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防止猪病多发季(夏秋季节不得不防的几种猪病详解)

夏秋季节,高温高湿的环境有利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给养猪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特别是猪日本乙型脑炎、产房仔猪腹泻、猪丹毒、类圆线虫病等疾病,不得不防。

一猪日本乙型脑炎

1.1 诊断要点

(1)该病由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引起。因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所以多发于每年蚊子多的7~9月份。

三带喙库蚊是猪日本乙型脑炎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带病毒的蚊虫终身能够保毒,是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储存宿主,病猪体内的病毒必须依靠吸血雌蚊叮咬猪群(三带喙库蚊不嗜吸禽血)进行传播。因此吸血雌蚊在本病的传播、流行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除蚊外,我国有些地区还从蝮蠓等重要吸血昆虫体中也分离到乙型脑炎病毒。

怎么防止猪病多发季(夏秋季节不得不防的几种猪病详解)(1)

(2)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0~41℃,呈稽留热型,排出算盘珠状干粪蛋,表面附有灰色黏液。脑炎发作时,有的后肢运步拘紧不稳、左右摇摆、跛行;有的横冲直撞,高度兴奋。患病的妊娠母猪常在妊娠后期流产,产出弱胎、死胎或木乃伊胎。患病的公猪睾丸肿大,触之热痛,影响繁殖能力。

(3)剖检流产的胎儿,可见脑部水肿,皮下血样浸润;肝、脾、肾有坏死灶;全身淋巴结出血;肺淤血水肿。公猪睾丸实质充血、出血或小点状坏死。

1.2 防治措施

(1)灭蚊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手段。夏季来临前,要彻底清理猪场环境卫生,排净周边水塘、水坑死水,消除蚊子孳生场所。蚊子猖獗的时候,选用低毒的蚊蝇净喷洒灭蚊。同时,在猪舍门口、窗口悬挂纱网、纱窗,阻挡蚊子进入猪舍。

(2)本病流行地区,发病月份提前2个月注射猪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每头猪1mL,间隔4~6个月再注射1次,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3)本病无特定有效治法。一般治疗可用5%葡萄糖溶液200~500mL、维生素C 10mL静脉注射,可缓解症状。为控制继发感染,可用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20~30mL,25%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一次静脉注射。同时,可给予对症治疗。

二 产房仔猪腹泻

2.1 诊断要点

(1)近年来,产房仔猪腹泻一直严重困扰着养猪生产,特别是以PED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TGE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为主的猪流行性腹泻和猪传染性胃肠炎。各年龄猪均易感,但10日龄(尤其是1~5日龄)以内的哺乳仔猪发病率和致死率最高,以往多在寒冷的冬春季节才流行,但是近年来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季节性愈发不明显,许多猪场6、7月份就发生该病,因此要引起高度的重视。

(2)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只能感染猪,也只能通过粪便进行水平传播。存在于粪便中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甚至将1g被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感染的粪便放到100m3水中,仍然对猪有一定感染力。

病毒对热和干燥敏感,72℃条件下干燥10min,室温条件下干燥1周能死亡;50℃环境中仍能存活,但高于60℃的环境即可将其灭活杀死。猪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非常易感,各年龄阶段的猪都可感染。该病毒的贮存宿主有4种:第1种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扩散,呈现亚临床症状感染的猪场。

怎么防止猪病多发季(夏秋季节不得不防的几种猪病详解)(2)

这类猪场可持续存在病毒,当遇到合适的季节和发病条件,就能使本病在猪场内暴发流行,主要包括育肥猪场或不断有新生仔猪的猪场。第2种是犬、猫、狐狸等动物虽不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但均能带毒、排毒并能进行机械传播。第3种是带毒猪或发病猪可以通过鼻内分泌物、粪便、乳汁等向外界排毒。第4种是感染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动物尸体,也是该病毒的贮存宿主。此外,感染猪的血液、屠宰后的废弃物、病猪肉也能传播病毒。

易感性明显的猪群,在感染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后会迅速发病。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往主要在冬季才形成流行性,但目前夏、秋季也能形成流行性,表现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经常有仔猪出生的猪场或不断购进育肥猪的猪场,虽然仔猪能从免疫后或从母猪乳汁中获得被动免疫,但受到时间和免疫能力的限制,当病毒感染力超过猪的免疫力时,猪将受到感染而形成地方流行性。而对于已经免疫的母猪场,由于在上一个冬季感染的猪群,经过了一个夏天或秋天后已被淘汰,那些新进的架子猪和出栏猪便成了易感猪,因此这些猪发病时大多呈周期性流行。

(3)通常首先见呕吐,继而出现急性水样腹泻,粪便多呈黄绿色或灰褐色,伴有絮状凝乳块。患病仔猪快速脱水、消瘦,食欲减退或不食,多于2~5d内死亡,不死的仔猪也因生长停滞而成为僵猪。

(4)生长猪、育肥猪和种猪主要表现食欲减退或消瘦,水样腹泻,呈黄绿或灰褐色粪便并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d病情好转,极少死亡。

(5)剖检可见胃内充满凝乳块或食物,胃底黏膜充血甚至出现小点出血。小肠壁变薄、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肠系膜充血,淋巴结肿胀。

