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

清朝皇帝的葬礼繁琐复杂,塞上老山羊整理如下,以供各位看官参考:

引子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1)

生老病死是人生自然规律,丧葬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最完整的领域,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丧礼和祭礼的慎终追远,既是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追思,也是求得自身心灵的安宁。

一、皇陵的选择及费用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2)

清朝从顺治皇帝开始,历代皇帝和后妃们的陵墓都选址在东陵(河北遵化)和西陵(河北易县)两地。他们在死前,甚至年轻时就命令工匠为自己营造“地下宫殿”,以便将来死后在阴曹地府也享受冥福。如慈禧太后的墓地就进行了长达35年时间的营建,耗费银财不计其数。

清代皇帝和宫妃们的棺木(皇帝称梓宫),总是选用云南产的金丝楠木制成的,光木材所花的运费就高达数十万两白银。棺材制成后里里外外要刷七七四十九道漆。皇帝从死到安葬(亦称奉安)要耗费大量钱财。慈禧的葬礼办了近一年,耗费白银120万两。

二、皇帝出殡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3)

皇帝死后(称晏驾或驾崩)要选择吉时良辰入殓,然后停灵数日,同时不断举行法事如吊唁等活动,再选择黄道吉日方可出殡安葬。

皇帝的灵柩出殡前,得将杠夫(抬灵柩的人)找来,先按正式出殡的规模和要求,在德胜门演杠(练习)10天。杠夫们先抬着一块和棺木重量相同的独龙木(约上万斤重),上面放上一碗水,一直练到碗中的水泼不出来为止。在演杠的同时,还要派民工日夜施工,抢修去陵墓的御道。出灵这一天,首先要烧价值连城的“大法船”,先用小杠(72人)将棺木抬出东华门。此时,皇室宫府倾巢出动,走在灵柩前的是64人的引幡人,高举万民旗伞。接着是皇帝的卤自薄仪仗队,多达1628人,他们手中各自举着不同的兵器,浩浩荡荡,十分威风。

抬棺木的杠夫分三班,每班128人轮流换班抬送。走在灵柩后面的是全副武装的八旗兵勇。后面是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和宗室觉罗的队伍,车轿连绵不断。

在送葬队伍中还夹有大批和尚、道士、尼姑、道姑和喇嘛,他们身穿法衣,手执法器,沿途不断吹奏、诵经。一路上还有一班人专门撒纸钱的,整个送葬队伍长达十几华里。

从北京城到墓地,沿途几百里,每段距离还要搭设芦殿(亦称暂安殿),供停灵和送葬队伍的人休息,这种芦殿搭得十分豪华。玉阶金瓦,朱碧交映。

三、皇帝的国丧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4)

皇帝驾崩后朝臣服丧27天,27天之内,皇帝对朝臣的奏折,不能用朱笔批示,一律改用蓝笔,称为“蓝批”。各部院衙门行文也要改用蓝印。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

朝廷要在天安门前举行颁遗诏仪式。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地贯穿于整个丧期。自皇帝驾崩之日起,文武官员及所有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一个月内禁止嫁娶。

四、皇室丧葬风俗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5)

满族丧葬风俗的最大变化(这一点未见于清朝的官方记载)是在17世纪末放弃了火葬。努尔哈赤、皇太极和福临是火葬的,1661年之前去世的后妃也是火葬的。之后,皇帝和他们的多数后妃都是土葬的。偶有一些例外:皇太极的一位妃嫔于1674年去世后被火葬;近年来发掘的一位清代公主的墓(1678年逝于蒙古)表明,她是被火葬的;雍正皇帝两位夭折的皇子(第二位皇子逝于1728年)是被火葬的,他们的骨灰被装进坛子埋葬,没有起土筑坟。

五、皇帝丧葬制度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6)

新的规制在1688年康熙皇帝敬爱的祖母孝庄皇太后的葬礼上确定,并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受到遵行。康熙皇帝剪掉了他的发辫,此前只有皇帝薨逝后才这么做。他放弃了素丝绸衣,坚持穿棉布孝服。他拒绝在春节期间把棺椁抬到宫外,相反,他取消了春节庆典。尽管北京的风很大,他在吊丧期间还是一直住在帐篷里“守棺”。最后,他把祖母的牌位供奉在太庙,从而打破了明朝只允许一位皇后入太庙的旧规。

