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三大战役93个(大决战密码战术)

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决战》史诗般呈现了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成为近期的荧屏热点。

1948年9月12日,辽沈战役拉开战幕;2个月后的1948年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1949年1月31日,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持续142天的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那在这场关系国家命运的战略大决战中,到底是什么让共产党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大决战三大战役93个(大决战密码战术)(1)

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挥人民解放军,通盘谋划战略、缜密部署方案,一环紧扣一环,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善于正确采纳前线指挥员的作战意图,使战役能很好结合当时实际情况,充分调动指挥员的积极性,谱写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壮丽篇章。

●正确把握决战时机

解放战争进入1948年6月,国民党军队在综合战争力量的对比上已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毛泽东分析当时形势,认为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在经过一段酝酿和准备之后,1948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确定了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方针,决定在长江以北和华北、东北歼灭国民党军队主力。三大战役随即拉开帷幕。

面对这样一个决定国家、军队命运的决战,国民党军队又采取了什么战略方针呢?叶剑英在《伟大的战略决战》一文中指出:直至1948年8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仍确定了“坚持沈阳到十月底,以观时局发展,原则上不放弃沈阳,同时亦作撤退准备的作战指导计划”。就在他制定这个计划的同时,我东北野战军已在执行辽沈战役的作战方针,以主力南下北宁线,锦州已危在旦夕。这时候,蒋介石要把国民党军队撤出东北,已经来不及了。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战略进攻开始后,我军经过1年英勇奋战,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防御”和“分区防御”,共歼敌152余万人,攻克城市164座,建立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原解放区,收复和解放了西北、东北、华东、华北的广大地区。

此时,济南成了毛泽东的第一目标。济南战役揭开大决战序幕。毛泽东明确规定,整个济南攻城由许世友负责,全军指挥由粟裕担负。毛泽东命令粟裕指挥全军主要打援,粟裕准备以20多万人打援、十几万人攻击济南。经过周密的侦察和准备,于1948年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只经过8天战斗就全歼国民党守军10万余人(其中整编第九十六军军长吴化文率部两万余人在战场上起义),攻克了济南。周恩来后来讲:“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毛泽东的战略决择绝非偶然。叶剑英回忆说:“毛泽东在紧紧抓住决战时机的同时,又正确地选择了决战方向。”紧接着,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确定,将决战方向首先指向东北战场,发起辽沈战役。针对敌军据守长春、沈阳、锦州3个孤立地区的态势,中央决定我军首先攻取锦州,这样既可以粉碎敌人妄想以长春牵制我军南下来掩护沈、锦之敌南撤的计划,又可吸引长、沈之敌来援和分割敌军东北战场与华北战场的两个战略集团,有利于战役发展,以便达到我军全歼东北敌军的目的。

大决战三大战役93个(大决战密码战术)(2)

▲这是在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突破浓烟密火,扑向国民党军的指挥所鲁楼

●抓住作战契机

中央军委在给东北人民解放军指挥员的电报中指出:“中心注意力必须放在锦州作战方面,求得尽可能迅速地攻克该城。即使一切其他目的都未达到,只要攻克了锦州,你们就有了主动权,就是一个伟大的胜利。”根据这一作战方针,东北人民解放军于1948年10月14日向锦州发起猛攻,经过31个小时激战,锦州获得解放。这样,整个东北战场的主动权便为我军掌握,随即迅速解放长春和沈阳,整个战役从9月12日开始集结军队到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前后经过52天便胜利结束,共歼敌47.2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

接着,毛泽东便决定组织发动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共分三个阶段进行,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前后历时65天,敌我双方集结了近200万兵力。经过我军的浴血奋战,共歼敌55万多人。

当淮海战役鏖战正酣之际,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于12月上旬又组织发动了平津战役。当时华北战场的敌军已成惊弓之鸟。国民党政权既想用这个集团阻止我军南下,以掩护他们在江南重整军力;又想诱使这个集团经塘沽海运江南,增援华东战场,以扼守长江,进行垂死挣扎。同时,华北敌军集团本身又有西撤绥远的企图。因此,不使敌人撤退、不让敌人收缩,就成为平津战役的主要关键。据此,中央军委制定了“隔而不围、围而不打、待部署完备再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

12月中旬完成全局部署后,我军随即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围歼了新保安和张家口之敌。1949年1月14日,我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29个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余人,解放了北平的门户天津。至此,北平20余万守敌被关上了海上逃跑的大门,被切断了西窜绥远的道路,在我军严密的包围下完全陷于绝境。由于我方的努力争取,经过谈判,北平守敌在傅作义将军率领下接受和平改编。我军于1949年1月31日进入北平。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整个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集思广益赢得胜利

在制定三大战役的作战方针时,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坚持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了集体智慧。在辽沈战役中,尽管东北野战军指挥员曾提出过错误的作战方案,但对他们的正确意见仍加以采纳,如攻占锦州后,改变了进攻锦西、葫芦岛的计划,而以东北野战军主力围歼廖耀湘兵团,使辽西歼灭战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1948年11月7日华东野战军粟裕、张震等分析认为,必须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使淮海战役发展为南线战略决战,并立即电告中央军委建议“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歼灭之”。11月9日深夜,毛泽东复电同意并明确提出:“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至此,淮海战役的作战总方针(即后来毛泽东在11月23日致中原、华东领导人电报中提到的“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的总方针”)最终确立。

在平津战役中,毛泽东原计划先攻取塘沽,而前线指挥员邓华则认为应首先围歼新保安、张家口之敌。毛泽东同意了这一意见。

有时为了择取最佳作战方案,上下级之间还进行了激烈地争论,如淮海战役期间,在歼灭黄百韬兵团后,毛泽东计划接着歼灭李延年兵团,而前线指挥员邓小平等则认为应先攻打黄维兵团,这样对整个战局的发展有利,最后毛泽东同意了邓小平等前线指挥员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按照他们的意见取得了全歼黄维兵团和杜聿明兵团的重大胜利。

原华东野战军副参谋长张震后来回忆说:“毛主席高瞻远瞩,制定了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又博采众长,使这个方针得到补充和进一步完善。在总的战略意图下,最高统帅部和前线指挥员之间经过酝酿磋商,使战役的具体部署更加缜密。”

●发挥一线指挥作用

在战役战斗中,毛泽东通常更关心大战略大问题,基本不会去过问前线部队具体应该怎么做,更不会越级去干预前线将领的具体行动。

在淮海战役中,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走了两步最关键又最精彩的“棋”:一是首先歼灭黄伯韬兵团,争取了战役主动权;二是截断徐蚌线。这第二步“棋”,军委原来的作战方针中并没有提出,是刘伯承根据军委作战意图及敌我态势变化,在战役发起的前三天,致电中央,提出“首先截断徐蚌间铁路,造成会攻徐州之形势”的建议。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这个建议非常重要,立即采纳。实践证明,截断徐蚌线对整个战役的发展起了加速作用。

张震回忆道:“毛主席十分重视了解下情和发扬集体智慧,善于集中下级的正确意见,充分发挥前线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他们以临机处置的权力,使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得到更好的贯彻,这更证明了毛主席的伟大英明。”参谋长李达评论说:“军委、毛主席善于采纳前线指挥员的建议,及时修改计划,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并再次重申给予总前委刘陈邓‘临机处置’之权,这是淮海战役所以能顺利发展并取得全胜的一个重要原因。”(来源|读者报)

大决战三大战役93个(大决战密码战术)(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