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奶奶文案(亲情哭奶奶)

文|白秀章

亲情奶奶文案(亲情哭奶奶)(1)

我奶奶张玉杰,是在2002年农历的腊月初九辞世的。

记得那天很冷,大约在晚上十一点四十五分,她老人家走完了自己一生的道路,安息了。

奶奶1918年出生,1933年嫁到白家,从此,就将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这个家。

爷爷死得早。大约在爸爸两岁时,爷爷因伤寒过早的离开了人世。从此,家庭重担由奶奶一人挑,孤儿寡母,奶奶过起了艰难的日子。 奶奶一生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只有她自己知道。

我所知道的奶奶,是年轻时也很漂亮。我们家墙上的像框里就挂着奶奶年轻时与她姐姐的一张合影照片。照片上奶奶端坐其中,双手交叉着放于胸前,白白的脸庞,眉毛是精心画过的,一双明亮的眼睛,洋溢着青春的光彩。

但,我们认识的奶奶全不如此。我们的奶奶是裹着小脚,背微驼,饱经风霜的脸上写满了皱纹。

奶奶去世后,我本打算找出一张满意的照片,并加以放大作为永久的纪念,可是找遍了所有的相册,未能如愿。原因是奶奶没有多少照片,留下的也张张一律,都是写满皱纹的脸。

奶奶去世时,爸爸伤心极了。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曾听奶奶同别人说:“让我走一步(再婚的意思)?可我一想到让俺孩子管别人叫爹,心里就难受呀!”爸爸对于奶奶来说,那是她的心头肉,那是白家的根,那是她永远不能割舍的爱!

奶奶是“旧时代”的人,思想里满是“封建”观念。

奶奶的“封建”还不止这些。我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从小时候起,同奶奶一起去上坟,提着个箢子,箢子里放着供品、烧纸和酒壶。酒壶里装满了水。烧纸上密密麻麻地打满了印迹,是用纸鏊子打上去的。奶奶说,那是钱,死人花的。每当看见奶奶在院子里用纸鏊子打纸的时候,我们知道那是上坟的日子快要到了。我们都很愿意和奶奶一起去上坟,因为回来的时候可以吃到很多贡品,那是平常所吃不到的。

我们家的坟,在村子的西北方向。出了村,很快就到了。坟地里有五棵松树一棵柳树,东面由北至南排着四座坟。奶奶说那是我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们。西面有一座坟,那是我的爷爷。每次奶奶总是先给老爷爷和老奶奶上,尔后才给我的爷爷上。

上坟时,奶奶先将供品端放于坟的一侧,再将烧纸慢慢点燃,最后,用酒壶里的水围着焚烧过的纸灰倒一圈。奶奶说,这样死去的人就能收到了。

焚烧纸钱的时候,奶奶总是念念有词,说着来看你哩,快拾钱吧之类的话。给爷爷上坟时,只是看到奶奶一个劲的磕头,嘴里嘟囔着不知道说些什么。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每逢节日,奶奶从未忘记。直到她病重期间,也一再嘱咐我们:别忘了上坟啊!

奶奶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的人,为了我们家,耗尽了她毕生的心血。

奶奶性格坚强、乐观,积极、向上。无论生活中多么艰难、困苦,她都默默承受,对未来总是充满着希望。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年过春节,按当地风俗,家家户户都杀鸡、炖肉、炸丸子、包饺子,年三十晚上烙火烧。那时生活条件差啊,哪办的起年货呀?!但火烧总是得烙的。

所谓火烧,就是将菜馅放淤两片薄面之间,四周用手摁严,放到锅里用文火烧。这期间须不停翻个,以防糊了。人们于是就将这“翻个”寓意“翻身”,表示来年能够过上好的生活。可那时实在是太穷了,哪有白面哪,玉米面都很少。那时生产队里记工分,一个劳动日挣几分钱。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了。于是,奶奶就用杂面(玉米、地瓜、秸秆等面混合)掺水、掺盐做成饼替代。现在看来,那哪是人吃的啊!放在嘴里,硬不说那个苦呀,实在难以下咽。可是,当我们看到奶奶每每掰一小块放到嘴里咀嚼着,很香甜的样子,顿时增添了吃下去的勇气。

