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和姜子牙是同一个人吗(姜子牙不叫姜太公)

虽然电影《姜子牙》因为疫情推迟上映了,但这不代表咱们对他的认识就减少了。今天,鸮胖就想和您聊聊,《封神榜》中的灵魂人物,姜子牙。

提及姜子牙,您可能会想到一个仙风道骨的老头,手拿打神鞭,胯下四不像,统带千军万马,完成扶周灭商的大计。您别看他本事不怎么样,但是辈分极高,跟昆仑十二金仙称兄道弟,连大名鼎鼎的闻太师闻仲,都比姜子牙矮了一辈儿,按规矩该叫一声师叔。

姜太公和姜子牙是同一个人吗(姜子牙不叫姜太公)(1)

我们眼中的姜子牙。

这个人在《封神演义》一书中,可以说是悲喜集于一身的人物。他幼年访道昆仑,但可惜缘分实在是不行,当不成神仙。但在人间可以享受富贵,所以下山兴周灭商,完成了伐纣大业。作为总指挥,他完成了封神伟业,一连封了三百六十五位正神,甚至连自己的“一生之敌”申公豹都封了个“分水将军”的神职。可到了自己这里,什么神职也没落到,也没能像李靖那样,肉身成圣,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虽然成不了神,但他在人间却是留下了足够丰富多彩的故事,比如“覆水难收”,比如“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等等。这些只是故事,真实的姜子牙,可能没咱们想象的那么美好,甚至,叫他姜子牙,都不对。

姜子牙是神农氏的子孙,神农氏姓“姜”,他自然也跟着姓“姜”。后来他的祖先被封在了“”这个地方,所以他是“姜姓”“吕氏”,这个氏,就是姓氏的氏。先秦时期的贵族男子,小宗往往称氏而不称姓。因为姓这个姓的太多了,区分不过来,所以就用所封之地的代为称氏。子牙呢,就是吕氏。咱们所说的姓、氏合用,那都是汉代以后的事情了。子牙是“吕氏”,名字叫做“尚”,所以叫“吕尚”,又因为他的字是“”,所以也叫“吕牙”。就像《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姜太公和姜子牙是同一个人吗(姜子牙不叫姜太公)(2)

神农氏:姜子牙竟然是我的后代?

那姜子牙的说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根据清朝人考证,唐代的一位学者,名叫张守节,他在给司马迁的《史记》写过注,并汇编成一本书,名叫《史记正义》。在《史记正义》中,他这样写道:“姜子牙,周文王师,封齐侯也。”也就是张守节,把吕牙的名字,改成了姜子牙。这个叫法,也就随之流传开来。但您得知道,如果真的穿越回当年,我们得管姜子牙叫“吕尚”或是“吕牙”。

那叫“太公”,又是这么回事呢?

一般人会以为,“太公”指的是年岁大的长者,比如刘邦的父亲,就叫“刘太公”,那这个“姜太公”指的是“姜姓长者”吗?或者是不是对姜子牙年老之后的敬称呢?其实还真不是。不仅不是,这太公,都不是指吕尚。这其中啊,有一段魅力的误会。

咱们得从吕尚不得志的时候讲起。当时的吕尚,过得比较惨,“屠牛于朝歌,卖饮于孟津。”类似于现在的小商小贩,在城市中做点屠宰、买饮料的事情,但收入不是很高。后来听说周文王招贤纳士,就想能碰上周文王,自己也混个一官半职的。但周文王是那么好见的吗?吕尚就想了一些小办法。至于是什么办法,鸮胖我就不清楚了。《史记》当中,是这样描述的:“渔钓奸周西伯”。您看这个是不是想起了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没准这个故事就是从这演化出来的。司马迁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这里面有一个字,用的很巧妙,就是“奸”这个字。大概是说吕尚搞了点小动作,用了点营销手段,把自己装扮得非常神秘,在搞些宣传,这一来二去,终于等来了姬昌。

姜太公和姜子牙是同一个人吗(姜子牙不叫姜太公)(3)

姜太公钓鱼:看来有可能是姜子牙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姬昌打猎至此,遇见了神秘人物吕尚,俩人一聊天,姬昌发现这个吕尚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大喜之下言道:“我的先祖太公啊,早就预言,说有圣人会来到我们周邦,帮助我们壮大起来,看来就是您啊!”原文当中,有这么一句:“吾太公望子久矣。”就是说,我祖宗,等您好久啦。

您可听明白了,这个祖宗,指的不是姜姓的祖宗,而是周文王的祖宗,所以这个太公,他不姓姜,而姓姬。只不过是祖宗盼来的人才,所以大家就算是给他一个称号,管吕尚叫“太公望”。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祖宗等你”。至于这个祖宗是周文王的父亲还是祖父、曾祖,咱就不好说了,但他肯定不是吕尚。

久而久之,太公这个词与吕尚慢慢融合成了一体,也加上吕尚的岁数也比较大,确实是个老头子,所以大家就把他老人家也意会为太公了。

您看,这姜子牙啊,并没有小说中写的那么神秘,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甚至还有些小猥琐。不过,这并不影响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颂扬。毕竟他也是兴周灭商的重要功臣嘛。

如果您还想听什么神?欢迎在下方留下评论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