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兰铁路沿线治沙措施(临策铁路治沙人)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杨璐】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曙光,临策铁路基础部天鹅湖西治沙点的工友们开始了一天的治沙工作……8月的内蒙古额济纳酷热难耐,烈日炙烤着大地,晒出片片皲裂的痕迹,热浪夹杂着细沙,将临策铁路裹在黄沙的世界里。

包兰铁路沿线治沙措施(临策铁路治沙人)(1)

据悉,临策铁路于2009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以煤炭等矿产资源运输为主,客运为辅,由策克口岸站组织煤炭直达列车发往包头、乌海、嘉峪关方向。线路东起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穿越河套平原,跨过戈壁、横穿乌兰布和与巴丹吉林两大沙漠,西至额济纳旗的策克口岸,全长768公里,途经内蒙古两个盟市的七个旗县。临策线的建成通车,结束了内蒙古西部广阔沙漠地区没有铁路的历史。将与既有的京包、包兰、集通铁路连接,形成贯通东北至西北边疆的铁路运输大通道,促进策克口岸边境贸易,带动边境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方便了沿线各民族百姓的生活和出行。

包兰铁路沿线治沙措施(临策铁路治沙人)(2)

在临策铁路两侧,连绵起伏的防沙网格随风摆动,犹如一条“哈达”顺着钢轨绵延至远方。也正是这些防沙网格,有效的减少和降低了风沙对铁路的侵害,保障了铁路的正常安全运行。8月2日,由中铁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主办的“发现最美铁路·探秘戈壁临策”发现团”驱车来到临策铁路天鹅湖西站附近的治沙作业点,寻找发现敬业奉献的“最美身影”。

包兰铁路沿线治沙措施(临策铁路治沙人)(3)

临策基础部治沙车间主任张宏杰带领治沙工人们常年驻守在大漠戈壁“无人区”,渐渐探索出一条以工程治沙与生物治沙相结合的防沙治沙之路,他们采取“高、中、低”尼龙网格相配套的方式阻沙,修建层层防沙障。据张宏杰介绍,临策铁路全线共有治沙点9个,从2009年线路开通至今,共计人工造林151.369公顷,修建高沙障909.95千米,治沙网格1510.35万平方米。第一层是高立式沙障,离铁路路基100-150米左右距离、高150厘米,起到从远处挡沙阻沙的作用;第二层是50公分防沙网格;第三层30公分防沙网格。此外,为阻挡远处流动沙源和稳固线路两侧浮沙,治沙队还在防沙网格中种下了耐旱易活的梭梭、棱条、红柳等植物,利用这些耐旱植物的生长有效“锁住”沙地水分,形成区域性的“小生态”,防止沙害蔓延铁路。

包兰铁路沿线治沙措施(临策铁路治沙人)(4)

“这些网格要做得紧贴地面,网面要绷直,这样才能够提高网格的受力,把积沙围住”。治沙工人指着身后的网格向记者介绍着。一排排网格密密麻麻,顺延在铁路两侧,网格里的积沙被围地满满,像被一把把锁“锁”在网格里面。

张宏杰主任还告诉记者,策铁路全线200余名治沙专家及工人,年纪在20余岁到50余岁之间,每日奋战在防沙治沙前线,有些甚至一干就是十年。在临策治沙人十年来的艰辛付出下,线路沙害得到了有效控制。从最初开通时沙害地段超65%,客运列车由因线路沙害时走时停,每周才能通一趟,到现在线路沙害压缩在约35%,线路畅通无阻,客车每天一趟,按时到达,切实保障了临策铁路全线的安全运营。

包兰铁路沿线治沙措施(临策铁路治沙人)(5)

风沙不止,治沙不停,正是有了这一个个戈壁滩上的“守护者”日夜坚守、无私奉献,在大漠深处的“生命禁区”里,抵御着风沙对铁路的侵袭,克服着恶劣自然环境的不便,忍受着远离城市喧嚣的孤寂,奋力防沙治沙,才保障着被阿拉善农牧民称为沙漠“天路”的畅通无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