奶奶是我们生活的榜样,以至于我们长大后参加了工作,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奶奶的影子总是在我眼前浮现。

奶奶是从苦日子里熬过来的人,因此生活上一直都很简朴。奶奶一生没有穿过值钱的衣服,唯一像样的她心爱的奢侈品,是那件黑色的麻织坎肩,那是她的姐姐送她的。从我记事起,就见到奶奶经常拿出来晒一晒。尔后,再叠好放回包袱里,直到她去世,这件物品还静静地躺在它的位置。虽然衣领和袖口被磨损,有点发黄的痕迹依稀可见,尽管它再也见不到它的主人。

那一年我39岁。

大凡奶奶用过的被褥、穿过的衣服,都或多或少的罗列着补丁,那都是她老人家自己亲自缝制上去的。奶奶的手巧,纺线、织布样样精通。我现在还依稀记得煤油灯下,奶奶纺线到天亮时那疲惫的身影和她那被煤油烟子熏得加长了的眉毛和头发;仿佛还浮现出织布机前,奶奶飞梭自如的神态。我们小时候穿的衣服,都是奶奶教母亲共同缝织的。最奇的是奶奶编席,将棵棵高粱秸秆一分为二,放到水里浸泡一段时间后,拿出来用特制的刀具把秸秆里的瓤子弄净,再平摊在地上,用碌碡(liu zhou)轧几遍就成了一条条的“ 席糜劈”,奶奶就可以将其作为原料编席了。条条“席糜劈”到奶奶手里,只一天功夫就能变成一张漂亮的炕席。奶奶还会用它编篓子。

奶奶一生没念过书,不知道还有什么“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可是奶奶对粮食的珍惜,我至今记忆犹新。即使念过书的人见了也会自愧莫如。吃完饭的碗里不能剩一粒米粒,如果不小心将干粮掉在地上,奶奶就会毫不犹豫的拾起来 ,擦一擦自己吃掉;蒸干粮时抹布上如果沾上了馒头皮,奶奶总是揭下来放进嘴里。每次吃过的剩饭剩菜总也舍不得扔掉,留待下一顿再吃。就因为奶奶的这个习惯,我们也曾给她老人家提过很多次意见,从营养学的角度,从卫生的角度等方面,但是收效有限。奶奶说你扔掉一分钱的东西,不也是你自己出力挣的?与其浪费掉为啥不在家里歇歇呢!原来是奶奶尊重劳动啊,她从另一个方面诠释了节约的意义 。

我小的时候母亲有病,又是兄妹三人,理所当然的同奶奶一起住。奶奶一把屎一把尿的拉扯我们成长。每到晚上,奶奶总在头前方置一扣碗,里面放上饼干、点心等食品,备我晚上醒来时点饥之用。这些东西是我表大爷和表姑们(奶奶的外甥、外甥女和侄子)探望奶奶的时候捎来的。奶奶舍不得吃留给我们。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大舌头”的东西,是我的表大爷从沈阳带来的,特别好吃。形状像人的舌头,咬一口,香甜可口,软中带硬,妙不可言,我至今也忘不掉。后来,我结婚成了家,回乡探亲,妻和我商量捎点什么东西,我又想起了那个“大舌头”。妻走遍了宁津城,买回来的形状虽像,但没了当年的味道。回到家里拿给奶奶吃,奶奶乐不可支,非常高兴。看得出来她老人家得到了些许的安慰。

奶奶就是这样一个极其平凡的人。但在我的心里,奶奶是一个崇高且伟大的人。奶奶只管奉献,不图回报;奶奶一生辛劳,从不抱怨;奶奶对我们呵护有加,从未打骂过我们。二十几岁上就与父亲相依为命的奶奶,含辛茹苦抚育我父亲,父亲从十几岁起先后担任村子里的会计、民兵连长、队长、革委会主任,一直到村长、支部书记。后来有了我们,也是在奶奶的呵护下长大成人。到奶奶去世前,我们已是四世同堂的十二口之家了。

