也不顾海岛人“一般婚房是不让外人住”的习惯,将马素平一家人“抢”到了家里。有这样的民情,足以让马素平的文章娓娓道来,深情似海。

而砣矶岛是马素平随父亲军中调动的另一海岛,此时她已上高中。这里还是她父亲进岛戍边第一站,生活工作了十年的地方。居住的后口村是全县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海岛解放建设的红色摇篮,这里党员干部先锋、支前拥军模范、生产改革先进等层出不穷。据说一千多人的村子,在全国各地任职副科级以上干部就有上百,包括常务副省长和司局长等。

而就是这样的场景,往前推六年是1945年砣矶岛百姓抢运万名八路军过海到东北,男人们备船鼓帆做运送,妇女们铺炕弄饭搞后勤。那时房子条件差,乡亲们宁可自己找个墙角倚一倚,也要把火炕让给八路军用。往后推五十二年的2003年,马素平的热情、执着和醇厚,又像砣矶岛“二、二、二”救难中的渔村妇女的翻板。长岛军民海上救助81名乘客,而砣矶岛妇女照样上演抢救上岸乘客的剧情。据说北村妇女主任王淑芹代表参加救难的妇女姐妹到市里作报告,竟讲哭了半礼堂的机关干部。年逾五十、走遍全国的傅健编导一人拍摄《海上大救难》,仅釆访一位好心妇女往家“抢”遇难乘客的回忆情景,他就三扛三放摄像机,擦着眼泪拍了半小时。回城后他饱含深情地对我说:“砣矶岛,这是我见过的祖国大地上最纯粹的一块净土了!”

马素平作为军二代和海岛人,在这块英雄的海岛之地,接受着血与火的熏陶,经历着风与浪的考验,她也自然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家的主人和岛的脊梁。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7)

三、红色家庭,海岛寻梦的之源

红色家庭,是马素平的理想寻梦和文学创作之源。《父亲的干部履历表》是她对父亲守岛建岛做出贡献的珍贵回忆。1950年8月她父亲随所在的解放军东北军区炮六师,集体迁移到青岛,组建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所“青岛海军海岸炮炮兵学校”,1951年5月毕业后进入海军长山巡防区二营五连(砣矶岛后口村)。1961年来到大钦岛新成立的守备区,1978年3月又迁往砣矶岛的27团。近三十年来,她父亲历经军种、职务变动,但守岛建岛的职责始终没有变。他和战友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山筑路、采石建房、打山洞、修工事、训练执勤、绿化荒山、处理官兵、军政和军民关系。她父亲年青时因国防施工的艰苦付出,累出腰病,老来后遗症显现,直到手术后才见好转。

马素平说:“那时的父亲一身戎装,显得特别的威严,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板是板、眼是眼,这是经过长期海岛军营生活磨练,在父辈身上雕刻出来的印记。”

她父亲与战友们从青涩的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成熟厚重的合格军人,“海岛为家,艰苦为荣,祖国为重,奉献为本”的老海岛精神深深融入了他们的骨髓。七十年代末期,她父亲被济南军区授予《守岛建岛无上光荣》三十周年荣誉证书。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8)

当部队裁军、组织决定她父亲转业时,他坚决服从,一没要求回东北老家,二没要求上大陆城市,而是主动要求留在海岛,从财贸办、司法局、政法委、纪律检查委员会一路开辟新建单位的各项工作,到1990年从人大常委会办理了离休手续。

她父亲是红色基因传承人,也是她的人生榜样。时逢去年建党百年,一辈子不曾炫耀自己功绩的老革命、老军人、老党员,在家中病床上艰难地爬了起来,坚强地抬起右手、攥紧拳头,重温入党誓言,向党表述心声、向党旗致敬!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9)

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又是一种怎样的党性情怀。这可是他生命中最后5个月、也是最后一次向党表忠诚!看到马素平《面对党旗92岁老党员郑重地举起了拳头》文章里的这段视频,我们不禁为这位老兵、革命老人对党赤诚之心和示范晚辈之行而潸然泪下。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10)

红色军营,是马素平的创作之魂。海岛军营由营房、操场、俱乐部、家属院区和海防设施的坑道、碉堡等组成。从大钦岛到砣矶岛,这些军营区是马素平的出生成长地,也是守岛御敌堡垒、建岛红色摇篮。

看她的《海岛寻梦》:“从小到大,经常听父辈讲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海岛的战略位置如何重要,保卫海岛和建设海岛的重要性、他们军人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如何搞海上武装泅渡训练和演习比赛,如何在每年的腊月去到全国各地领新兵回来等故事。

