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

2019年,地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启动。

我们从示范区执委会起步,一路西行,感受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点滴。

青浦朱家角古镇,示范区执委会所在地。

2019年10月,执委会刚成立时,办公室墙边白板上挂着一张张规划图,翻到最后都能发现两句话:“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

忙碌、冲刺,是这里的工作常态。

为什么需要示范区?示范区究竟示范什么?”起初,很多人内心抱有这样的疑问。站在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节点上,示范区能否探索出一条新路,创造新奇迹,一切都是考验。

执委会不是管委会,其定位本身就是一种探索:如何不破行政隶属,却能打破行政边界

“我们更像是‘老娘舅’,不断地跟各方沟通、协调,然后从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拿出解决方案。”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面对跨省协调项目的难题,过去采用的办法,一种是具体项目具体协调,或许有效,但也不可持续。

另一种是签订合作备忘录。但大家是否都尽力了?最后是否都履行承诺了?没有约束机制。

示范区的使命之一,是探索有稳定预期、刚性约束的制度创新,与之前的解决方法不太一样。这种跨省界的区域发展模式属于首创。难,但意味深长。

而接下来行程中的所见所闻,让人鲜活感受到一体化制度的创新和挑战。

长三角(上海)互联网医院与执委会办公室相邻。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1)

走进医院大堂,只见一整面电子屏显示着当天各类就诊数据,LED灯带与白色材料交织,空间设计富有高科技感,仿如科幻大片。

一间现代化就诊室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医生们正通过视频,远程为一位吴江老人看病。主治医生仔细询问病情,视频另一头,老人的女儿一一说明情况。

另外一间病房内,仪器连接着智慧5G系统,床边医生与屏幕内医生对讲,毫无延时的交流犹如面对面会诊。

这家“现代感十足”的医院,由青浦区人民政府、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同建设,在朱家角人民医院实体医院的基础上进行改建,2020年10月24日正式投入运行。

“以前到青浦看病,要先向嘉善医保局备案,还要自己先垫付费用,保存好发票,再回嘉善报销。现在医保卡一刷,当场就结算了。”一位来自嘉善的阿姨说,她一直住在青浦,患有糖尿病,原本每次为了配药,得青浦、嘉善两头跨省跑。如今,一张医保卡就可以异地门诊结算。

患者少跑腿,其实意味着青浦、嘉善、吴江的医保部门在背后“拼命跑腿”。

执委会召开了数不清的协调会,定下最大公约数:就医地目录、参保地政策。

例如嘉善人到青浦就诊,报销项目采用青浦的目录,报销金额采用嘉善的政策。这样一来,青浦方面只需要根据当地目录,将整体费用分为“报销”和“自费”两部分,而嘉善根据“报销”部分支付费用,真正实现参保人员就诊“同城感”。

只用了两个月,示范区执委会就协调出这样一套机制,可“点上实践、面上推广”,两省一市医保局共同签订了“医保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

从此,苏浙百姓再也不用怕去上海看病“麻烦”,一体化的推进,让长三角居民可以更便捷地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沿着开阔的元荡路骑共享单车,是一种惬意的“兜风”。

微风扑面中,工作人员对道路两边的发展历史如数家珍。这里是电梯公司、那里是创意产业园;这头是青浦、那头是吴江。道路向远处延伸,景观连贯,不知不觉骑过了两地界碑,但丝毫察觉不到。

这条示范区探索出的“新路”——是地理上的,也是制度上的

上海青浦与苏州吴江之间以元荡湖为界。以往,隔湖相望的居民要想往来,要么走一条小路,只能过人和非机动车;要么绕行318国道或G50高速公路,多花不少时间外,还得过收费站。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2)

示范区成立之后,跨越元荡湖、连接东航路与康力大道的互联互通工程成为重点示范工程。

两地有不少设计细节不统一:上海段按公路建设,江苏段按市政道路建设,存在有无人行道区分;绿化景观不同,一边更偏爱北美红枫,另一边想用1.5米宽种植灌木的侧分带搭配香樟树……

执委会牵线搭桥,让两方商量着办。江苏段和上海段负责人频繁联系,小到路灯的开灯时间,大到桥头段和共用便道的铺设方案。

历时3个月的协调,最终制定出一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跨省域道路工程互联互通指导手册(试行)。未来,其他跨域项目只要按图索骥,基本不会再有难点堵点。

如今,贯通后的“东航路—康力大道”改名为“元荡路”,青浦金泽和苏州吴江之间原本需要绕行40分钟的车程,现已缩短至5分钟。

在元荡路上骑行,是用眼感受一体化的景观,也是用心感受看不见的制度。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3)