“你奶奶有功,你奶奶不容易啊。”村子里的老人总爱和我们说起这句话。是啊!不是奶奶的呕心沥血,哪能有我们现在这个大家庭啊!对于白家,她老人家功高大于天!我奶奶不容易,为了这个家,她操劳一生,不曾停息。八十多岁上,还坚持下地干活,收小麦、剥玉米、拾棉花样样能行。直到她老人家去世前,家里的烧火做饭、喂鸡、喂猪、喂牲口等活都是奶奶来做。我们这些做晚辈的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每每劝她老人家休息时,她总是一笑置之。奶奶就是因为清早起来扫院子时,突发脑溢血而住进了医院的。从此,就再也没有起来。这一年奶奶84岁。

奶奶突然发病,很出乎全家人的意料。因为奶奶的身体一向很好,除偶有血压偏高外,平日里并无大恙。全家人手忙脚乱地将奶奶急急的送进了县人民医院。医院的大夫们为奶奶进行了精心的检查和治疗,CT片显示:奶奶脑部的出血面积很大,虽然医生给予了积极抢救,终因奶奶年事已高且出血面积过大,恢复的希望渺茫,无法挽留住奶奶的生命,四个月后奶奶便与世长辞了。

奶奶走了,全家人立即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但是使我们略感欣慰的是,找到爷爷的坟非常顺利,没有费多大力气。按照当地的习俗,奶奶去世后,是要与爷爷合葬的。可是爷爷去世已经60多年了,这期间,经过时代变迁,“文化大革命”的移风易俗活动,爷爷的坟被平掉也有30多年,我家的坟地早已是正常可耕种的土地了。上哪里去找爷爷呢?再说,时间又是隆冬,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天寒地冻的,怎么办呢?妻子说:“都说咱爸爸是孝子。听老人说,孝子准能找到。”还别说!真的是太神了,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完全凭爸爸的记忆,在当年我家坟地的位置,爸爸走了一圈。隐隐感到,现在耕地的主人明松家的一个玉米秸垛的底下,就是爷爷的坟的位置。移去玉米秸垛,小叔拿来铁锹一挖,地并未封冻。再往深处挖,就露出了爸爸当年做的记号——几块砖头。再一锨,露出了棺木盖——爷爷的坟就这样被找到了!

爷爷呀!是你要急急的将奶奶带走吗?还是你已经预感到什么?既然你已经等了奶奶这么多年,为何不能再多等待些日子呢?你可知道,我们还有很多话儿没和奶奶说完,我们是多么地想再感受一下奶奶那和蔼的声音、听一听她老人家的嘱托和叮咛!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呀吱的叫奶奶!”一首《关于小老鼠》的儿歌伴着我们度过了幸福的童年。那琅琅上口的“嗡嗡纺棉花,一纺纺了个大甜瓜,爹一口娘一口,一咬咬到孩子手…”,充满智慧的《狼的故事》仿佛还是昨天。

我还清楚地记得,参军前的那个夜晚,奶奶抚摸着我那打好的背包喃喃自语;“历来忠孝不能双全,男儿是干大事业的人,走吧!”

奶奶呀,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过不久、联产承包的第一年,家里缺少劳动力呀!可您不是常说“男儿有志,要志在四方吗”?

退伍后,我被安排到农业银行工作,您又语重心长的对我说:“今后和钱打交道可要当心啊!”奶奶呀,你就放心吧!此时的孙儿明白“当心” 二字的含意。你不是常讲“别人的钱再多,可那是人家的” ,“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吗? “鸡刨狗盗”的事我们家的人怎么会干呢 ?。

爷爷呀,你在九泉之下,可知奶奶所有的这一切!奶奶把所有的爱都给了我们,奶奶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到了我们家,我们是多么的爱戴她!奶奶的品格我们要代代相传,奶奶的教诲激励我们奋发有为、天天向上!

亲爱的奶奶,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白秀章,系农行宁津县支行员工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