马素平说:“部队干部战士吃苦耐劳、艰苦朴素、任劳任怨,一心一意为把海岛早日建成御敌堡垒、生活乐园而努力工作。长岛部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像父辈们一样的老兵,传承了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我们这些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碧海丹心,是马素平的创作之梦。她是海岛的女儿,军旅是她的摇篮,她这颗幼苗从小就被父母的心血浇灌。她写大钦岛发小同学老顾时 说道:他非常珍惜与我们在海岛出生、长大“部队家属的孩子”的友情,他常说:“忘不了你们的父母建设海岛、保卫海岛的那个年代,你们都回不去自己父母的老家,以岛为家,和我们老百姓同甘共苦,真不容易啊。

当我们在文友群里议论她这篇文章时,我表示,老顾同学的上述语言也代表了我的心声。她回复说:“老顾听说我从来没回过爸爸妈妈的老家都惊呆了,我的海岛寻梦那篇文章他当时看过都流了三次眼泪。”她解释说:“六、七十年代,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岛上部队天天备战备荒,老爸在保卫科常常‘一级战备’,根本请不下假来。家里孩子多,老家在沈阳,那么远,路费都花不起,微薄的工资省下来要寄给爷爷啊。”朋友说:作为军二代,素平的家是随着父亲工作的调动而迁移的,父母到哪家就在哪儿。别人的故乡有七姑八姨亲朋后辈,而她的故乡大钦岛上却没有家族宗亲,自己的同学、村民,就是她故乡的亲戚。这样的同学乡亲情谊就有了更为深厚的根基。

不久前,我弟吴刚因聊城的同行来烟台,便邀请马素平与我作陪。席间马素平的善良、热情劲儿让我们钦佩有加。她像见到了家乡的亲人那样,对客人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她说,朋友的朋友,也是她的朋友,随父母海岛生活工作半辈子,很少见到家乡的亲戚,于是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来的都是客,见了都叫“亲”。看着她真诚的模样,包括我在内的桌上人,也都感受到了她绝不是“客套”,而是弥补亲情缺失的“真心”表达。

献了青春献子孙,父子两代守岛人。马素平和父母的付出,使我与她同学一样感到“泪目”,我在文友群里评价:你们没回过父母老家,说起来不通人情“忘”了祖宗、“断”了亲情,但这是你们军二代深深的家国情怀里看不见的奉献啊!

这不就是她继承父亲的赤胆忠诚而表现出的碧海丹心吗!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11)

四、海岛典型、军旅老兵的寻梦之源

我与同学马素平一样,也是名符其实的海岛寻梦者。

看见我写她的第一篇文章,马素平第一反应是:“太高兴了,终于看到老同学出台了。”但我自知之明地对她说,我仅有文学梦但能力有限。当然,上帝关闭一扇窗也会为你打开一扇门,我有一双发现同学这样海岛典型的眼睛,这也是伴我职业内外、一路走来的特长优势。

如我在任宣传部报道员到宣传部部长二十余年间,发现组织典型,上过央视专题的事例,从一九八五年以来的《海岛爱民书记》、《东方之子》、《百姓故事一一形象大使》(两集)、《东方时空一一海上大救难》(两集)、《走遍中国》(六集,以海上长城为题争取首次为县域拍摄)、《四海缘 妈祖情》等,王爱民、宋修武、张存兴、王成强、孙明高、刘新贵等数个人物事迹亮相全国。

这些反映时代主旋律的海岛标志、先进人物和事项代表,与马素平及《海岛寻梦》的影响,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异曲同工的。作为时代感更强的“现象级”典型,她的栏目扉页,被媒体冠有文学“大咖”、新媒“达人”的名号,“十大个人号”、“十五大团队”、“唯一新锐号”的名头,但我认为文学家、新媒家,抵不上她“大融家”的能力:即融国融家、融军融民、融亲融友、融已融人……

融金融媒。马素平是金融行业和地方文媒的双料作家。她不仅有优秀多产的作品,而且更有独树一帜的新媒平台。她联系高校与金融文坛,建立社校战略合作;她广联作协与媒体,建立作者与机构、平台的联系互动。上个月在参加金融文坛杂志社领导来烟的餐会上,我谈了马素平是个“大融家”的观点,不仅融金而且融媒,得到了金融文坛杂志社副主编、编辑部主任栾晓阳和烟台日报社马全应总编的认同。

