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

最阴柔的天衣派苦行僧

撰文、摄影:钟麒

对于印度苦行僧的故事,我们已听说了许多。对于印度的神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关于苦行僧的传说。整个印度随着时代的变迁,能够遇见真正的苦行僧的机会越来越少。在最初的瓦拉纳西,印度教盛行的年代,聚集着大量的苦行僧人。

所谓苦行,必须要有极强的自制力,拒绝物质和肉体的诱惑,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方能获得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脱 。而他,是我见到过的最阴柔的天衣派苦行僧。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2)

散尽家财为修行

在深入对苦行僧的了解后,才明白原来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因为生活贫苦等原因而成为了苦行僧。相反,很多苦行僧在之前的生活里,很有可能已经家财万贯,他们突然顿悟,便散尽家财,远离家人,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

冥想修行,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在历史上,苦行僧曾与英国统治者进行过武装抵抗,所用的武器就是手中的三叉戟。时至今日在和平年代,这些手中的武器象征着他们无惧生死的性格特征。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3)

欲仙欲醉的洒红节舞者

我们对于洒红节的印象,大概只停留在五颜六色的多彩视觉里。但凡在印度沉浸过一个真正的洒红节,你会发现,洒红节给你的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有听觉和嗅觉的冲击。

洒红节先开始刺激听觉系统,大喇叭吹走的音乐不绝于耳。半空中不断喷撒的七彩粉末漫天弥漫,使得整个小城在各种颜色间无规则地自由切换。被任何一种颜色浸染的大街小巷犹如色彩缤纷的仙境一般,欲仙欲醉,梦幻到不可思议。

印度人的随性、浪漫和热情在这个节日里体现的淋漓尽致。人们沾满颜料跟随着花车,载歌载舞,敲锣打鼓。人们都自带一包洒红粉,像沿途的人们互相洒粉的同时,似乎也在敞开心扉,互相拥抱热情。也许这就是洒红节给普罗大众带来的最大意义,此时大家都没有了所谓的种姓制度,每个人都参与到节日中来。人们似乎并没有特别偏爱哪种颜色,而是更加享受这个多彩节日的欢庆过程。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4)

“离神最近”的孩子

洒红节的起源与印度的最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有很大关系。之所以互相抛洒七彩粉末和水球,传说是因为暴君不允许民众信奉大神毗湿奴,命女妖霍利卡在月圆之夜烧死王子。翌日却发现王子安然无恙,而霍利卡已化作灰烬。人们认为这是大神毗湿奴保佑的结果便将七种颜色的水泼向王子以示庆祝。

而如今对于孩子们来讲这是个释放天性的日子。据说身上被撒的越多,越能驱魔迎神,越能带来好运。这位被紫色粉末洒满全身的孩子,似乎是觉得受到了多大的委屈。身后带着面具的小男孩,在那一刹那,更像是一尊神灵的化身。如果真的有某种信仰,我们的确不太知道神灵到底在何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孩童或许就是“离神最近”的孩子,他被神明默默注视着。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5)

恰似旅游大使的微笑

靠墙而坐的这位男孩立刻吸引了我的视线,脸上画着一副印度国旗,已经被染成粉红色的上衣、印度咖喱颜色的头巾,以及背后的绿墙,我真的是怀疑有意为之,使得颜色的搭配能如此协调。在洒红节的这一天,我愿意相信,这是带有某种内蕴的“印度微笑”,他代表了印度的最美好的一面,而且当时此刻只有我得以一睹真容,已然多次进出印度的我看见此景竟惊喜无比。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6)

强悍的留守女性

在穆斯林传统中,已婚女性都要戴着头纱遮脸才能见陌生人。在杰伊瑟尔梅尔地区的小村庄里,白天很少能见到壮年男性,通常都在外劳作,或去到经济发达的地方打工。也或许是这个原因,在印度这个区域的穆斯林中,已经慢慢有点不这么讲究宗教礼仪了。尽管如此,穆斯林女性依旧对陌生人初来造访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和严肃。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7)

随性自然的退伍军人

三言两语间已经和这位大爷聊熟络了,听他说他的故事。原来在年轻时候他曾经是个陆军步兵军人,在参军的那些年里,让他记忆最深刻的是每天练习打枪。他一个劲的用手比划着打枪的姿势,一遍又一遍,说到兴奋处突然大笑起来,然后我拍下了这张照片。我喜欢他两边上翘的八字胡须,也喜欢他的发型,白色的汗衫外,套了一件白色的衬衫。自然而又轻松,没有多余的装饰,又多显几分随性和从容。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8)

瞬间严肃的沙漠女孩

靠近巴基斯坦边境六十公里处的沙漠里,小姑娘和她的家人住在一间用泥巴和草木搭建而成的小房子里。我有幸受到当地人的热情接待,享受到了当地特色的印度奶茶。这位小姑娘是大家庭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一直笑容满面欢欣鼓舞。

