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

作者:刘宏宇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1)

本文话题,跟安倍晋三之死并无直接关系。稍微有点儿关系的是,安倍晋三的祖辈也是侵华日军,和,有些国人就其逝亡表现出的不同倾向都令人多少担忧。

今天的中国人,对于日本的仇恨,最主要就是因为上世纪中叶的那场战争。那场战争,我们是“战胜国”。那是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在抵御外敌侵略的斗争中取得完全胜利!我们全体国人都应该为那个胜利而骄傲,而永远对以生命博取那个胜利的先烈们致以最崇高、最虔诚的敬意!

我们的领导人,无论哪代,在提到那场战争时,都会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训诫,按我理解,就是要我们都不要忘记历史,不做背叛历史的后人,同时,以史为鉴,以利将来。

将来,在对于那场战争和对于日本的“认识”上,在我认为,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防止那样的历史“重演”;二是要在“一”的基础上,开创跟那个“一衣带水”的“敌国”的新关系、新格局。

基于上述两点,想简单、肤浅地聊聊日本侵华的根由和至今仍存在的不容忽视的危机。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2)

(一)日本的“国家性格”和近代“崛起”

众所周知,日本是个岛国,而且是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都很不怎么样的岛国。今天的日本人,大体源自三个民族:“主流”的“和”族、北海道的“卡姆依”(音译)族、今天“冲绳”的固有主流民族(冲绳本名“琉球”)。在古代,主要是“和”族。

跟“和”的名字相对立地,这个民族,可能是世界少有、亚洲独一份的最“不和”的民族。在可以用“比较漫长”形容的历史中,早期,由于资源分配、生存条件竞争等原因,他们不断争夺,以血淋淋的战争方式。虽然,由于地域、人口的限制,他们的战争,可能规模不很大,但却是持久、常态化的。如果说,咱们中华民族算是“农业民族”,英格兰属于“牧业民族”,那么日本“和”族,就可以说是“战争民族”——他们没有主流、扛鼎的生产模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靠林吃林,靠哪儿都不够吃,都得从别人那儿抢!所以,自古以来,他们就有着“强抢”的“习惯”。抢来吃食、生活资料,如果把失败一方的人也都“抢来”,还是不够,于是就杀戮失败一方,使其人口减少;于是,屠杀失败者,也构成“生存必须”。当然,他们不会杀掉所有的失败者,主要针对不肯“臣服”的和有战斗力的,以及“没用”的老弱病残,剩下孩子和女人。为扩充实力,“强化征服”,他们很在被“征服”的女人身上“用力”,让被他们杀掉父兄丈夫的女人,成为他们孩子的母亲。这样长久下去,就形成了无“礼”可言也基本谈不上“情”和“爱”的性别意识和性别“文化”……

在如此艰险、蛮野的生存方式下,他们的“进步”很缓慢,在社会秩序和道德建设方面,就更缓慢,以至于至今还遗存着一些陋习。比如:有人探讨过,日本女人“和服”的背后为什么别个小包袱似的物件。那是来自“传统”的——女人是胜利者的“财富”、生育和泄欲工具,而即便是胜利者,也会因生存条件的必须而不断迁徙、征战,女人们跟着一起居无定所、颠沛流离,自带“床单”,别在身后,走到哪儿就铺到哪儿、睡到哪儿、那什么到哪儿……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3)

当然,发展还是会有的。就便他们自己不发展,外来的力量也会到他们那儿试着发展发展。岛民往往渴望去到岛外的“世界”。要想出海,就得有船。所以,他们最先发展起来的可以称“产业”的,就是造船。有了船,就能找到“新岸”;而离得最近的“新岸”,就是“天朝”!于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就在“初态”的末期,到了“天朝”,最早是在西汉。到了一看,傻眼了、懵逼了——原来岛外的世界是这样的!

慑于“天朝”的强盛和富有,他们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得到了“天朝”的施予、帮助甚至扶植,于是有了长足发展的机会;但很遗憾,他们并没有因而改变根深蒂固的岛国“民风”,只是争抢的规模扩大了、手段高明了。于是,不同族群间,出现更大差异;又于是,争抢愈甚!幕府时代,就这样“降临”了——君主被架空,有实力的军事集团(军阀)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武装割据(大名),数百年下来,留下无数痛苦悲哀,“加持”了原本的“岛国民风”,形成狭隘、自卑、悲观、追求“完美”、漠视生命、崇尚暴力的民族性格。

在与“天朝”长达两千年的分分合合中,他们更长时间里是会认为“饱受欺凌”的。后来,西洋人来了,欺凌就具体化起来了。具体到活不下去,他们就决定团结起来,一起对付西洋人。幕府时代,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走向了末路。可是,团结起来,还是“敌不过”,并因而愈发被欺凌。崇拜“强者”、不论“礼数”的民族性格,就指引着他们开始试图“向强者学习”,于是就有了“全盘西化”的“明治维新”。靠咬牙切齿的复仇心和相应人格、劳力甚至生命的“出让”或说“牺牲”,他们十分艰难地取得了近代科技方面的发展,也因为这样的来自西方的发展模式和成果,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资本经济模式,形成了东亚地区最早的近代工业体系。所谓“崛起”,应该就是这样开始的。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4)

(二)殖民意识“催生”的豪赌

发源于西欧的近代工业体系和“配套”的资本经济模式,要求比自身更广阔、更丰富的多的资源和市场,即所谓“资本的体外循环”。所有的资本经济工业国,其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体外循环”,都要扩张,不同仅在于具体方式,是殖民(英国为最突出代表)?还是金融(法国为最主要代表)?又或说“产业垄断”(美国为最突出代表)?