融岛融城。她和她的栏目,将城市和海岛,老兵和第二故乡,紧紧相融在一起。比如面对海岛老兵的具体情形,诸如情感筏门、心灵窗口的打通,精神家园、梦里故乡的营造,思想问题、现实诉求的化解,感恩谢党、追求理想的释放,这一切都是马素平和她的栏目可以致力去做的,做好了就是“公办民助”的重要补充。

融文融教。她的专栏和她自己,是文化文学文友、社会学校教育交流中心,一定意义上成了海岛老兵的梦里故乡、军旅新友的精神“岛娘”。八一前夕,她受《父母爱情》已故作者刘静姐姐刘军的委托,将刘静的代表作《父母爱情》《戎装女人》《尉官正年轻》,捐赠给驻烟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的图书馆,为烟台籍作家作品陈列馆,增添了海岛生活军旅海防的丰富内涵。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12)

联岛联兵。马素平寻梦平台,就是体制外的海岛军旅联络咨询办事机构。她从联络她父亲的老战友、到帮老兵寻发文查户籍找到中学时期的老师;从帮老兵敲电脑写文发表稿件,到组织八一建军节“八一特辑”系列文章,俨然成了老兵沟通社会的粭合剂和吸铁石,成了海岛军旅寻回青春、寄托梦想的精神家园。经她牵线搭桥,同学同事变为同好,战友岛友成为文友,老兵老乡有了搭档,情感文章得到交流。难怪海岛老兵年逾八旬侯玉德写素平、颂海岛,已发表寻梦诗文近20篇。

正如马素平大院发小同学的小弟宋卫评价:“这些年,陆续阅读过马姐的不少文章,围绕海岛寻梦,上自国防建设,下至家庭内外;国家大事,普通生活;描写生动丰富,情怀满满,读之犹历历在目。虽属一个人之笔忆,却把一众大海里生、大海里长而今年华不再的爸妈辈乃至爷奶辈们,从记忆深处唤醒、催生、勃发。”

我发现了同学,深入挖掘了马素平和她的《海岛寻梦》典型,预言其“现象级”,并作了数篇推广的文章。自我感觉是较为成功的。一位做了一辈子编辑工作的老兵文友认可了,他说,“我真觉得吴忠波老师的编辑功夫的确了得。发现闪光的东西不难,难的是能从闪光点挖掘进去,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再加以理论的形象的文学的概括与表述,更使之引人入境,引人入胜。”

他还说,《海岛寻梦》专栏——素平——齐鲁壹点号,作为故乡文学界的一个现象,经吴老师的点睛更加引人注目。这里,有文学的魅力,更有思想的政治的道德的力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正能量。相信有这么多的追梦人参与,有忠波这样的论梦评梦人参与,《海岛寻梦》专栏会越来越光彩多目!

如同在回复“釉下彩”文友有关我总结典型“自带气魄”时说,这里的“气魄”,来自我反映的是海岛里军营中的独有气象。今天文章典型写的是马素平,实际上是像马素平那样的海岛上的妇女群像,一抓一大把,一排排成行。这种形象一出来,你就会感到亲切温暖,就会感觉她就在我们身边。

但是,对于马素平及《海岛寻梦》栏目,取得今天骄人的成绩,我实际上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主要是马素平的付出努力和自带光环、好运连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烟台日报副总编王玮的论文,将马素平和栏目作为新媒平台的典型,进行详细的剖释和深度的解读。论文发表于山东省媒体重要业务理论刊物《青年记者》,从而引起齐鲁晚报的重视和广大读者的关注。作为从文评和论评两个方向关注马素平和《海岛寻梦》的作者,不久前我与王玮副总编相会于牟平龙湖,就《海岛寻梦》平台的线上线下结合和“落地”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期望在地方区市、作协、文联乃至宣传部门的重视支持下,《海岛寻梦》这个海岛海防军旅文学的平台,能成为齐鲁晚报、金融作协、烟台文媒的典型,成为新时代新融媒军旅文学的全国样板。

(原作于2022年1月23日,修改于2022年8月16日)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13)

作者简介:吴忠波(海上峰),山东长岛人,曾在海岛工作三十二年,烟台市直部门任职十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楹联家协会会员,山东十大旅游风云人物,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先后策划协编央视《走遍中国》《东方时空》等专题片十余部集,出版有长岛旅游、神话传说、天然海石画、渔家乐图卷、百干万亿、魅力长岛、战“疫”有我(诗文集)等书籍,另有《苏轼与登州仙境》和《砣矶砚》书稿待出。

有没有比马尔代夫更美丽的海岛(见证马素平海岛寻梦)(14)

壹点号海岛寻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