突然间她转到了屋里的一角,从房门口透过的夕阳光正好打在了她的脸上,她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这个瞬间的情绪反差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在这个部落里,似乎人们并没有怎么见过相机,也没有太多的陌生人进入过他们的村庄,这一瞬间的情绪流露或许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9)

外冷内热的穆斯林老人

在村口遇到了这位大爷,满脸泛白的胡须,蹲坐在路口不做声。他的衣着打扮更像是穆斯林人,眼神温和,略有心事。在印度西北部的一些偏僻村庄里,几乎没有当地人可以说英文,在语言交流上造成很大的障碍。

印度当地有两百多种语言,就好比我们的方言一样各不相同。之后我挨家挨户探访了这个小村庄,穆斯林人的热情让我印象深刻。在炎热的天气下,他们会端茶送水给远隔千里而来的外国友人,并邀请我进到他们的家里席地而坐。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0)

海军退役的气质男

第一眼见到他时,他正与其他三位围圈而坐,互相交谈。我只觉得这位大爷有一股子与其他三人不同的气质,衣着端庄,气定神闲。在印度,你可以在各个宫殿城堡里遇到各式各样的当地人,但在我之后多次旅行在印度,也未曾再遇到过有这般气质的当地人。

后来在闲谈中得知,他是印度海军的军官,退伍之后,闲来无事便每天与三五好友谈天说地打发时间。这样的生活状态也是印度北部民众的真实写照,大多数人都很悠闲和安逸,完全没有城市生活的紧张感和节奏感。从他的眼神里,似乎可以感知他自己都不愿再提及的军旅经历的缘由。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1)

晾晒纱丽的老妇人

在瓦拉纳西的恒河边,能看见千万年不变的日出场景,众人沐浴祈祷的场景,来往船只的繁忙景象,印度妇人浣洗传统纱丽服饰的景象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地方有它的独特性和争议性,但这其中所保留下来的,更多是它的传统性。

图中这位老妇人把洗好的纱丽一头扎在竹干上,另一头自己用手举着,在阳光充足的早晨,这是她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然而这样的老妇人并非独自一人,当成群结队的人们都在用这种方式来晾晒纱丽的时候,阳光漫洒,俨然是道恒河边美丽的人文风景线。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2)

迷之微笑的型男

黝黑的肤色,一身毛绒材质的西装,配上一条喀什米尔的围巾,棕色系的装扮又配以浅蓝色的衬衫提亮精神。他独自坐在城堡的一角,人与环境的整体色调居然可以如此协调。若不是偶遇,否则在我对印度的思维预设中,是无法想像类似这种衣着讲究的印度人究竟该是何种存在。

在被英国长期殖民的历史演变中,有部分的印度民众,受到殖民者文化的影响,开始逐渐褪去传统宗教的服饰。他耳朵上,是六角对称、金红相间样式的耳钉,这也是印度北部建筑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元素之一。在拍摄过程中,他全程没有说话,唯有迷之微笑。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3)

闯入镜头的宝莱坞风

同我一样的普通游客,突然出现在镜头前,所幸当时的相机上正挂着机顶闪光灯,所以在如此昏暗的场景下拍到这样一张照片。但后来回想到这一段往事,这样的镜头乱入多少有点喜感,即使画面里他的眼神显得深邃而又忧郁。

他急着要我给他看拍下的这张照片,又招呼来他的七八个朋友们,随后请我帮他们每位拍摄一张,而此时他的表情和情绪已经截然不同,更像个孩子般的顽皮和天真。他只是个二十岁的男孩,瞬间秒变情绪的能力,恰似印度宝莱坞演员。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4)

系上第一粒钮扣的男孩

在一个夕阳西下的傍晚,探访皇室贵族陵园时遇到了这两位男孩。在衣着上,印度孩子分为两种。一种是扣上衬衫第一粒钮扣的孩子,另一种是其它孩子。

他们的穿衣习惯不分气温高低,这和从小对待生活保守和严谨的态度有关,即使脚上穿着的是拖鞋,也会把第一粒钮扣给系上。而后得知,这个孩子是一名陵园工作人员的家属。

十五张图看印度(就可一眼看穿印度的本质)(15)

火葬场的小男孩

印度恒河的火葬,是所有印度教信徒认为的人生最后的一个归宿地,也是死后灵魂通往神灵而得到解脱的最重要的仪式。所有在整个火葬的过程中,并没有太过悲伤的情绪,非常平静,故人家属更多的是目送和祈福。

在超脱了对死亡的恐惧和悲鸣之后,甚至可以看到有的孩子在火葬现场放着风筝,互相追逐。在这个距离恒河边一百米左右,用于堆砌火化台的天然露天木材仓库里,这个孩子脸上平和的笑容,似乎在告诉我,在如此小的年纪里,他对于生、对于死,有不同寻常超越年龄的理解。

一个人

一个故事

或惊天动地

或平淡感人

都是一份值得珍藏的回忆

长按二维码,关注“国家地理中文网”

长按二维码,关注“国家地理影像经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