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

九世纪到二十世纪,法国出了一个博物学家叫法布尔,写了一部流传全世界的《昆虫记》。事实上,法布尔只是一个“编外”学者,他既不懂动物解剖学,也不相信进化论,更不知道什么叫大蛋白、基因组,他就知道像个小朋友一样在地上蹲半天,观察小蚂蚁、小蜜蜂、屎壳郎。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成为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文学家之一。因为什么?因为兴趣。

一个世纪过去了,大诗兄的博物学知识,尤其是昆虫学知识,比历史人物法布尔还差得远,更不要说跟当代那些科学家、文学家相比。但是,我们要的不只是知识,更要有趣。对不对?

今天,我们就讲讲古诗词里的夏天,夏天里的那些虫儿。

1

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1)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

一个不会作词的作曲家不是一个好歌手。罗大佑用他的《童年》证明了这一点。而如果没有昆虫,罗大佑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了、蝴蝶,可都是昆虫。

如果我们要选取一种夏季的代表性动物,知了说它排第二,没有其它的动物敢说排第一。知了,学名蝉,它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从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用玉石雕刻蝉。而在很早以前,中国就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社会学知识。从这个典故也可以看出,蝉其实是很无辜、很人畜无害的,它是素食主义者,处在动物食物链的底端。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2)

国家博物馆藏:新石器时期玉蝉

蝉在古代还有一个名称,叫“蜩”。《庄子》首篇《逍遥游》里就记载了一个关于它的故事。当然,你肯定也能猜到,应该是一个比较无辜、比较可笑的角色。

话说“北冥有鱼”,化而为鸟,名为“鲲鹏”,“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对于这种十七级台风式的存在,蜩是怎么看的呢?如下: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这个蜩,跟随时可以把自己啄食了的斑鸠结成了暂时的同盟,讥笑大鸟鲲鹏:“我们振翅冲刺,运气好可以飞到榆树、紫檀树上去;运气不好,干脆降落到地上,反正也不丢人。那个大鸟,一飞就是九万里,厉害是厉害……然而,并没有什么毛用?”

说实话,我的第一感觉,并不是这个蜩的粗浅无知,而是它的质朴、它的不装、它的独立思考。它不是一个随随便便崇拜偶像的脑残粉。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3)

知了的世界,跟孩子们的世界差不多。他们没有那么多深刻的思考,他们懂得享受小小世界里的快乐。所以,知了不仅是黄雀、斑鸠们的食物,还是孩子们的玩物。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4)

酷暑炎夏,一个放牛娃,很聪明地骑着牛躲到小树林里去纳凉。娃娃放声歌唱,“海豚音”穿越树梢。忽然,他止住了歌声,从牛背上站了起来——这是一种很高超的技巧,动作难度跟骑自行车时的“大撒把”差不多,需要长期的刻苦训练和一次次的摔落。老黄牛知道娃娃想干什么,缓步走到大树的树干边,宽厚的肩胛像缓缓起伏的山峦。娃娃是想用一只“粘竿”捕捉一只聒噪的知了。

不要低估知了的智商,它停止了鸣叫,它有昆虫独有的“复眼”,用余光瞟着庞然大物黄牛和娃娃。它随时准备在粘竿阴影闪过来的时候,“决起而飞,抢榆枋”!娃娃的计划,十有八九是要落空的。他只能捡拾一些知了穿小了、扔掉的旧衣服——蝉蜕。

上面是孩子眼中的知了,下面这个,是文人雅士眼中的知了:

入若耶溪

南北朝梁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当然认为这是王维的诗句。请原谅我的无知。南北朝,是隋唐之前的历史时期;王籍,是王维的本家祖宗。这句诗,很有“禅意”,当然也很有“蝉意”。这几句诗歌,表达了一种斯人独憔悴的孤独心境,不可描述,不可描述……

关于“蝉躁”。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噪音,但是,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蝉鸣,你会不会觉得这个“寂静的夏天”很无聊?甚至无聊到了可怕的地步?

就连很多孩子也都知道:蝉这一辈子,短则三年五年,长则八年十年,是默默无闻地在地底下、土里面待着,跟蚯蚓、蜈蚣、西瓜虫它们做朋友。它们一生最后的奋力一搏,就是“羽化”——你看,多么仙意飘飘的词汇。“羽化”之后,聒噪上一个夏天,完成繁殖后代的职责,复归尘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忘,其鸣也哀”,总不能让人家一辈子做个哑巴。让它们尽情地鸣叫吧。

2

晚霞中的红蜻蜓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5)

“晚霞中的红蜻蜓,请你告诉我: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

夏天的傍晚,打谷场上吹来习习凉风,晚霞满天,蜻蜓在低空飞行。它们拥有固定翼飞机一样的长翅膀,却可以像旋翼飞机一样随时悬停、转弯、升降。再高明的工程师见了,都要自愧不如。

大人们说:蜻蜓吃蚊子,所以是益虫。小孩们取来一根竹竿,破开竹竿的一头,撑上一根木筷,竹竿头部呈现一个倒三角形的形状。孩子们拿着竹竿,寻找蜘蛛网,把蛛丝密密地缠在倒三角形上。一个纯手工、纯生态的DIY的“粘竿”做好了,用来粘捕“晚霞中的红蜻蜓”。捕来的蜻蜓,放到蚊帐里面。蚊帐里的蜻蜓可以捉蚊子,床底下的猫可以捉老鼠,点燃的法国梧桐枯树皮可以当蚊香——在孩子的眼里,这是最完美的生态学安排。