相比较而言,对于日本这个民族,更容易理解也更可能实施的,是“殖民”(同为岛国的英国为最理想模板);而由于起步晚、地理“偏僻”以及“性格”相关的多重原因,他们所能看到的最现成的“殖民地”,就是在漫长的历史“死循环”中日渐垂暮、业已被西方“列强”一再瓜分的“天朝”(满清)——那么大,总能有他们“一席之地”吧。那么多人,总该也能让他们得些利益吧。已被“列强”蹂躏得苦不堪言,不缺我一个吧……

很多人都说,甲午海战(1894年)是日本“侵华”的开端,比1931年的“九一八”早好几十年!不然!这都晚了!1894年之前,新生的“热武器”军阀和“资本财阀”,就把目光瞄准了“天朝”,以各种名义,包括“好邻居”和“学生”的名义,到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到处考察、做生意、办商会(还有武馆),攫取方方面面的情报,即所谓“研究中国”,获取了大量信息;其中很多是当时中国人自己因为没能“工业化”都还未发觉、未关注到的。早在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间谍”活动,就在中华大地“成气候”了!

通过侦查,他们不仅发现“天朝”的“工业化”也已起步(洋务运动),并深切意识到以“天朝”的“资源”,有可能再度领先他们。于是迫不及待地发动武装侵略!就当时条件而言,这个武装侵略,还只能在他们更熟悉的大海上进行。他们勒紧裤带,拿出“玩命”架势,打造出现代化海军,以民族性格中“以命相博”的意志,跟总体实力强于他们“联合舰队”的清国北洋水师,展开决战!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5)

那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跟他们自古以来“不胜则亡”的性格很是相配。不同的是,这一次,他们做到了“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已很成熟的间谍网(情报体系),获取了详细而全面的战争情报和各类相关情报,以各种“非战争”方式,分化、削弱北洋水师,加上不计成本的军备扩充(购买更先进的舰船和武器),相当于“一把全梭”!豪赌!胜负概率各半!结果,谓为“侥幸”地,他们赢了!胆子变大了,“胃口”更大了,豁出命追着打,把惨败的北洋水师打到“一蹶不振”,然后利用清王朝的“求和”心理,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他们觊觎已久的“领土要求”和“财产要求”;“领土”方面,他们要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岛;相比而言,他们更“馋”的,是可以向整个中国东北地区“辐射”的辽东半岛。不过,由于包括“列强干预”在内的诸多因素,到头来,他们没能得到辽东半岛,于是一手“经营”台湾,同时继续“着眼”整个东半球最富饶的、他们称“满洲”的中国东北地区。

不到十年,他们发起了另一场“豪赌”——与盘踞中国东北的沙俄争抢该区域。就是“日俄战争”。所面对的,是“陆权”大国沙俄,主战力由海军变成了陆军。沙俄“个头儿”虽大,但战力却不怎么样(从来不同意把该民族称“战斗民族”,他们真的配不上),加上“鞭长莫及”等因素,还是“不胜则亡”的“狼性”,让他们再次侥幸获胜!

不过,由于沙俄在东北本来占据的利益就不是“全面”的,加上东北被满清统治者视为“发祥地”,主权关注较甚,日本的这次“胜利”,并没能达到“吞并满洲”的目的。

但是,强盗得手,贼心必膨胀——他们安下心要“据有满洲”,把“日俄战争”的主力进行盘整、强化,在大连附近一个叫“关东店”地方,以类似“会盟”的方式,组建起一支旨在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多头军阀混成”军队,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关东军”。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6)

(三)所谓“亚洲战略”的百年历程

被腐败、僵化、陈腐、权争和“列强”的欺凌、瓜分整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满清王朝,居然为息事宁人,不仅在日本与沙俄在自己地盘上的战争(日俄战争)“大乌龙”地宣布“中立”,更在战争结束后向“双方”赔款!真tm是没谁了!

