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顺序图解(科举考试为何会出现)

众所周知,科举考试是按地区、省份分配录取指标的,也就是说每个省都有固定的名额。这样做是为了让各省考生都能享受到科举带来的红利,而不至于发生有些偏远落后的省份出现“光头”的现象,从而达到笼络天下士子的目的。

科举顺序图解(科举考试为何会出现)(1)

不过,按名额录取也有自身的缺陷。比如江浙地区向来文风兴盛,不但读书人多而且整体水平高于其他省,竞争就会十分激烈,一些相对优秀的考生将被面临淘汰的结局;而像甘肃、云南、贵州等省份则反之,考生获得功名相对更加容易。如此一来,就出现了科举考试中的“冒籍”现象。

“冒籍”指的是一些竞争激烈省份的考生冒充籍贯到相对落后的省份应试,北宋时期,冒籍现象比较多,东南地区的士人经常移籍到容易考取的河北五路参加考试,关于冒籍,在史书上就有一个典型的案例——周总冒籍。

科举顺序图解(科举考试为何会出现)(2)

据《闲居诗话·周总认父》记载,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有个叫周总的福州人因为滞留在京师,不能及时回家报考。情急之下,他带着厚礼来到谯郡(今河南商丘一带)拜访一个当官的朋友寻求他的帮助,希望能在谯郡报考。这个朋友当然知道朝廷有规定,不允许外地考生寄籍报考。但是朋友之情不好推辞,他表示自己有一个叫周吉的人,家境不错,可以让周总认周吉为父。

经过朋友的介绍,周吉非常高兴地接受了周总,并认他为儿子。这样周总报考的时候,履历上都填上了周吉一家祖上三代人的姓名。不久,周总顺利通过了谯郡的考试,有资格到京师开封参加省试。欣喜若狂的周总急忙写信给福州的父亲报喜。他父亲写了这样一首诗回给他:

文章不及林洪范,德行全亏李坦然。

若拜他人为父母,直须焚却蓼莪篇。

科举顺序图解(科举考试为何会出现)(3)

周总的父亲用《尚书》中的《洪范》篇,《诗经》中的《蓼莪》篇用来讽刺周总乱改祖宗三代的名字。意思是你周总文章写得并不好,又没有德行,连祖宗都不要了,实际上是骂周总不孝。被父亲责骂后,周总满心欢喜顿然消失,背上不孝骂名的他不久郁闷成疾,撒手西归了。

明代时,对于冒籍现象的打击十分严厉,一旦查出,不论中式与否,都要严惩。普遍的做法是在贡院前枷号示众一个月,还有的被打成重伤,最轻的也要革掉考生的应试资格,发回原籍。

清代时,冒籍现象猖獗,而且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不仅西部省份存在冒籍现象,东部省份也有冒籍现象。清代,福建文风颇盛,尤其是沿海各府县童试竞争激烈,而台湾新设府县县学生员名额较多,比较容易考取,因此许多福建的读书人往往找个台湾同姓的人,过继给他们,称他们为叔叔。伯伯,把自己的籍贯改为台湾,这是典型的冒籍行为。

科举顺序图解(科举考试为何会出现)(4)

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因为文化教育水平相对较低,是冒籍者向往的地方,因此这些地方冒籍现象比较严重。外来考生挤占了当地考生的取中名额,引起了当地考生的不满与阻挠,甚至到官府控告,外来考生与本地考生的之间关系可见一斑。

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张謇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然而,出身于江苏海门县的张謇在参加童试的时候,却到江苏如皋县冒籍报考。事后,帮助他冒籍的人以替他保守秘密为借口,不断地敲诈他父亲,让他们几乎倾家荡产,不堪忍受的张謇最后不得不向官府自首。

科举顺序图解(科举考试为何会出现)(5)

由于学政和地方官看到张謇是一个人才,非常同情他,他们向礼部申诉,请求同意张謇以海门籍考生的身份继续参加科举考试。通过几年的漫长等待,礼部同意了这一申诉,张謇得以继续在科举应试的路上前进,直到考中状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