事实上,中国人见到的蜻蜓,颜色以黄绿色居多,叫做“黄绿棘臀蜓”。人们为什么歌唱红蜻蜓?因为物以稀为贵。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6)

红蜻蜓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7)

黄绿棘臀蜓

蓝蜻蜓

我们科普一下蜻蜓。蜻蜓目,是昆虫纲中的一目,包括通称的“蜻蜓”(差翅亚目)和“豆娘”(束翅亚目)两大类。它们都是大型昆虫,头部可灵活转动,有5000余种。昆虫是动物界中最大的“纲”,所以一个蜻蜓目有这么多品种,你也不要奇怪。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8)

豆娘(束翅亚目)

而我们平时所称的“蜻蜓”,其实是蜻蜓目中“差翅亚目”的通称。“差翅亚目”又分为“蜻”与“蜓”两个总科。蜻总科的前后翅的三角室不相似,蜓总科的前后翅的三角室相似。中国最常见的蜻蜓是黄绿棘臀蜓,体长约50毫米。蜻蜓的若虫(幼虫)叫水虿(chài),与成虫都捕食其他昆虫或小动物,有益于人类。

蜻蜓是一种体型较大的昆虫。根据大诗兄的经验,较大的昆虫,比如蜻蜓、螳螂、甲虫、蝴蝶,一般比较小的昆虫,比如苍蝇、蚊子、虱子、跳蚤,要讨人喜欢。在英文里,蜻蜓叫做dragonfly,直译过来就是“龙飞虫”,霸气侧漏哇!

蜻蜓不止有高超的飞行技巧,当它停歇在荷叶、荷花、树叶、草叶上时,那种静态的美,也是其他昆虫难以比拟的。不是有这么一首诗嘛:

小池

宋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9)

“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怕黑的孩子安心睡吧,让萤火虫给你一点光……”

为什么儿歌都这么好听?泪目中……

萤火虫,昆虫纲,鞘翅目,萤科。种类甚多,体小型或中型。腹部末端下方有发光器。发光的机理是由于呼吸时使称为“荧光素”的发光物质氧化所致。夜间活动。江苏、浙江一带常见的为黄萤。

关于秋天萤火虫的诗句(古诗词里的夏天)(10)

萤火虫是一种诗意的动物。而在中国古代的诗歌里,它一般出现在夏季即将结束、秋凉已经到来的时节。大诗兄并不明白,这么一种明显属于夏天的动物,人们是怎么就把它编排到了秋天里去的;就像大诗兄讲过的梧桐树,明明在夏日里生命力最为旺盛,却以“梧桐秋”的名义来为秋天“带盐”。不多说了,看诗:

秋夕

唐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像《秋夕》这种类型的诗歌,有个统一的叫法——“宫怨诗”。秋夕就是七夕,农历七月七日,虽然是夏季,但是已经临近秋天。这天晚上,“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夏夜里夏夜里风轻吹”,深宫里的宫女,或者被皇帝冷落的嫔妃,无法熟睡地像个婴儿。她来到深宫小院前的砖幔空地上,极度无聊地用轻罗团扇来扑萤火虫,然而这几乎是徒劳的。

夜色凉如水,扑虫的游戏也归于倦怠。用“葛优瘫”的姿势倚在台阶上,望星空,繁星点点,银河灿烂,牵牛、织女依然分列银河两岸——它们相距多少光年?眼睛湿润了,婆娑之中,分不清一闪一闪的到底是空中的萤火虫,还是天上的小星星。

还有很多古代人,认为萤火虫是从腐败的草木中变出来的。有诗为证: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唐杜甫《萤火》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唐李商隐《隋宫》

如果真是这样,萤火虫跟坟墓中的“鬼火”也差不多。

其实,古代人的科学素养跟今天的孩童差不多。他们往往在没有考据的基础上,就擅自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譬如,“螟蛉有子,蜾蠃负之”,看到蜾蠃捕捉螟蛉的卵到自己的窝里,就认为是领养了一个干儿子,其实蜾蠃是拿螟蛉给自己的亲儿子当饭吃。再如,苏东坡看杨花,“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他根据传说,认为杨花飘到水里变成了浮萍。要是真有这种事,那“转基因”就弱爆了。

萤火虫还是古人鼓励刻苦好学的一种道具。

根据《晋书•车胤传》记载,这个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大诗兄觉得,记载任何事物都需要以常识或者实验为基础,不要夸张。搜集一袋子萤火虫本来就不容易,杜牧诗中的宫女试过。何况,它们发出的光亮是否持续、稳定,都值得探讨。

顺便告诉大家,跟“囊萤”苦读的故事一起用来励志的,还有:照雪读书、凿壁借光、划粥苦读、悬梁刺股……

大诗兄希望,即使真的有过这种往事,今后的孩子也永远不要有这种无奈的经历。

至于萤火虫,我们还是让它们在树林里、在稻田边自由飞舞吧,只许看,不许动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