沙俄拿钱走人了,指不定哪天又“杀回来”。日本凭空又发一笔横财,在“关东”厉兵秣马,权当自个儿家了,野心从“满洲”扩散到了“关内”广大的中国。

俩强盗都还在“准备”的时候,满清土崩瓦解了。沙俄被内部纷乱拖住。日本想对东北全面下手,却冒出个“手黑”的“张小个子”(北洋奉系军阀张作霖,因身材矮小,被东北人戏称为“张小个子”。他土匪出身,领土意识较强,曾附庸风雅给人写“书法”,落款“张作霖手黑”,属下提醒说“不是手黑是手墨,少了个土字儿在下面”,他很机智地化解尴尬道“这叫寸土不让”)。张作霖主意多且“大”,虚与委蛇,有意无意拖住了日本的侵吞步伐。

同时,“关内”更广大的中国,并没因“终结帝制”而走向资本化的“共和”,反而陷入了比晚清还混乱的军阀混战。遥远的欧洲,又爆发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都被卷入,沙俄重返东北的算盘,也就此打破,世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乱局。

这时,“后起”的、在前面两场豪赌中收获了巨大资本的日本,看到了“大格局”。所谓“亚洲战略”,开始萌芽。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及至后来的十多年,甚至到现在,一直有一个关于“田中奏折”的说法,讲的是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呈递了一份奏折,“展示”了日本的侵略野心,其核心意思,被“经典”传成这样: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原本说的是“支那”);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7)

这说法,如果真有的话,至少,在“一战”那时候,还缺乏形成的条件。后来及至“当代”的一些历史方面的研究认为,所谓“田中奏折”,或许有或许没有;稍微更有把握些的是,征服世界,日本恐怕是提不出来的,就算提出来,也是“理想愿景”式的,而根本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别说那时候,就是日本最“强盛”的“武力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到四十年代初),也恐怕没有真正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

它的野心,主要还是在亚洲。再具体点儿,它想取代它认为再也“爬不起来”的中国,成为亚洲及至整个“东半球”(高加索以东、中途岛或阿留申群岛以西)的“霸主”。

要实现这一野心,最主要“战略动作”,就是完全控制纷乱苦难的中国,使之成为扩大再生产的基地和产品倾销最大市场。这个“战略动作”的“可行”前提,就是占据自然资源丰富而人口较少的东北和相连的今内蒙古地区甚至今蒙古国(合称“满蒙”)的广大区域。

在这个所谓“亚洲战略”驱使下,日本完全瞄准了中国,施行了一系列侵略步骤,包括:向北洋政府(袁世凯)提出“蛇吞象”式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叫“漫天要价”;然后,又在“一战”后攫取德国“在华利益”(胶州湾);再挑衅般往华北华东一些地区派驻军队和军事特务机构(比如在上海扩充“日租界”并在吴淞口驻军),同步以经济和军事“并行”方式,对东北加强侵略渗透,同步对张作霖的“奉军”集团进行分化、收买……

这时,日本用抢夺来的资源、财富、土地,已令其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在甚嚣尘上的军国主义的国家氛围中,形成了整个东半球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8)

后面的事,就更众所周知了——张作霖被日本人谋杀、关东军武装攻袭东北军(九一八)、占领东三省、占领热河、兵指“大华北”、武装侵略上海(一二八)、策划“华北五省自治”、发动兵变(卢沟桥)、展开全面侵华战争……其所谓“亚洲战略”,从经济渗透到经济与武力并行再到纯粹武力侵占,在截至1939年的时期里,可谓“较顺利推进”。

后来,由于国际局势巨变(德国发动“二战”)和其所谓“北线策略”失败(苏日诺门罕事件)以及最主要也是最有力的中国军民以死相拼的抵抗,它频频受挫,最后由于资源的问题,粗莽、疯狂地向“工业巨人”美国发难(珍珠港),陷入了全面开战、不能自拔的困境,最后走向军事上的彻底败亡。

很要提出的是,日本的“亚洲战略”,并没因为其在军事上的毁灭而告终结!

换句话说,这个狼子野心的民族,输得裤衩儿都当掉了,还贼心不死!而且,采取了依附美国、借力“复活”的办法,倚仗美国明里暗里的支持、袒护,加上本身固有的工业体系框架和“不胜则亡”的民族意识,用了二十多年时间,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再度“崛起”,成为比以往更具“硬实力”的先进工业国!这回,它学“乖”了,懂得了战争暴力之外的“入侵”攻略,首选也是最核心的目标,还是——中国!

中国“解放”了、发展了、强大了,日本的危机感愈发强烈。对它而言,“好在”,中国的强盛,也令“盟友”美国担忧、深切担忧;于是,继前一轮美国对其“全方位打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本世纪初)之后,它们又“利益关切”地“走到一起”,最明显也是最危险的标志,就是近期很“刺眼”的日本以“远东太平洋岛国”的身份要求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动作!北约是军事集团。作为战败国,日本要加入军事集团!

不难设想,加入之后会怎样!它那被“非法重置”的军事功能,是会更倾力于万里之遥的“北大西洋”,还是照着“一衣带水”的咱们招呼?想想它至今都耿耿于怀的“亚洲战略”,答案昭然!恶邻在侧,虎视眈眈,危机,不是叫骂就能化解、消除的!加强了解,实力应对、制约,才是走在伟大复兴路上的中国的“不二”选择!也才是吾辈真正无愧于浴血奋战取得胜利的先辈们的必由之路!

日本侵华刚开始为什么不抵抗(我们从日本侵华的根由看到了不容忽视的危机)(9)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