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春风沐滦州(创新春风沐滦州)

创新春风沐滦州(创新春风沐滦州)(1)

文峰塔下滦河长

近年来,连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滦县犹如冀东大地冉冉升起的新星,“滦县现象”受到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们的关注。曾被民谚称为“黄沙大风,红薯花生”的环境恶劣、产业单一的滦县,为何在短短几年间变成山清水秀、百业兴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省“十强”的发展强县?为揭示这一奥秘,笔者近年多次走进滦县探查真谛,每次都被滦县的巨大变化和真抓实干的开拓创新精神所感动。梳理这一现象,堪称是文化引领转型升级的典范。

□郑一民

在转型升级中树起滦河文化大旗

滦县,古称滦州,是800多公里滦河凝聚在冀东大地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研山虎踞、滦水龙翔、横井浮烟、偏凉虚阁等著名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清乾隆帝感其壮美锦绣以“览景目难给,千古此滦州”佳句称颂它。但政区变迁,州改县,坐拥丰富天然矿产资源的滦县在发展中一直以矿山开采、钢铁冶金、水泥建材“三大”传统产业为“顶梁柱”,曾享有“津东工业,唯滦最盛”之誉,却造成环境污染、生态恶化。2007年,拥有1028平方公里土地、56万人口的滦县,生产总值虽高达148亿元,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只有3.4亿元,在唐山市位居倒数第二名,基本还是个吃饭财政。县委书记卢宏秋深有感触地说:“落后没有发言权。守着家底过日子,只能坐吃山空,粗放型产业只会造成环境破坏,早转型早主动,不转型没出路!”于是,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谋求新的发展路径,选定以文化和文化产业建设为突破口重绘滦县发展宏伟蓝图。

创新无极限,平台是关键。滦县县委、县政府分析自身独特区位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请专家出谋划策,拜老访贤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意见,最终选定“滦河文化”为旗帜,担负起打造滦河流域对内凝聚、对外交流的平台与窗口。这个“跳出滦县谋发展、站在全局求进取”的开放创新思维与决策,对经济正在起飞、百业待兴的滦县来说无疑是震动全县的壮举,一时间众说纷纭。大家担忧的是“要使沉睡的历史文化醒过来,记忆的历史文化站起来,现存的历史文化活起来”都需要资金,这一瓶颈如何打破?

创新春风沐滦州(创新春风沐滦州)(2)

国家4A级景区滦州古城

改革就要勇于取舍,创新就不能怕阵痛。认识到“文化是生产力”“永远的王牌”,滦县县委、县政府面对各种议论义无反顾,“看准的事就要干,干就要干出成效和影响来”。从2009年到2011年,滦县组织专家研究整理各种历史文化史料,谋划建设各种文化项目,三年间滦州新古城从无到有拔地而起,研山文峰塔、碧霞元君祠重现昔日光辉,辛亥滦州起义英烈祠落成开放,荆草横生、垃圾成堆的滦河堤岸成了绿树葱郁、鲜花盛开的河滨公园,古滦州八景之一的横山大觉寺再现古代胜景。县城四周的山由秃变绿,一条风景如画的滦河大道将历史的记忆和今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永新带人跑省进京,邀请中国民协和省委宣传部、省文联的领导和专家多次考察论证,“中国滦河文化之乡”“中国滦河文化研究中心”两块国家级牌子颁发给了滦县。2011年9月创办了“首届中国滦河文化节”,在滦县大地上成功擎起了“滦河文化”的旗帜。

滦河,不仅是滦县的母亲河,也是800多公里滦河流域的母亲河;滦河文化,是区域人共有的文化财富。中国滦河文化节的创办,犹如在广阔地域原野上燃起一座文化灯塔,引发世代生活在滦河流域的包括河北、辽宁和内蒙古的27个县市的强烈反响。滦县人兴奋地称这是“民心工程”“抓住了构建县域文化软实力的龙头”。滦河文化节上,参会专家学者和27个县市的代表称“滦河文化节触动了地域人的共同记忆和乡愁”。任何文化资源,一旦得到地域人的共鸣与支持,那就成了引领地域发展的品牌与旗帜。

滦河文化节立足滦县面向海内外,一年一届,每届突出一个区域共同关注的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一届比一届务实、红火。她不仅唤醒了滦河流域世代传承在民间的各种文化艺术,也使全县人的精神面貌为之振奋和活跃。锦上添花的是,滦县又接连获得“中国地秧歌之乡”“中国皮影艺术之乡”“中国评剧艺术之乡”等国家级称号,使中国滦河文化节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和绚丽多彩。由此提炼出区域“本根交融、开放包容”的文化品格,也锻造出滦县“刚健自信、进取担当”的当代文化特质,凝聚成“明礼、兼融、创新、图强”的新时期滦县人文精神。

创新春风沐滦州(创新春风沐滦州)(3)

滦州古城夜景瑰丽多彩

创新思维,引凤筑巢打造文化产业龙头

走进滦县,最引人瞩目的是滦州新古城。那一座座雕梁画栋、散发着中华气派的牌坊;一条条悬挂着玲珑典雅宫灯、青石铺就的大街小巷;一栋栋青砖灰瓦、飞檐斗拱、形态各异的仿古建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和在碧波曲流中穿梭游荡的舟楫,仿佛使人穿越历史时空置身于明清时代的古城水乡。面对这座如梦如画的新古城,外地游客称其为“北国江南”,当地群众称“这是县委、县政府招商引资给俺们栽的摇钱树”,卢宏秋却坦言:“这是创新思维逼出来的文化龙头产业!”

