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1)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始于秦始皇。秦之后又有三皇五帝之说。从目前已经发现的历史文献来看,在秦代之前人们的心目中,三皇五帝并不是后人认为的上古时代八大先王,而是战国时期东西方民族古国之始祖神,又称氏族神。五帝后来被司马迁人格化,神话传说才演变成了历史。所以,不要再为三皇五帝是哪里人争论不休了,这其实是一个无解之题。

上古史与传说、神话之关系

按照杨宽先生的说法,古史传说起于神话之演变,神话为宗教观念所产生。

此言对于中国上古史研究颇具指导性意义。

原始社会中后期,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工具制作等社会实践过程中,原始宗教产生了。

对于太阳,月亮,苍天,大地的崇拜,扩大为对自然界生物和自然现象的崇拜。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具有与神灵沟通的人能力的人-巫。

由于巫自称能在神、人之间沟通交流,所以在古代氏族部落里产生了崇高的威信。而在对外防御或掠夺的战争过程中,强有力的军事首领也逐渐拥有了权力。

神权和军权,构成了原始社会部落和氏族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权力。

我们所了解的黄帝轩辕氏和蚩尤等人,就是典型的军事首领。通过对外战争,本为有熊部落酋长的有熊氏,夺取了本为神农氏部落世袭的轩辕氏称号和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自称轩辕氏,后世尊之,追称为黄帝。

黄帝到帝舜的五帝,即是上古时代部落联盟大首领的称号,他们自称为氏,而后世尊称为帝。

从黄帝到颛顼再到帝喾和帝尧,每一代的帝位更替都伴随着战争。

颛顼继位之时,有颛顼和共工之战。

帝喾继位之时,共工氏再起和帝喾争战。到了帝喾死后,帝挚继位,此时更是十日并出,有十个自称为太阳的部落首领对这个位置你争我抢。最后,帝尧陶唐氏在后羿的帮助下,成功上位,成为了新的部落联盟首领。

只有虞舜代尧和夏禹代舜,据说是和平过渡的。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2)

黄帝到帝舜的帝号,应该是后人追称。古国时期各个部落(古国)联盟的大首领之位,和春秋五霸之霸主地位很相似。

如果以这个观点来看五帝,则三皇五帝指的都是上古时代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这些著名的首领其实并不是只有八人,而这八人无疑是其中名气最大的八人,后来都成了各诸侯国的始祖神。

氏族神、先祖和三皇五帝

战国时代,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周人来自西方,殷人本属东方。

春秋战国之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长期共存,这样就形成了以东方神话系统的五帝和西方神话系统的五帝。

东方古史系统的五帝,指的是“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这五位。西方古史系统的五帝,则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后来西晋的皇甫谧把东西方古史系统揉进《帝王世纪》一书,再到唐代的司马贞,则把女娲氏补进三皇。三皇五帝的帝系到了唐代才正式完成。

因此,古人对古史系统的概念,可以概括为:

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3)

所谓五霸,就是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五位诸侯,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还有一说则以宋庄公和秦穆公代替了吴越二王。

三王,指的则是夏商周三代。由于这三代的国君都称王,古史称三王。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而晚于孟子的战国晚期荀子,则总结说:“诰誓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五霸。”

五帝到底是哪五帝呢?五帝之说,可能始于儒家的创始人,春秋时期的孔子。

在记录孔子言行的《孔子家语》和《大戴礼记》里,均有《五帝德》一篇,文辞大同小异。主要记载了孔子弟子宰我(宰予)向孔子请教五帝事迹的事。

宰我问的,就是西方古史体系的五帝,从黄帝到帝禹之事。而孔子,对五帝的解释,也就成了后世司马迁《五帝本纪》的主要版本。

通过孔子的讲解,黄帝之后分为两脉,长子玄嚣一脉,后来出了帝喾-帝尧。次子昌意一脉,后来出了帝颛顼,帝舜。而代虞舜有天下的大禹,也被归为颛顼一脉。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4)

黄帝之位是夺自神农氏的,黄帝三百年之说,其实和颛顼是黄帝之孙自相矛盾。但孔子则以言辞搪塞过去,并未深入解释。

可见孔子对黄帝三百年一说也是搞不明白的。

其实,由于春秋时期周天子王权衰落,礼乐征伐出自诸侯,所以各大诸侯都开始给自己的祖先脸上贴金。而各诸侯国之传说,先祖多来自颛顼和帝喾一脉。从春秋时期流行的这些上古先王的传说来看,他们都应该是春秋时期各个古国(有姓的部落)的氏族神。本为各姓诸侯国之氏族神(创世神)的先祖被追称为五帝,就成了此时期的特殊现象。此时,五帝尚未变成人王。

据说《尚书》乃孔子根据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古书删定的,《尚书》第一篇就是《尧典》,尧在位百年禅位于虞舜,虞舜在位五十年禅位于夏禹,禹死后,其子夏启破坏了禅位制的传统,从伯益手上夺得了帝位,自号为王,史称夏后氏。尧舜禹时期的历史,则备受孔子的称道。可见,孔子个人认为,尧舜禹都不是传说。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5)