宫廷举行的公共仪式和私人仪式的区别也体现在皇帝和皇后的葬礼上。我在以前的一项研究中追溯了《大清会典》和《钦定大清通礼》中规定的公开葬礼的各个环节。虽然皇帝和皇后葬礼中的私人仪式沿用了许多北京的风俗习惯,但其中也引入了许多新的要素,至少有一个案例表明,这些新要素曾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六、皇帝的入殓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7)

帝后葬礼中的大多数私人仪式都是北京普通家庭奉行的非儒家仪式。死者的身体被清洗干净,穿上最正式的官服—朝服。慈禧太后陵墓中发现的服装,都绣有吉祥字,如“寿”“福”,还有佛教的符号。之后,尸体被裹进五层陀罗经被中,这是丝制的裹尸布,上面有梵文和藏文绣的陀罗经(据说是带有神力的咒语)。这些陀罗经包括汉族和尚和藏族喇嘛都熟悉的标准段落。皇帝或皇后的陀罗经被是由金丝缎制成的,镶着五色金边。其他级别的死者用的经被是白底绣金丝的,也有红底上绣金字的陀罗经被:也许这些是为五等或五等以下的妃嫔准备的,她们的灵柩被漆成了红色。据说,这些裹尸布因有活佛对着它们念佛经和陀罗经而浸染了法力,具备了赦免死者生前各种罪行并使死者灵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的能量。另有八层绣着龙的缎子裹在五层陀罗经被上面,使得裹尸的绸缎达到十三层之多。

七、皇帝的丧葬仪式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8)

死者的亲属换上孝服后,就去向神祇禀报。在下层社会,向当地的土地神禀报即可,土地神是超自然的官僚体系中的一员。皇帝驾崩后,既要在奉先殿向祖宗禀报,又要在帝国境内的六个地点向民间宗教中的神祇和以前各朝各代的帝王禀报。据1799年乾隆皇帝葬礼期间的一份名录记载,包括长白山(满族发祥地)的山神,松花江的江神,陕西和四川的西域神与华山山神,泰山、会稽山、衡山的山神,北海、东海、南海的海神,汉、唐、宋、元和明朝帝王的陵墓。

皇帝或皇后的梓宫是楠木(一种中国硬木)制作的。陈列两周以后,梓宫往往被移到暂厝地,让油漆匠刷九层漆,最后再加一层金漆。梓宫上似乎写着藏文和梵文的陀罗经。如果温度太低,就无法刷漆,所以梓宫通常会被放在地面上达数月之久,有时甚至长达数年。只要梓宫未被埋葬,死者就处于弱势状态,就需要神的保护。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9)

附一:雍正皇帝的葬礼

雍正皇帝去世19 天后,他的梓宫被移到他以前的府第雍和宫,一直放到1737年3月入葬为止。1694—1722年,此处是胤禛的王府,他去世后被修缮一新。梓宫被停放在胤禛以前居住的永佑殿,正堂和后堂有六名汉族和尚和八名道士念经。胤禛的一幅画像挂在永佑殿,画像前摆放着祭品。

附二: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太后的葬礼

成双成对的马和骆驼驮着床、器具和粮食等物品,好像要出门远行。马和骆驼之后是马车、转椅、轿子、扶手椅、椅子、板凳、坐垫、箱子、盆子和全套梳妆用具。这些物品共有二十八排,列成两行鱼贯而行。生活用具、珠宝和太后生前所用之物如镜子和扇子等……由奴仆分别捧在手中,排成数排。他们之后,有人恭恭敬敬地拿着她晚年所用的拐杖。

梓宫停放期间举行各种仪式所用的祭品被移至暂厝地,在她逝世三年后最终入葬。除动物祭品之外,葡萄酒、纸钱、死者的衣服、家具和器皿—理论上讲,死者用过的每一样东西都应作为死者的祭品被烧掉,以便死者在另外一个世界中使用,但作为纪念品赐予亲属和大臣的物品除外。

小结

往年皇帝的葬礼(清代皇帝的葬礼)(10)

烧纸制的钱、家具、仆人、房屋和其他物品是汉族葬礼的传统要素,清朝皇帝也仿照而行。巨量的纸锭、纸钱和纸衣被烧掉。纸制物品是一项重大开支:在为慈禧太后吊丧的第一年里,仅此项开支估计就高达120万两银子。在帝后的葬礼上,也有大量的真衣服和真家具被烧掉。据统计,乾隆皇帝逝世一周年时,19种不同的纪念仪式上共有770件衣物被烧掉。光绪皇帝葬礼期间,被烧掉的衣物共有734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