事实也正是如此。荣获由联合国地名组织和民政部授予的“千年古县”称号的滦县,虽然自商代就是孤竹国之都,公元92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在此置州,遗有夷齐庙、滦州城、大觉寺、城隍庙、乾隆行宫、横渠书院和研山虎踞、滦水龙翔、横井浮烟、偏凉虚阁等多处古迹胜景,但经历时代变迁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保存下来的不多。千年滦州古城仅剩下一段残破的城墙和州衙大门,成了当地人的文化遗憾。如何留住世代滦州人那份悠远的乡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另外,要打造滦河历史文化高地需要有文化品位的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昔日滦州古城因缺少雄厚财力支撑,难以修复;而现代化新县址却又缺少浓郁的历史文化滋润,于是在广大群众期盼再现古滦州风貌的呼声中,建造一座滦州“新古城”成为顺民心、合民意的必然选择。专家学者评价这一决策时称:“用新古城产业挣钱保护旧古城,这是解放思想的创造性思维,是科学的,也是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新模式、新路径。”

在旧滦州城外建一座投资52亿元、占地2000亩的“新古城”,这在滦县历史上是破天荒之举,消息传出,轰动城乡。哪来52亿元?2000亩土地上的老百姓怎么安置?群众在担忧、在热议。滦县主要领导迎难而上,带头上阵,分线出击,夜以继日,四处奔走:一边去云南与楚雄汇通公司谈判招商;一边到外地去考察取经;一边跑省进京报批立项和用地指标。从2009年7月到11月,几经周折终于迎来了曙光,签下了总投资50多个亿的滦州新古城项目大单,创造了项目签约的“滦州速度”。为了确保滦州新古城项目顺利奠基开工,县委、县政府从全县抽调110名精干力量,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7村1居委会1231处房舍、5000余名百姓的拆迁安置工作,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和谐拆迁的“滦县速度”。

奇迹往往在艰难与阵痛中诞生。滦州新古城2010年4月8日破土动工,到2011年6月就完成第一期工程,商户开始入住。在当年举办的首届中国滦河文化节上,看古城、逛古城成了文化节上最耀眼的亮点,实现了滦县旅游业从无到有的突破。到2014年底,仅四年多时间,一座古色古香、气势恢宏的滦州新古城就神话般地矗立在滦河之畔,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修建的10条主题商街全面投入运营,又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城建模式的“滦县速度”。

为了使“空城”变“人城”,“短住”变“常驻”,县政府出台激励政策,面向全国招商,服务保障上突出一个“暖”字,政策扶植上突出一个“实”字,每户每月补助300元,现在已入驻商户530家。据统计,2014年滦州新古城已接待游客600余万人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截至今年7月,2015年的游客人数已达385万人次,滦县人多年的梦想成真了!群众望着白天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夜晚灯火辉煌、欢歌笑语的新古城笑了,纷纷称赞县委、县政府:“有气魄,有胆识,真抓实干!”

创新发展的大境界,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尝到文化是生产力甜头的滦县人,在文化大发展上又铺开更加宏伟蓝图。县委、县政府为了把“文化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做大做强,在实施滦州新古城建设的同时,又规划了占地86平方公里、总投资187亿的滦河文化产业园。此工程又称“一轴四园五区”,即滦河生态景观轴,传媒产业园、动漫产业园、农耕文化园、古玩博览园,影视拍摄区、古城旅游区、康体休闲区、文化产业区和田园风情区。有了建设滦州新古城在签约、拆迁和建城等方面创造的“滦县速度”的经验,有了广大群众对文化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和实现富裕幸福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支持,新开工的项目建设进度日新月异。如果说,如今的滦县文化事业呈现出百舸争流的现象,那么蒸蒸日上、如日中天的滦州新古城文化产业就是乘风破浪驶向美好明天的文化产业龙头。

文化为“魂”拉动群业争辉

俗话说,金凤高鸣百鸟合。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犹如给经济转型升级的滦县注入“核动力”,使矿山开采、钢铁冶金、水泥建材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也实现“华丽转身”。首先是占地5000亩的亚洲最大单体铁矿司家营铁矿,在创新发展思维中树立文化引领和环保至上理念,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开矿设备和生产管理模式,使昔日暴尘飞扬的矿区变为绿树成荫、鲜花盛开、一尘不染的花园式企业,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工业旅游示范点”,由此影响的司家营经济开发区正向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新型矿山基地迈进。东海特钢、东海钢铁等骨干钢铁企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以“创新发展、科技为王”理念攻坚克难,每年都有新技术新项目问世,已成为转型升级的先头军。建材水泥以“计利当计天下利,创业当创长青业”的理念,一扫往日的脏乱差,文明生产、精细管理已成为行业风貌的新风范。名列国内500强的庞大汽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式发展、国际发展”战略,营销网点遍及28个省、市、自治区和蒙古国,每年向国家纳税近20亿元。近年崛起的皓盛汽贸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德、唐山、天津等11家银企和87家中小型企业,创建了中小企业金融促进会,搭建起企业与银行面对面交流、融资对接的平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全县工业企业中蔚然成风,先后涌现出“庞大”“燕滦”“冀生”“郎红”等品牌,产品远销海内外。

