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1)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2)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3)

9月8日—16日,第11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在河南郑州举行。

这次盛会也让郑州,这座屹立于“天地之中”、大河之南的现代城市,这座被“火车唤醒的千年王都”一步步走向“华夏文明的腹心重地、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的国家中心城市,吸引了亿万目光。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4)

郑州,作为华夏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核心地区和中国统一王朝最早定都之地,创造了中华文明前三千年的辉煌;从蒙昧氏族社会,到煌煌国家文明,郑州,谱写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篇章。

郑州,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留下了类型全面、内涵丰富、链条完整、传承有序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分布在郑州七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凝聚着华夏文明早期阶段最重要的文化信息,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和信仰。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5)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保存了我们民族最初的历史记忆,佐证了以郑州为中心的嵩山地区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先民的创造力和智慧,展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传承。

郑州晚报“郑州 ”客户端推出“迎接盛会 品读郑州”系列作品,向全国各族人民推介这座年轻而又古老、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中原都市。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6)

品读郑州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7)

八世纪天文成就的见证——周公测影台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8)

周公侧影台也称周公测景台,位于郑州市登封告城镇周公庙内,始建于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8世纪),现为唐代(公元618年—907年)重建后遗存。

周公测景台,学名“八尺表”,俗称无影台,为我国古代立八尺圭表测量日影、验证时令的仪器。

在远古时代,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太阳每天有规律的东升西落,往复循环中,直观地感受到了太阳与时间的关系,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反映了不同的时间。

后来又发现,房屋、树木等物在太阳光照射下会投出影子,这些影子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且有一定的规律,于是便在平地上直立一根竿子或石柱来观察影子的变化,同时,在杆子或石柱边的地面标出刻度,记录影子变化,通过记录影子的变化来确定时令的变化,这个立竿和石柱就是被后来的人们称为的“表”,地面用以标出影长刻度的标尺称为“圭”。

经过长期观察,古人通过太阳光照下立竿影子的变化,不仅了解到一天中表影在正午最短,而且得出一年内夏至日的正午,表影最短;冬至日的正午,表影最长。于是,古人就以正午时的表影长度来确定节气和一年的长度。譬如,连续两次测得表影的最长值,这两次最长值相隔的天数,就是一年的时间长度。所以我国古人很早就通过立表测影的方法知道一年等于365天多的数值。用表以及表现影长刻度的圭就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天文仪器。

周王朝推翻商王朝后,为了在全国位置天下之中的地方收集数据重修历法,周公旦循古制来到了郑州登封,在这里立表测验日影,于是留下土制周公测景台。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太史监南宫说奉旨再来登封测影,在昔日周公测影台旧址仿周公土圭之制改换为八尺石表。

唐代仿周代建筑测景台

西汉内向十六连弧三龙镜(品读郑州之十七)(9)

现存唐代周公测影台用青石制作,分台座和石柱两部分。台座高1.95米,上小下大,呈梯形锥体,四边稍有偏斜,各边宽窄不等。台底最宽面长1.88米,最窄面长1.68米,台座上沿四边各长0.96米。石柱置于中间,高1.96米(合唐开元尺八尺),宽0.48米,厚0.22米,连同台座通高3.91米。石柱为表,台座为圭。表的顶端为屋宇式盖顶,南面刻有“周公测景台”等字样,北面刻有对联:“道通天地有形处,石蕴阴阳无影中。”

历史上很多天文学家、历法家如僧一行(张遂)、南宫说、郭守敬等都在此进行过天文观测活动,中国古代重要历法如夏历、殷历、大衍历、授时历等的制订都与此处有关。

周公测影台是目前已知的现存唯一一处唐代天文观测建筑,是我国现存最完好、时间最早的天文观察仪器。

周公侧影台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文图来自阎铁成 《重读郑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