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古体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王昌龄琴赏析)

高考诗歌鉴赏古体诗(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王昌龄琴赏析)(1)

王昌龄

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

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

马老师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所咏之物为古琴。

首联上句“孤桐秘虚鸣”,是说制作这张古琴所用的材料是“孤桐”。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对古琴有一段精彩的描述,其中说到伏羲氏选用凤凰栖息过的梧桐作为制作古琴的材料:

“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凤乃百鸟之王,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伏羲以知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令人伐之。”

这张用独自生长的梧桐木制作的古琴发出空虚的嗡鸣声,像在宣讲着秘密一般。

下句“朴素传幽真”紧承上句“秘”字。古琴朴素的形制和质地,却传达着幽深的真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对制作古琴依据的原理和暗含的深意也有进一步说明:

“其树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数,截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声太清,以其过轻而废之;取下一段叩之,其声太浊,以其过重而废之;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送长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数。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制成乐器。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长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阔八寸,按八节;后阔四寸,按四时;厚二寸,按两仪。有金童头,玉女腰,仙人背,龙池,凤沼,玉轸,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闰月。先是五条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宫、商、角、徵、羽。”

可见在一张朴素的古琴上,融汇着阴阳五行的理念,寄托着古人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的思想,其用意极其深刻高远。诗人用“幽真”二字凝练地概括了古人赋予古琴的精深内涵。

颔联“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弦指外”指的是古琴演奏的音乐,诗人听了之后,仿佛见到了最初的古人。意思是古琴曲同时也寄托着古人的思想,反应着古人的精神。通过古琴曲,诗人把握到了制琴人和作曲人的人格境界,仿佛看到了古人一样。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学琴的故事: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反复练习品味一首古琴曲,并最终通过曲子领会到作曲人文王的人格境界和形貌外观,正是王昌龄“遂见初古人”的实例。

颈联“意远风雪苦,时来江山春”,是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用视觉、触觉写听觉,表现琴曲的意境带给诗人的联想和想象。琴曲时而让诗人感到“清远苦寒”,像置身冬天,经过了一阵风雪;时而让诗人感到暖意融融,像大好河山迎来了春天。将冷暖两种音乐给人的感受,通过视觉和触觉描绘出来,想象丰富,联想大胆,极富创意。

尾联“高宴未终曲,谁能辨经纶”。“高宴”是盛大的宴会之意。“经纶”指的是“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这一联写出了听琴的场景,是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宴会上听到的这曲琴曲没有终了,谁能分辨出琴曲中的深意和曲作者的抱负和境界呢?

综合全诗,这首诗应是王昌龄在一次宴会上听到一曲古琴曲有感而发所做。诗中暗含诗人对古琴深邃的精神内涵的认知和赞叹,同时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古琴曲带给诗人的联想和想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