农业是滦县社会稳定和快速发展之基。当文化春风吹进506个村庄,不仅唤醒了世代传承在民间的皮影、评剧、地秧歌、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拉开滦县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幕。县委、县政府以工业化的思路、产业化的路径、市场化的机制制定实施“万千百”工程,即规划建设万亩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万头奶牛养殖园、万亩特色干鲜果品及蔬菜生产基地;培植千个产业专业户,百个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创新优质绿色示范打造服务京津、连接俄罗斯的农产品供给链。

机遇总是青睐先行者。全球乳业十强之一的亚洲最强乳品企业伊利集团看好滦县的环境、政策、服务和发展潜力,全资在滦县设立子公司滦县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又投资6.5亿元建设占地260亩、年产30万吨的乳制品生产基地,为滦县农村的奶牛养殖业和乳品深加工提供了可靠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新农村建设不仅是产业产品问题,还有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根与魂的问题。为了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与效能,县委、县政府又以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产业特色村为“点”,规划建设了30个“可以触摸乡愁、感受田园风光”的旅游村,将他们串点成线、连线成片,使农业资源转化为“美丽产业”,使特色成为品牌与生产力,开拓出了全县农村环境提升、农业改造升级、农民创业致富的新途径。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经济指标的攀升,更以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和民众安居乐业为表现形式。按照“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的思路,滦县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为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以县城为中心打造半小时生活圈,在城区内外建设了龙山中山公园、森林公园、滦州植物园、文化公园、人民广场、时代广场、滦河母亲广场等众多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公园与绿地将滦县新城与旧城连在一起,文化景观使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人们乐享这片人文与自然和谐相融之地。

经济的背后是文化支撑,文化的活力须有经济支持。据统计,自2009年以来滦县为构筑文化高地、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善和提高城乡民生质量方面,先后投资达34亿元。不少人担心这么巨大的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会不会造成县域经济大滑坡,但事实却是一年攀升一个新台阶:2009年全县GDP为204亿元,到了2014年升为413亿元,2015年上半年实现178.67亿元。用文化引领闯过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沟沟坎坎,滦县已经驶入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快车道,并向建设中等城市、跨入全国百强县的目标靠近。

“滦县现象”的秘诀与启示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许多地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滦县却用文化引领谱写出百业繁荣、各项经济指标连年攀升的奇迹。那么,“滦县现象”的秘诀与启示是什么?笔者认为,至少有三点值得关注:

其一,创新思维是引领发展的“核动力”。这是滦县干部群众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可见“创新发展”四个字已成了全县上下深入人心的共同追求。创新发展思维一旦化为地域人的共同理念与行动,那就是力量与激情迸发的源泉。在探索县域经济文化跨越发展之路中,“借脑借力”发展成为创新思维的点金术。北京大学教授于希贤考察滦县后提出弘扬“地域文化基因”理念,县委、县政府立即采纳,梳理研究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调整发展规划,瞄准文化引领。县领导在参观考察云南“彝人古镇”模式后,借力引资,因地制宜谋划打造一座南北文化合璧的“滦州新古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后,滦县充分发挥其地近京津的区位优势,组建驻京招商工作领导小组和招商团队,引进优势人才团队、投资者和大型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先后引进北京凯投科技有限公司、河北海德生物制药科技有限公司、高新技术幸福里电子集团、中影集团等19家投资者,投资50亿的“滦州国际石材城”、投资200亿的“华北影视文化产业园”、“LED电子芯片产业园”等大型项目落地开花。一个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梦想到现实的大量事实说明:创新思维是引领发展的“核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其二,用机制激发热情成就梦想。在实施文化引领转型升级中,为打破发展的瓶颈,滦县县委、县政府自2010年以来每年都出台一项新政策、新举措,用制度和机制激发干部群众的热情和正能量。在一个个大项目陆续落户滦县、大企业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大园区格局越夯越实的形势下,2015年,县委、县政府将工作重点定为“转型升级项目建设突破年”。突破,就是攻关克难,就是敢为天下先。

其三,造就敢为天下先的干部队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俗话说:能做非常之事,必是非常之人。滦县干部把为民造福视为天职,把致富一方视为神圣使命,时刻心系百姓和事业,趟新路争当排头兵,解困境破难题总要冲在前,他们是闯险关啃硬骨头的“领头雁”。卢宏秋带头跑企业下乡村大刀阔斧解决各种疑难纠纷,访老问贤、招商引资重新规划县域经济发展,以文化引领转型升级,特别是成功引进云南楚雄汇通公司建设滦州新古城项目、调动社会力量修复研山文峰塔景区等,令全县人刮目相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