2 防治措施

(1)平时不要从疫区或病猪场引进猪只,加强猪群饲养管理,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和消毒,经常清除猪粪并集中进行生物热处理。疫区在冬春寒冷季节来临之前,对所有待产的母猪于分娩前30d,使用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于后海穴(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的小窝部位)注射3mL,可起到理想的保护效果。

(2)一旦出现本病,立即隔离病猪,猪舍内外、用具等用碱性消毒剂彻底消毒。尚未表现临床症状的猪,要立即隔离到安全的地方喂养。病猪使用药物治疗虽效果不明显,但在使用庆大霉素、氟哌酸、卡那霉素、喹诺酮类药物抗菌消炎的同时进行补液或口服补液盐,也能控制死亡。补液可用5%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20~30mL,维生素C 250mL、维生素B6250mg一次静脉注射,2次/d,连用3~5d。

(3)临床上,对两种病毒性腹泻病例,笔者及团队采用滴鼻途径接种猪伪狂犬病疫苗,每头仔猪1头份,2~3d后病情恢复正常。

三猪丹毒

3.1 诊断要点

(1)该病由猪丹毒杆菌引起,多发于夏秋炎热季节,特别是每年3-9月为发病高危时段。本病多年前就流行过,前几年没有形成流行性,但近年来有抬头的迹象,要引起养猪场户的高度重视。

本病主要感染3~5月龄的架子猪、育肥猪,母猪也可感染。病菌存在于受污染动物的皮肤、排泄物,可由蚊子、扁虫、疥螨叮咬直接传播,也可通过污水坑、潮湿环境、老鼠或鸟类采食受污染的粪便而间接传播。

(2)猪丹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有3种,第1种是急性猪丹毒,表现败血型,发病急,死亡快,体温升高到42~43℃,呼吸加快,有时出现呕吐。第2种是在耳、颈、背等处的皮肤上有红斑,指压褪色。第3种是亚急性病例表现疹块型,特征性表现是在病猪皮肤上出现界限分明、稍稍隆起,皮肤菱形或圆形等形状的红色疹块。慢性病例常表现慢性关节炎、皮肤坏死等症状。

怎么防止猪病多发季(夏秋季节不得不防的几种猪病详解)(3)

(3)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脾脏呈樱桃红色肿大,切面结构难辨,容易刮脱;肾脏肿大,呈“大红肾”(紫红色肾);胃底与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前段)出血性、卡他性炎症。慢性病例可出现左心二尖瓣有菜花样赘生物,或有关节炎。

3.2 防治措施

(1)青霉素对治疗本病最敏感,效果最确实。2万~3万单位/kg体重,肌内注射,2~3次/d,待体温和食欲正常后,再继续用药2~3d方可停药。体温居高不下时,可同时使用清热解毒药,除青霉素外,链霉素、泰乐霉素等均有效。饲料中添加阿莫西林也有显著效果。

(2)待整个猪场疫情平息后,将猪丹毒纳入常规免疫。可用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疫苗,10kg以上的断奶猪,皮下或肌内注射5mL,10kg以下或尚未断奶的仔猪,皮下或肌内注射3mL;间隔1个月后,再注射3mL。注射疫苗后21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瘦弱或食欲不正常的猪不宜注射。也可使用猪瘟、猪丹毒、猪多杀性巴氏杆病三联活疫苗,按瓶标签注明头份用等量无菌生理盐水稀释(即1头份加入1mL稀释)后,断奶半个月以上的猪,按瓶标签注明头份,不论猪只大小,每头1mL。

四类圆线虫病

4.1 发病情况

(1)仔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黏膜内所引起的一种寄生线虫病。3~4周龄仔猪感染率高,症状最严重,到60~90日龄猪逐渐减少。多发于温暖潮湿和多雨的季节,猪圈不洁且潮湿时更易发生。大量幼虫寄生于仔猪肺部时,常引起湿疹、支气管炎、肺炎和胸膜炎。而大量类圆线虫成虫寄生于仔猪小肠时,即会发生呕吐、腹痛、腹泻,继而消瘦、贫血,粪便中带有血液或黏液,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剖检可见小肠黏膜卡他性炎症,有时出现点状、带状出血和糜烂性溃疡。

(2)由于兰氏类圆线虫虫体细小,又深藏在小肠黏膜内,必须用刀刮取黏膜,并在清水中仔细检查方能发现虫体。取新鲜粪便(夏季不超过5~6h),最好直接从直肠取粪,采用饱和食盐水浮集法检查虫卵(虫卵小,卵壳薄,从粪便排出时虫卵内含一蜷曲的幼虫),即可确诊。

4.2 防控对策

(1)经常保持猪舍和运动场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及时清除猪粪并堆积发酵,经常消毒。仔猪和母猪要分圈饲养。

(2)患病猪、怀孕母猪、泌乳母猪都要驱虫。治疗时,可口服左旋咪唑10mg/kg体重,或丙硫咪唑40mg/kg体重,或伊维菌素0.3mk/kg体重皮下注射,一般用药1次即可驱除全部虫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