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唐朝婚礼凤冠霞帔(文艺范的唐朝婚礼)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一个文化底蕴厚重的礼仪之邦。丰富多彩的礼俗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婚俗是作为礼俗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存在。唐朝是中国文明发展中的一个辉煌驿站,唐朝的文化可以说是异彩纷呈,蔚为壮观。礼俗在这一时期也更加成熟与完善,它是了解唐人生活的重要媒介,而其中婚俗则是影响唐人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唐朝婚礼隆重的仪式感、满满的文艺范,让现在的新人都心向往之。

据唐代封演笔记《封氏闻见记》,“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及有下地、安帐并拜堂之礼。上自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事实上,唐朝婚礼内容之丰富,程序之繁多,远不止封演所述。本期漫谈古礼,我们将从婚礼礼俗视角,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总结唐朝婚礼礼俗现象以及影视剧作品中的展现,认识并了解唐朝婚礼礼俗文化。

中式唐朝婚礼凤冠霞帔(文艺范的唐朝婚礼)(1)

订婚:相比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三观眼缘更看重

根据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婚姻并非只是男女个人私事,而是关系家族门楣和宗族延续的公事,上承宗庙、下继后世。所以,男女婚姻须由父母或祖父母甚至家族尊长主持,是为“父母之命”;同时还需中间媒人介绍,“男不亲求,女不亲许”,是为“媒妁之言”。

大唐盛世,社会风气开放,男女青年已不再受制于传统的宗法法礼制度,他们开始追求良缘佳话。而开风之先,正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

据《旧唐书》,北周武帝姊襄阳长公主之女窦氏 ,才貌双全 ,见识不凡 ,“不可妄以许人”。就让其父窦毅在客厅屏风上画两只孔雀,和上门提亲的人约定,只要能几百米之外射中孔雀眼睛,就可成为窦家乘龙快婿。前后有十几个人来射,都射不中。李渊弯弓射箭,连发两箭,射中孔雀两只眼睛,也射进窦氏心里。李渊正是靠绝伦武艺而非“父母之命”,最终抱得美人归。

无论是父母做主还是自由恋爱,唐朝男女确定感情后都得完成《仪礼·士昏礼》所规定的“六礼聘娶”,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才能步入婚姻殿堂。唐朝婚礼,承袭了古代“六礼”,只不过贫富尊卑不同,排场繁简相异而已,但是又有变迁。

中式唐朝婚礼凤冠霞帔(文艺范的唐朝婚礼)(2)

“纳采,始相与言语,采择可否之时”,意思是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请媒妁往女方提亲,得到应允后,再正式向女家纳“采择之礼”。礼品一般是寓意吉祥的“合欢、嘉禾、阿胶、九子蒲、朱苇、双石、棉絮、长命缕、干漆”九种礼物,取其美好的象征意义,融入了人们对婚姻的美好期望和求吉心态。

问名,“谓问女名,将归卜之也”。男方委托媒人,携带通婚男子的名字与生辰,还有礼物(通常是雁),礼书,前往女方家询问待嫁女的名字和生辰。男方以此于家庙占卜,获得成婚吉凶的预兆,得吉便可成婚。纳吉,“谓归卜吉,往告之也”。家庙占卜通过后,男方准备礼物(通常还是雁),委托媒人带着“报婚书”前往女方家。女方家同意婚事,将“答婚书”交与媒人带给男方,至此二人的婚事正式敲定。纳征,“用束帛,征成也”,纳征,即送聘礼。男方家准备聘财,礼书与礼单委托媒人,在押礼人的护送下抬至女方家。女方家收下聘礼,待嫁女“戴缨”表示自己婚事已定,不做他许。走完以上五个流程,便进入最后一礼即“亲迎”环节。

亲迎:带走新娘不容易亲迎

“谓成礼也”,男子亲自到女子家迎娶。早晨,男子出发前,要祭祀祖先,把婚事敬告先灵。家中需“以粟三升填臼,席一枚以覆井,枲三斤以塞窗,箭三只置户上”,以辟邪发家。

女子家的一扇家门,对新郎来说是万重关山,不用尽平生所学,休想轻松娶走新娘。到女方家后,新郎首先要遭到女方三姑六婆的戏弄调笑甚至杖打 ,是为“ 下婿 ”。经受住“下婿”后,考验新郎文才的“催妆”紧接而至。催妆,即催促新娘赶紧化好妆,跟随新郎到夫家举行婚礼。催妆不易,无论是此时此刻的当下还是彼时彼刻的大唐,姑娘们的化妆时长均不可以寻常时间观念度之。

