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四句真言(七句话让你明白)

致良知四句真言(七句话让你明白)(1)

从某种角度说,王阳明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通过内心体验来达到良知的澄明,以此去把握具有永恒性,整体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圣人境界。我试着用七句话来让大家你能对“良知”有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

致良知四句真言(七句话让你明白)(2)

第一句 良知是每个人先天的判断是非的准则

孟子曰: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王阳明对此进行了深化:孟子的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阳明先生曾对陈九川道: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身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既然良知是“尔自身的准则”,也就是自己的内心了。

第二句 良知属于个人的内心活动

王阳明在《大学问》里道:意念之善恶惟良知“自知之”,并作诗曰:良知即使独知时,此知之外更无知。可见,良知有“独知”的特性,是属于个体的内心世界的,这个内心世界是每个人独自占有的,所以,我们每个人就要对“天理”和自己负责,谨慎地处理自己内心世界的活动,对每一个产生的念头都要做理性的自我审察。

第三句 良知是自身起念的自我审察

根据王阳明先生的“良知学说”,人的良知对“意、知、物”具有监督和指导的功能。“凡应物起念处皆为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非者,则谓之良知”。这就是“四句教”里“有善有恶意之动”后的“知善知恶是良知”所表达的意思。

第四句 良知是天理在每个人身上的呈现

阳明认为吾心便是天理,是世界的本体,既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又是事物变化的归宿。阳明说的“心就是天理”可以用《罗马书》上一段话做一个西方式的说明: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在这段文字中,法律只是良知的变现,良知本来就是人的真心和对他人的体谅之情,这是实现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条件。其实,人类心中的道德律就是“天理”在人身上的呈现。

致良知四句真言(七句话让你明白)(3)

第五句 良知是每个人本来的圣人基因

阳明先生的《咏良知》一诗中:“个个人心有仲尼”的诗句,就是指每个人就其本心而言都有与圣人一样(同质)的品势。区别在于:前者有所遮蔽,后者光明自现。

第六句 良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

阳明先生在《答欧阳崇一》中道:未尝虞人之不信己也,恒自信其良知而已。当良知澄明时,凡事反身自观,自有所得。前乒乓球世界冠军郭跃华可以自己做己的教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第七句 良知乃凡事凡学的主宰

阳明认为人的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种非意识是人的本性的体现,而人们要做的就是要服从良知的命令,如果不按良知去做,便在良知上加以增益或减损,这便失去了至善,而人们不按良心去做乃是出于私欲。阳明不仅把良知作为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原理,还将其视为宇宙存在,运动的法则<天地间活泼泼的无非此理,便是良知的流行不息。

我之所以对“良知”概念进行反复地说明,就是希望大家明白:人类最贵重的东西不是皇位,不是钻石,不是金牌,不是状元,而是自己内心的良知,它的唤醒会给我们带来无比的喜悦,会使我们淡淡地路过皇位,会使我们款款地绕过金山,会使我们静静地放好金牌,当然,也会使我们默默地拿起刀枪。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