放下共享单车,逛一逛元荡湖的步行桥。

水杉幼株在水里静静生长。湖面波光粼粼,此前在湖上举办的帆船比赛美图惊艳了网友,让元荡湖“出圈”,成为一大热门景点。小长假期间,桥上游人如织,俨然成了名胜风景区。

而曾经的元荡湖就是一片杂乱的芦苇荡,以网分省界,水上难以通船。建桥之初,沪苏两地规划、设计、防洪等标准不一,导致项目一度停滞。

执委会多次牵头,召集各地相关部门和公司召开协调会。商量后决定,在元荡桥的审批上,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会同苏州市水务局联合审批及后续监管,按照上海市相关要求执行。审批时由上海市水务局牵头,实行一窗受理,一口发放审批决定书。对于不一致的审批要求,例如防洪评价审查时,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4)

苏州湾。资料图

打破“看不见的壁垒”总是充满矛盾与冲突。当各方充分表达了想法,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后,只要严格落实,化为模板和制度,效率反而更高。

此后,在示范区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包括生态环境、水体联保、跨界水体修复与岸线贯通在内的32项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发布。

一次激烈的制度博弈,胜过无数次的项目博弈。”张忠伟如此总结。

吴江汾湖汽车客运站,陈祥贵正在等待公交示范区1路,打算直接坐回上海。“我是上海人,也是长三角人。”他笑嘻嘻地对记者说。

2005年,陈祥贵在当时的汾湖经济开发区买了房子。那时,往来汾湖与上海,他和妻子每次必须坐长途客车,眼看着车费从8元涨到15元,再到30元。

没想到示范区成立后,交通忽然方便了。从浦东出发,坐地铁到东方绿舟站下,示范区1路直达汾湖汽车客运站,再从这里坐796路,最多10分钟就到家门口,全程只花10元。速度也快,从过去的近4个半小时,到现在3小时。

如今,示范区内有6条跨区域公交示范线路,部分与上海地铁17号线无缝衔接。朱家角古镇、东方绿舟、黎里古镇、西塘古镇等隔着省界的数个旅游点,由公交线串联起来了。

陈祥贵说,汾湖空气好,适合养老,买房子的上海人很多。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5)

汾湖。孟雨涵摄

他畅想着,随着示范区进一步发展,就业机会更多,等读中学的外孙长大后,未来说不定就在青浦、吴江两地上班。

这话当然是有依据的。从汾湖向东远眺,是未来“水乡客厅”园区所在地,相关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

华为青浦研发中心项目已经在此开工,而位于汾湖的英诺赛科(苏州)半导体有限公司就在附近,与华为互为产业链上下游。如今两家公司在地理空间上也成了真正的“上下游”。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6)

太湖生态湿地。新华社

回想在示范区里的一路,原本都是跨省交界处,如今变成了“创新热土”“生态风景”。要素流动起来,吸引了高端企业和各类人才在此汇聚。有形的面貌转变,也是无形制度的生动注脚。

一次会议上,曾有执委会成员列举了一系列数字:

一年来,在执委会这幢楼里开了1079场会,开会人次为19386,平均每天有4个对接会或工作讨论会;盖章最多的一个文件由两省一市盖了13个章;研究制定时间最长的一份文件是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花了18个月,这也是全国第一个跨省域的空间规划。

“合作共赢”,是示范区内必提的词。三方利益主体,如果不考虑“共”字,厚此薄彼、零和博弈,一切都不可能成功。

示范区的工作人员记得,有一次接待一位前来取经的宾客,对方其他都没拍,就对着执委会的牌子“咔”一声,留了张照片。询问为什么,对方答,这是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象征。

创新思维下的示范区,带有某种“试验性质”和“首创勇气”。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从道德约束,走向法律约束;从项目协同,走向一体化制度创新……最终摸索出一套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化解决方案,辐射全国,也面向全球、面向未来。

长三角一体化不做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都市圈的翻版,而是要探索自己的新版。它为区域协调发展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贡献出一份样板。

“如此才能更好地理解说的两个关键词:一体化、高质量。”张忠伟感叹。

上海人吵架式说话(上海人江苏人浙江人吵架)(7)

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是人们对沪苏浙交界的长三角地带诗意的畅想。如今,路通了,人来了,机会更多了,一张蓝图正徐徐展开。

这片人文荟萃之地,正在创造新的盛世绘卷。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题图来源:太湖。新华社

来源:作者:龚丹韵 陈抒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