战国时代三皇五帝之说

《孟子》但称三王五霸,《荀子》乃言及五帝,此时三皇还没有出现。到了战国末年,吕不韦相秦,召集门客编纂了一部《吕氏春秋》,才出现了三皇五帝的说法。

“上称三皇五帝之业。”《吕氏春秋 》

春秋以上之著作,《尚书》、《诗经》为著。此外还有《逸周书》。

《书》之《召诰》、《多方》、《多士》、《立政》、《吕刑》,《诗》之《大雅》、《小雅》、《鲁颂》、《商颂》,其涉及前代之事,均止于夏和禹。

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如秦公钟,齐候镈等,涉及前代之事也止于夏和禹。

《论语》、《墨子》、《孟子》都仅仅上朔到尧舜。

《韩非子 显学》称:“孔子、墨子俱道尧舜。”

而《吕氏春秋 谕大》则说,舜足以成帝,禹欲帝不成。

以上足可以证明,五帝之说,始于战国晚期。其始作俑者,可能就是齐国的邹衍。

邹衍(约公元前324年~公元前250年),创立了五德始终说。当时诸侯都已称王,称王不足以显示国君的威望,于是齐闵王称东帝,秦昭王称西帝。

当时的齐王姓田,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田氏被黄帝称为自己的始祖,就是黄帝为五帝之首的最初来源。而邹衍,则把田氏齐王的黄帝始祖说,演绎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系。五帝从此从大神变成了人王的先祖。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6)

其实这个帝,在古人心目中就是天帝,并非人王的称号。

战国之前的上千年历史,只有商代末期的两王帝乙和帝辛生前称帝。周武王灭商后,不敢称帝,自称为王。可见先秦时代,帝指的其实都是天帝或上帝,并非人王。商纣王自称为帝,或许也是他灭亡的原因之一。商朝开国之君商汤不敢称帝。

”古帝命武汤。“《诗经 商颂 玄鸟》

商朝的开国之君汤是受古帝之命,这个帝一看就是上帝。

周人也把帝视为天帝,不敢以帝号自称。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尚书 召诰》

所以,在春秋时期流行的五帝,都是各个诸侯国的氏族神或始祖神。

只不过东方民族后裔的氏族神包括了更早的太昊,神农和少昊。西方民族古国的氏族神,则包括了更晚的帝 喾,帝尧和帝舜而已。

而皇 帝的皇,在此时也是上古大神的称号,并非人王。

“有皇上帝。”《诗经 小雅》

“皇皇后帝。”《诗经 鲁颂》

“惟皇上帝。”(宗周钟)

金文中所见的皇字,都用来形容“祖、考、妣、母、上帝、天、后”一类词,如“皇祖,皇考,皇天,皇后,皇尹”等。皆非生称。

《楚辞》中“东皇,西皇,上皇,后皇,”指的都是上帝。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九歌 东皇太一》

“后皇佳树。”《九章 橘颂》

上古神话的三皇五帝(还在争论不休学者)(7)

小结

综上所述,所谓帝,所谓皇,在春秋战国时代指的都是各诸侯国的始祖神。五帝之说,实际上并不是特指五位上古先王,而是指的上古时代东西方古国发源之始祖,也就是东西方民族的氏族神。

由于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来自东西两个不同民族体系,所以当时流行的说法有二,东方民族古神话体系的五帝指的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少昊金天氏、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而西方民族古神话体系则把更晚的“帝喾高辛氏,帝尧陶唐氏,帝舜有虞氏”视为五帝,排除了东方民族古神话体系里的前三位。

到了西汉司马迁写《史记》,五德始终说已经成为主流。司马迁于是采用了西方民族古神话传说里的五帝帝系,写成了《五帝本纪》。

从此,本为上古时代氏族大神的五帝被人格化,成为了人间曾经存在的王者。再往后,西晋皇甫谧写成《帝王世系》,丰富了东西方五帝的血肉。到了唐代司马贞补写《三皇本纪》,三皇五帝才从神话变成了史实。

这,或许就是三皇五帝之说的历史真相。我们不需要再为此多费口舌,争来争去了。

很多朋友都喜欢读历史。春秋战国时代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值得研究的时代,此时百家争鸣,贤人辈出。搞清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就基本上掌握了中国古代70%的智慧。而要了解这些,《左传》不可不读。《左传》包含在《四书五经》之内。如果通读了《四书五经》,对先秦时代的智慧也就了然于胸了。

对于喜欢中国上古文化的朋友而言,《四书五经》是必读的。我给大家推荐这套8册仿古装,看不懂文言文还有白话文,原价96元,现价只要45元还包邮,还可以收藏起来作为传家之宝,留给你的孩子。仅一餐麦当劳的价钱就可以买到这么宝贵的精神食粮,真的很划算。喜欢的朋友不要错过了,可以点击下面的去看看购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