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1)

文|江央索珍

2017年已接近尾声,在新的一年里,一系列汽车新政策也将接踵而至,其中,购置税优惠将取消的新政策无疑成为广大消费者的心头大事,直接影响到购车选择。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2)

日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减征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车辆购置税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从2018年1月1日起,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将从目前的7.5%,恢复按10%的法定税率征收。

按照目前购置税的计算方式,车辆购置税金额=汽车销售发票的价格÷1.17(增值税)×购置税百分比。也就是说,假如你买了一辆10万元的小排量车,赶上今年的优惠政策,购置税是6410元;明年再买,购置税则升到了8547元。

这样看来,确实足足亏了2000元。

这对于消费者而言,并不是什么好消息。相信很多消费者也应该慌了手脚,想要在年底前赶紧买辆车,享受最后一次的优惠政策,但是有没有这个必要呢?

一剂猛药

2008年,经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个市场,为了刺激当时比较低迷的中国汽车市场,国家首次在2009年推出了购置税优惠政策,从10% 减半增收按照5% 的比例执行。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3)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得2009年的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井喷式增长,增速超过50%。

减半政策维持了一年,在2010年国家为了逐渐恢复市场稳定,重新将购置税优惠政策从 5%增加到 7.5%,并且只针对小排量车型。政策的调整使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速相比2009年有所下降,不过销量仍在持续增长,增速达到了36.9%。

在2011年,政策正式结束,购置税恢复到10%。这一年,汽车市场的增速降低到了8.9%,是13年来增速表现最差的一年。

为提振车市, 2015年10月国家再次向针对1.6升及以下排量车型推出购置税减半政策,同时宣布优惠政策于2016年底到期。

由于政策导向,我国车市再次回暖。根据中汽协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汽车销量为2802.82万辆,13.65%,创2013年以来最大的年度销量增幅。

同时,在2016年下半年,小排量汽车的销量也有了爆发性增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年9月,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销量增幅巨大,为163.4万辆,比同期增长42.2%,高于乘用车总体增速13.3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占乘用车销量比重为72.1%。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4)

正是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对市场的利好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向有关部委提交建议,希望延长购置税优惠政策,避免透支2017年销量。

进而,国家宣布自2017年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购置1.6升及以下排量的乘用车减按7.5%的税率征收车辆购置税。

现在正是政策的最后时段,明年元旦政策将正式取消,恢复10%的汽车购置税。

如此看来,购置税优惠政策确实是刺激市场的一剂猛药,如果将其完全取消,是否就意味着给如今的国内车市泼冷水呢?

取消=泼冷水?

公开数据显示,2011至2012年购置税政策退出后,当年车市增速从39%断崖式下降到9%。而今年,优惠政策从减半升至7.5%之后,也影响到了今年国内车市的增速。

今年12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召开了汽车行业月度信息发布会,从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年初制定的5%的增速目标恐怕很难完成,预计今年的增速将不到4%。

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2015年和2016年的4季度销量都非常好,主要是受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影响,但随着政策边际效应的减弱,政策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从结果上来看,今年4季度增速表现平平。”

那么,随着明年元旦优惠政策的完全退场,是否会使国内汽车市场再次出现断崖式下降?

首先,影响确实是会有的。全国乘联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由于消费者搭乘减税末班车,明年小排量乘用车占全部乘用车的比重会进一步下降。

不过,明年汽车市场的增速会不会也出现大幅下滑甚至是负增长,目前还无法定论。

中山市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吴灏在受访时表示,明年中山乃至国内车市都将会受到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的影响,但影响程度、持续时间现阶段仍有待观察。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5)

在今年11月召开的中国汽车流通行业协会年会上,国家信息中心信息产业发展部副主任刘明也表示,“我觉得2011年的情况不会再现,购置税退出对明年车市的影响不会太大。”

也就是说优惠政策的取消或许并不意味着泼冷水,为什么?