催妆时,新郎的同伴会齐呼“新妇子、催出来”,可新娘偏偏迟迟不出,新郎必须写诗打动新娘芳心。《全唐诗》收录的徐安期诗,则用汉代张敞画眉的典故,“传闻烛下调红粉,明镜台前别作春。不须面上浑妆却,留著双眉待画人”,告诉新娘不用把妆容全部画好,留下双眉等待新郎为你描画。

中式唐朝婚礼凤冠霞帔(文艺范的唐朝婚礼)(3)

如果新郎才拙,还可由同伴代为作诗。唐顺宗云安公主下嫁泾原节度使刘昌之子刘士泾时,就由进士陆畅代为连作三首催妆诗。

当新娘终于在千呼万唤中下楼时,父母就将一块巾帕盖到女儿头上,是为盖头或蔽膝。父亲会训诫女儿,“戒之敬之,夙夜无违命”,母亲也要叮嘱“勉之敬之,夙夜无违”。

新娘上车后,新郎骑马绕车三匝,寓意新娘婚后会得到新郎周全的关心呵护。婚车终于要启程,但新郎悬着的心还不能放下,又迎来“障车”一关。新娘亲友家人成 ,相当于现在的订婚 。 请期,“ 谓吉日将迎”,婚约手续完备,男子占卜确定吉日,与女会挤在道路中间,挡住婚车不让出发,新郎需撒银钱买路。

成礼:红男绿女,仪式繁多

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新郎终于将新娘娶到家,典礼正式在夫家开始。新郎着绯红色婚服,新娘则穿青绿色嫁衣,“红男绿女”一词由此而来。唐代婚礼是在黄昏举行,“婚合以夜,思相亲也”。“婚”字源于“昏”,取黄昏之意。

新娘到夫家后,走下婚车,脚不能沾地,否则会冲撞鬼神,需“转席”,踩着预备的毛毯毡席入户。因路长席短,要将后面踩过的毡席挪转到前面,一直到举行典礼的青庐即百子帐,故称“转席”。

中式唐朝婚礼凤冠霞帔(文艺范的唐朝婚礼)(4)

新人走进青庐,互相对拜,行拜堂之礼。随后,夫妻共吃一份肉,同饮合欢酒,是为“同牢合卺”,寓意夫妇一体、相亲相爱。新人还要各剪下一缕头发 ,绾结一起即“ 合髻”,以示同心偕老。前文提到过的女诗人晁采曾有诗云,“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同牢合卺合髻之后,新娘开始“去花”即卸妆,去掉花钗,然后用扇子遮住芳容。新郎又要吟诗,才能让新娘挪开扇子,是为“却扇”。李商隐有《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吟完“ 却扇诗 ”,新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参加婚礼的亲朋好友开始把目标对准新娘,是为“观花烛”即闹洞房。直到红烛过半,夜已深沉,新人方得安寝。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娘还得早起,给公婆请安,第三日,新娘要亲手为公婆做顿饭菜。王建《新嫁娘词》云,“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影视剧作品:不仅是还原唐朝婚礼,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传统婚礼的形成、发展与流变,其价值观念的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宗法思想,是一种夫为妻纲、传宗接代的庆典。唐人的婚礼,既承袭古代“六礼”,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有些新的变革。这点在电视剧《风起霓裳》中有所展现,剧中裴行俭琉璃大婚,绝美婚礼惊动长安城,婚礼小插曲甜到爆。两人婚前筹备,总感觉意犹未尽。琉璃搞定了婚房嫁妆,带着李治的赏赐,回了趟娘家,曹氏母女不得和低声下气。大长公主做主,将珊瑚嫁与裴如琢为妾,企图以珊瑚琉璃不睦为契机,变相操控打压琉璃,随后让曹氏送两名婢女给琉璃。

中式唐朝婚礼凤冠霞帔(文艺范的唐朝婚礼)(5)

裴行俭琉璃大婚当日,高朋满座,两位新人,身着华服,情意绵绵。裴行俭以雁为礼,吟诗通关,终于来到了新娘子跟前。这盛唐“婚闹”也蛮有意思的,文字所述有限,红配绿婚服,如何搭配出高级感,还是要看画面。裴行俭接到琉璃后,婚礼当场,琉璃尊孙内侍为父,怀恩拜别。孙内侍带来武媚娘口谕,祝二人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百年好合。

当然,现代电视剧为了还原唐朝婚礼也是下足了功夫,一些细节也做到了极致,尤其是完美再现了古代婚礼的习俗。比如说“却扇礼”“同牢礼”这些曾经在古代很是繁盛的礼节,已经随着时代的演进被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此次能够在《风起霓裳》的剧情里面看到全情再现,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惊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