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1)

六尺巷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2)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这首曾登上央视春晚的歌曲《六尺巷》,吟唱的便是闻名遐迩的“流芳”宰相张英廉检礼让的故事。

六尺巷位于“桐城派”故乡、有着“中国文都”之誉的安徽省桐城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到访过这里,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地域道德风尚的现实体现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3)

张英题诗的巨石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4)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5)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6)

张廷玉墓园的石雕和碑刻 组图

六尺巷坐落于桐城城区西南一隅。现今所见的六尺巷风貌为1999年桐城市政府在原遗址复扩建而来,巷道全长100余米、宽2米,地面全以鹅卵石铺就。巷南原为宰相府,巷北原为吴氏宅。穿行巷道而过,还可看见诗画照壁、诗山、曲廊、围墙及“懿德流芳”、“礼让”两牌坊等景点。

关于六尺巷的来历,桐城市博物馆原馆长、张英第十一世孙张泽国认为比较严谨可信的考据来自于桐城派姚永朴先生《旧闻随笔》及《桐城县志略》上的记载,它们当中都提到:老宰相张文端公(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氏越用之。张氏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书,遂撤让三尺,吴氏闻之感其义,亦退让三尺,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

明礼诚信、敦睦友善、相敬和谐,六尺巷的故事在桐城口口相传了数百年,其所蕴含的优秀道德精神也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桐城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他们的成长,也由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桐城地方文化。

“桐城地域文化中道德思想最大的特点之一是积德,而且是‘隐德’,做了好事不大肆宣扬,基于此,老宰相没有将这件事记录于自己的文章著作中。而200多年后,姚永朴先生把这个故事记载下来是合理的。”在张泽国看来,六尺巷的故事出现在桐城并非偶然,它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在这方水土中长久积淀孕育出来的,是桐城地域道德风尚的现实体现。

做人之道:立品、读书、养身、择友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7)

宰相府遗存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8)

张廷玉墓园里的石刻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9)

历史上,张英廉检自律、家风端正有口皆碑。他在自己的 《聪训斋语》中,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告诫子孙在日常生活中要感悟做人、读书、立身、交友的道理。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其核心观念就是要求子孙廉俭礼让,谨言慎行,勤苦读书、乐闻规劝,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据载,张英六十华诞坚持不办寿宴,不收贺礼,与妻子商定把钱省下来“制作衣绔百领,以施道路饥寒之人”,此外,张英还推崇为人礼让,做父母的就应“教之谦让”。晚年居乡时,他也从不以“宰相”自居,仅以一位山间老人身份与百姓交往。遇到担柴人,便退立道旁,主动让路。由此观之,张英当朝时批诗嘱咐家人退让三尺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在张英《聪训斋语》的影响下,张氏家族的子孙大都能克承祖训,谨守家风,在各自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一系列彪炳史册的记录便是最生动的说明。

家风世代传,精神永驻心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10)

宰相府旧址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11)

宰相府里的木雕

修身勤勉、循规蹈矩、礼让做人,这是张泽国从张氏家风中收获的做人做事的准则。出生于1951年的张泽国兄弟姐妹共7人,他在家排行第六,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解放后一直在家照顾子女。小时候的生活虽然清贫,但令张泽国印象最深的是父母从未放松对他们读书学习的督促,“没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就订了《小朋友》《儿童文学》等期刊让我们读,那时候家里最多的就是书,我有一个书箱,里面装满了小人书、连环画,这些从我二哥的手里传给三哥,后来又传到我手上。”张泽国回忆说,父亲年轻的时候喜欢画画,书法也写得很好,母亲熟读《增广贤文》《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典籍,对里面的诗词歌赋更是倒背如流。正是在父母亲的教化和熏陶下,张泽国和他的兄弟姐妹如今也都养成了对文学艺术的喜爱,都能歌善舞,能写会画。

除了学习上的重视,父母亲在言行举止、与人相处上也做了很好的示范。“小时候,我们家有位邻居姓姚,是一位工人,但在父母亲的教诲下,我们一直称呼他‘姚先生’;而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和妹妹闹矛盾,当时因为生气,我说了句脏话,父亲知道后十分严厉地训斥了我。”回忆起父母亲的言谈身教,张泽国仍觉得历历在目。

“父母亲在家一直相敬如宾,在外从未与人发生过矛盾。母亲去世出殡时,邻居们自发在路两旁摆路祭,挽帐上写得‘贤妻良母’,追思母亲,这是外人对母亲最客观的评价。”张泽国动情地说道。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12)

张泽国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风即是国风的体现,对于全社会的教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往今来,充满正能量的六尺巷故事彰显了儒家修身、齐家、仁者爱人的博大内涵,六尺巷虽只有六尺,但带给每一个人灵魂世界的深思却广袤无垠、宽阔无边。

古代名人故里寻足迹(人文地理宰相后代)(13)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朋友圈✬

评论功能已开启,我们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文字:吴承江

图片:马启兵

编辑:刘润宇

《安徽画报》开放办刊,将面向社会征集优秀文章和精美图片,期待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你;期待一部相机扫天下,大美安徽尽收镜中的你;《安徽画报》等你来激扬文字,行摄江山。

投稿邮箱:ahhb2017@126.com

洽谈合作:1366569779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