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内消费者对汽车的挑选要求越来越高,节能、环保、经济的小排量型汽车逐渐受到追捧, 加上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车企在技术方面的全面成熟和进步,消费者乐意购买小排量车,这种消费习惯已然形成,即使政策取消,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扭转的。

此外,目前国家大力推行新能源汽车,并且表示,明年新能源车辆依然享受免征购置税。

今年可谓是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利好年”,陆续出台新能源汽车补贴目录,新的补贴政策对行车里程、电池密度等做出了详细的要求,政策驱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前行。

此外,有关部门也在积极施策,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提供便利。按照公安部规划,2018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专用号牌在全国所有城市全面启用。而在今年12月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召开的新能源汽车保险发展交流会上,

中国保险协会会长朱进元透露,保协将启动新能源汽车保险专属条款制定。

同时,新兴产业共享汽车也将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发展。滴滴出行创始人兼CEO程维在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分享经济:创新与治理”分论坛上预计,到2020年,在中国将拥有超过100万辆分享新能源汽车。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6)

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型的产销规模均取得较高水平,11月单月的产销均超过10万辆,其中销量达到11.9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销量为8.3万辆。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明年有望超过100万辆。”

全国乘联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小排量汽车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将会进一步突显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购置税优惠政策的推出,给予了新能源汽车夺取小排量汽车市场奶酪的机会,此消彼长,也是市场常态。

那么,作为消费者的我们,是否应该急于搭乘优惠政策的末班车?

理智买车

关于买还是不买,网上有不同的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应该抓紧最后的机会,享受优惠政策。

不过,也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年底急着买车,还可能会陷入商家的圈套,花费更多的冤枉钱。

由于购置税优惠政策即将取消,最近,各大厂商都在加大广告宣传,打出了“抓住购置税减半的尾巴”这样的口号,让消费者明白购置税取消后买车有多亏,进而趁机向你推销这个品牌的汽车产品,进行年底销量冲刺。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7)

从表面看来,貌似是希望消费者能够赶上购置税优惠的末班车。但是,这真的是为消费者好,还是另一个圈套?

有一些网站分析认为,消费者如果急着赶政策的末班车,很可能会被厂商牵着鼻子走,肆无忌惮地向你开条件,甚至一些热门车型会出现加价购车的情况,最终被反客为主,消费者也没捞到什么好处。

当然,也会有人质疑说,现在商家乱加价已经是违法行为,严令禁止的。

确实,从今年的7月1日起,新的《汽车销售管理办法》正式执行,明确规定不允许经销商对任何车型进行加价销售,其第十条规定,“经销商应当在经营场所以适当形式明示销售汽车、配件及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和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销售或收取额外费用”。

不过,目前加价提车的现象依然存在,只不过不再是直接加价,而是演变成了变相加价。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于监管部门收集证据比较难,导致不能有效实施监管。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8)

所以,年底冲刺时段,还是有可能会出现厂商变相加价的情况,消费者仍需要多加小心。

其实这两种态度都有各自的道理,不过,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毕竟买车也是大事,还是应该三思而后行。

如今,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燃油汽车的市场也由于政策导向,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再加上明年开始购置税增加,势必会影响其销量。在多方面考虑下,商家会用更低的价格以及各种优惠活动,来吸引顾客。所以,并不能断言越晚买越贵。

此外,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国家的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也逐渐成为中国消费者购车的重要选项。

今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自2018年1月1日起调整汽车贷款政策。其中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0%,商用传统动力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自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85%,商用新能源汽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5%;二手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为70%。

购置税免了吗(购置税优惠取消在即)(9)

这一政策的调整不仅将大力促进汽车的销量,而且也会减少消费者的购车压力。相信在今后的汽车市场,像这样的优惠政策也会不断出台,给予消费者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消费空间。

在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之际,买还是不买或许正纠结在消费者的心头,但是不管做出什么选择,切记一定要理智,毕竟心急吃不了豆腐。

.....................................................................

好看更多,欢迎关注汽车大观公众号,搜索关注“qichedaguan”即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