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六月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洞庭湖缩水)

一场历史罕见的热浪与旱情正横扫欧亚大陆的东西两边。在东边,中国最大的河流长江正遭遇历史罕见的旱情和低水位。长江流域大部持续高温少雨,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少45%,长江及洞庭湖、鄱阳湖水系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二至八成。在西边,作为欧洲航运大动脉,莱茵河达到极低水位,许多地方干涸的河床已经显露,导致货物运输日益困难。长江、莱茵河的旱情与低水位,犹如一把标尺,折射出这一轮高温旱情的严重程度。

中国:9省市超40℃高温!鄱阳湖洞庭湖一个月“缩水”66%

洞庭湖六月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洞庭湖缩水)(1)

(图片来自中国天气网)

中央气象台8月22日6时继续发布高温红色预警:预计8月22日白天,陕西、四川、重庆、湖北等9省市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

受持续高温天气影响,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水位持续走低,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湖体面积明显“缩水”。

洞庭湖六月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洞庭湖缩水)(2)

FY-3D气象卫星鄱阳湖水情监测多通道合成图。(图片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从卫星图上看,鄱阳湖、洞庭湖都已“瘦成一道闪电”。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FY-3D气象卫星监测发现,8月18日,江西鄱阳湖水体面积约为1113平方公里(左图),较2022年7月10日水体面积(右图)减少了约66%。

洞庭湖六月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洞庭湖缩水)(3)

FY-3D气象卫星洞庭湖水情监测多通道合成图。(图片来自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位于湖南省境内的洞庭湖水体面积也较往年同期出现了大幅缩减,据FY-3D气象卫星监测显示,洞庭湖水体面积8月18日(左图)水体面积约为548平方公里,较2022年7月1日(右图)水体面积减少约66%。

欧洲:泰晤士河上游河段断流、莱茵河接近断航

环球同此凉热。在亚欧大陆的另一端,欧洲正遭遇5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据欧洲干旱观测站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欧盟47%的土地已处于干旱警告状态,而17%已经处于更高一级的警戒状态。综合来看,超过60%的欧盟土地已经进入干旱造成的危机之中。气象学家说,西欧、中欧和南欧已两个月没有出现大的降雨。而且,旱情很可能会在未来三个月持续下去。

洞庭湖六月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洞庭湖缩水)(4)

莱茵河水位下降,一只小狗在莱茵河畔玩耍。(图片来自新华社)

整个欧洲,干旱正在使曾经水量充沛的河流变成涓涓细流。在英国,泰晤士河上游一些河段断流,竖立在那里的水位测量棒已无用武之地。在德国,莱茵河驳船运输接近断航,易北河已经完全断航。

西班牙巴塞罗那一位研究人员表示,地中海区域的海洋热浪已经变得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广,烈度越来越强,由此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地中海的不同区域,目前已经观测到包括珊瑚、藻类在内的一些物种出现大规模死亡事件。

往年阿尔卑斯山山顶温度全年都在零摄氏度以下,最近一段时间山脚的威尼托大区平原地表达到了40摄氏度,山顶达到了10摄氏度,有一部分冰川都融化崩塌了。就连格陵兰岛的冰盖也加速融化,北极圈内出现了32.5摄氏度的高温。

专家: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

热浪频发,“高烧”不退,原因何在?碳排放被认为是这场罕见热浪的“罪魁祸首”。人类对生态的破坏引起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现在,全球变暖已从“幕后”走向“台前”。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表示,“除非发明出从大气中清除碳的方法,否则海平面上升、海洋变暖和酸化将持续数百年。”

如果碳排放增长趋势延续,一个世纪后,全球气温将继续上升至少2℃,造成海平面升高十几米,地球上75%的沿海城市将被淹没。

2021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用第六次气候评估报告(AR6)向人们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全球气温上升毫无疑问可归咎于人类,我们正在挑战人类适应能力的极限。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这份报告是向人类发出的“红色代码”。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表示,过去人们或许认为,大自然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在很远的未来。现在看来,不仅不再遥远,已经现实发生了,还会持续很多年。所以我们一定需要进一步提高警惕,更加重视和落实生态保护。

地球用最直观的冷暖发出预警——人类需要携手采取行动,而非空喊口号。正如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谈到热浪时所说,“我希望这是能唤醒各国政府的警钟。”(完)

综合中国天气网、《北京青年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