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喂养实在是很痛苦(混合喂养不犯错指南)

妈妈奶水分泌不足或因其他特殊原因不能完全进行母乳喂养时,选择以其他乳类(婴儿配方奶粉最佳)来补充喂养宝宝的方法,被称为混合喂养。混合喂养并非是放弃母乳,也不是简单地把母乳和配方奶混在一起喂,在实际喂养的过程中有很多方法和原则需要妈妈们注意。文| 王艳梅(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混合喂养实在是很痛苦(混合喂养不犯错指南)(1)

母乳最好,不想加奶粉

正解:要不要奶粉帮忙,就看母乳够不够请妈妈仔细观察,如果宝宝有下面这些表现,显示母乳奶量充足,可以让宝宝吃饱;反之,则表示母乳量不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如果确实是母乳不足,需要添加适量的配方奶作为补充。

●尿布24 小时内湿6 次以上;

●大便呈黄色,稀软样;

●明显的吞咽声;

●2 顿奶之间很满足、安静,情绪平稳、无哭闹;

●体重平均每天增长18~30g 或每周增长125~210g,半岁之前每月增长600g 以上。

反正母乳不多了,干脆断了吧 正解:充分利用有限的母乳

混合喂养应以母乳为主,先喂母乳(有多少就尽量喂多少),后补配方奶。妈妈千万不要担心自己母乳不足、怕宝宝不够吃而减少喂母乳的次数或者完全放弃母乳喂养。另外,乳汁在夜间的分泌量相对增多,而且方便喂养,所以对于还在吃夜奶的宝宝来说,夜间最好喂母乳。特别是白天忙着工作的母乳妈妈,夜间亲喂有助于让宝宝吃到较多乳汁,补充更多的营养。但是,如果母乳量确实太少,宝宝因为吃不饱而夜醒太多,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到妈妈和宝宝的休息,这样的情况下就要考虑加喂配方奶了。

混合喂养实在是很痛苦(混合喂养不犯错指南)(2)

母乳和奶粉不能混着喂,不好消化 正解: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混合喂养的方法

“混合喂养”是个大问题,除了全国17% 的纯母乳喂养妈妈,其余83% 的新手妈妈都需要面对。如果妈妈的奶水确实不足,就需要对宝宝采取混合喂养,并通过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安排。

补授法 先喂母乳再补充配方奶每天哺喂母乳的次数照常,每次喂奶时,要先给宝宝喂自己的母乳,有多少吃多少,不足的情况下再补喂配方奶。

适用于:这种方法多适用于6 个月以内、可以整天和妈妈待在一起且妈妈奶量不足的宝宝。

喂养提示:此法可以保证妈妈的乳房受到足够的刺激,有利于乳汁的分泌,避免宝宝先吃饱了配方奶而不愿意再吸吮母乳。

我们推荐尽量采用补授法,先喂母乳,不足的部分再补充配方奶,每次补充配方奶的量应根据母乳缺少的程度来定。当乳汁分泌增加时,要及时减少配方奶的喂养量及次数,并逐渐增加母乳的喂养量和次数。使用这个方法可能会慢慢重新回归到纯母乳喂养。代授法 一次喂母乳一次喂配方奶间或以配方奶代替母乳喂养的方法,即一次喂母乳,一次喂配方奶。

适用于:代授法适用于6 个月以上、妈妈上班的婴儿,或母乳量充足但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时给宝宝喂奶的妈妈。

喂养提示:一般情况下,不提倡经常使用这种喂养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可能导致母乳量进一步减少(随着配方奶越喂越多,母乳必然越来越少)。职场妈妈如果采用了“代授法”,那么在上班期间,一定别忘了定时吸奶以维持奶量的分泌,吸出的母乳要妥善冰存好。

混合喂养实在是很痛苦(混合喂养不犯错指南)(3)

喂少了怕宝宝饿着,不如多喂点 正解:充分了解宝宝的需求

由于母乳喂养没有“刻度”可量,所以在给宝宝补充配方奶的时候,请务必从少量开始尝试,根据宝宝的表现逐渐增加奶量,所增加的量应根据宝宝的月龄、母乳缺少的程度而定。同时注意细心观察宝宝的尿量、精神和睡眠情况。一般情况下,妈妈在一周内就可以摸清楚宝宝的食量,避免超量添加奶粉造成过度喂养。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个体,不同的宝宝食量不同,同一个宝宝在不同时间的食量也不相同,需要妈妈细心观察,学会判断。妈妈们不必刻板地按照数据喂宝宝,你应该成为最了解自己宝宝需求的那个人。

奶瓶喂和亲喂方式大不同 正解:给宝宝更多的关爱

妈妈要保持高品质的亲子时间:坚持进行母乳喂养,经常搂抱宝宝,外出、购物时尽可能用背巾背着宝宝或以其他方式和宝宝更多地接触,这些都有助于乳汁的分泌。喂奶时间不仅仅用来给宝宝补充营养,也是用来培养特殊亲密感情的时候,即使用奶瓶喂配方奶,与宝宝的交流也要与你喂母乳时相似,包括眼神、声音、爱抚等。“喂奶”既给了宝宝营养,也要让他舒服,不管是喂母乳还是喂配方奶,都一样。奶瓶喂和亲喂方式大不同

“抚育”既指给宝宝安慰,也指给宝宝营养,不管是纯母乳喂养还是混合喂养,都是如此。

*本文系《时尚育儿》杂志约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妈妈圈微报——《时尚育儿》杂志旗下母婴app,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为孕、0~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抢购、资讯平台,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