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103回随记(细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回目题为《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这上下两句话说的都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可见在这一回中,贾宝玉、林黛玉是当之无愧的主要人物。以下的人物分析,主要围绕这两个人物展开。

红楼梦第103回随记(细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1)

(图片来自网络)

云泥之别:贾政眼中的贾宝玉与贾环

贾元春为了不让大观园寂寞寥落,命黛玉、宝钗等人入园居住,这其中自然少不了贾宝玉。

进园之前,贾政要向宝玉训话。宝玉训话前后的表现截然不同,正好突出他的性格特点来,不妨在此多费些笔墨,作一些分析。

先说训话前。当宝玉听见丫鬟说:“老爷叫宝玉。”时:

宝玉听了,好似打了个焦雷,登时扫去兴头,脸上转了颜色,便拉着贾母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

这里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宝玉听到父亲召唤自己时内心的惊恐。“老爷叫宝玉”的消息好似焦雷,可见宝玉内心的震动极大。他拉住贾母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扭的好似扭股儿糖,杀死不敢去”,可见他是非常惧怕自己的父亲的。

贾母好说歹说,最后还派了两个老嬷嬷护驾,贾宝玉才不情不愿地去了。不过你看这架势:

宝玉只得前去,一步挪不了三寸,蹭到这边来。

这个“蹭”字用得好,将宝玉的不情不愿,又无可奈何的心理全表现了出来。

以上是见贾政之前宝玉的表现。我们再看看见了贾政之后他的表现:

宝玉答应了,慢慢的退出去,向金钏儿笑着伸伸舌头,带着两个嬷嬷一溜烟去了。

“一溜烟去了”,画面感十足,变化能不能不要这么快!来时之缓,去时之速,前后对比,太过明显,宝玉心中所思所想不言而喻。

贾政是个古板正经之人,受封建礼教影响极深。这让他面对自己的子女时,冰冷呆板而缺乏温情,而宝玉不过是十二三岁的孩子。面对如此一位父亲,宝玉不害怕才怪。

再加上宝玉的三观与他老子的三观格格不入,贾政在宝玉身上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影子。这让他面对宝玉时不免要多上一份偏见。

但这次见面,作为父亲的贾政,终于可喜地发现宝玉身上有那么些优点,尤其是与庶子贾环相对比,更是显出了宝玉的一表人才:

贾政一举目,见宝玉站在跟前,神彩飘逸,秀色夺人;看看贾环,人物委琐,举止荒疏。

贾政由此还想到了去世的贾珠,想到自己年事已高,想到后继者唯宝玉一人,因此这次对宝玉说话较其他时候多了一份温情,但仍不免恐吓斥责。

红楼梦第103回随记(细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2)

(图片来自网络)

心心相印:贾宝玉与林黛玉交心之情

虽然入园前贾政曾训导宝玉说:“你可好生用心习学,再如不守分安常,你可仔细!”但入园以后,这些话早已被宝玉抛诸脑后:

每日只和姊妹丫头们一处,或读书,或写字,或弹琴下棋,作画吟诗,以至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悄唱,拆字猜枚,无所不至,倒也十分快乐。

你看,作者用一个“无所不至”来作总结,表面虽带有明显的贬斥色彩,但实际上却是明贬实褒,表现了宝玉强烈的叛逆性格。

即使这样,宝玉还不行,最后在茗烟的引诱下,看起了传奇角本。茗烟叮嘱宝玉不要把这些书拿进园子去:“若叫人知道了,我就吃不了兜着走呢”。由此可见,这类东西在封建正统眼里是十恶不赦的东西,但宝玉却喜欢得不得了,硬是把“文理细密”的带了进去,其中就有《西厢记》。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一段非常有诗情画意的描写: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无巧不成书,读到“落红成阵”,恰巧就有风吹花落的奇景,而且还是满身满书满地都是,整个世界一下子就被桃花铺满,这是我们多少人一直念想的美妙场景啊!真是美到极致!

宝玉不忍桃花被践踏,就将其抖落在清水之中,随水而去。这时桃花就不是桃花了,而成了那些美丽女儿的象征了。

这样就引出了林黛玉,她是专程来葬花的:

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

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二人都是葬花,只不过一是水葬,一是土葬;一是临时起意,一是专程而为。宝玉与黛玉,正如他们的名字一样,二者皆是玉,其本质相同,但他们外在的表现却不一样。从葬花这件事上来看,黛玉比宝玉就专一的多,而宝玉常常会临时起意,爱这个姐姐,怜那个妹妹,搞得黛玉非常“不放心”而生出许多病来。但不管怎样,二人的心意是相同的,精神世界是相似的,都不是世俗之人。世界上怕是再没有这么两个傻子,害怕落花被人践踏,而要将它们葬一葬了!这为后边黛玉哭花作《葬花吟》作了铺垫。

二人精神世界相通,还表现在对待《西厢记》这类书的态度上。宝玉自是非常喜欢,黛玉也是如此: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二人的精神世界在《西厢记》中得以沟通。因此当宝玉开玩笑说:“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看似非常生气,其实并不是真的生气,只是因为心中所思所想被戳破,女孩子娇羞不已,才斥《西厢记》为“淫词艳曲”,发誓要告诉贾政去,吓得宝玉赶紧求饶。这才有了黛玉那句“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这就是回目中“西厢记妙词通戏语”讲的故事。

红楼梦第103回随记(细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3)

(图片来自网络)

孤苦无依:林黛玉寄人篱下的漂泊感

一本《西厢记》让黛玉知道戏词里也有好文章,因此对戏文也产生了兴趣。葬花之后,宝玉等人都去给大老爷贾敬请安了,她孤零零的一个人便准备回房。路过梨香院,听到十二个女孩子演习《牡丹亭》,唱“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她便停下来留心听“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几句戏文里展现了一幅荒凉颓败的场景。原来的“姹紫嫣红”与现在的“断井颓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禁会让黛玉这样没了父母的人,没了家园的人,寄人篱下的人想到过往父母俱全时的欢乐,与如今寄居他人檐下的凄楚。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与婚姻,没有父母做主,也只能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难以实现。

黛玉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我们看一看她听完戏文后怎么说的就知道了:

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

她很显然将自己与“只知看戏”的一般俗人区分了开来,认为自己是能领略其中趣味的高人。因此从精神世界上来说,她是孤独的,只有宝玉才理解她。这也造就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情。她唯恐失去了宝玉,不放心,一点小小的误会,也会生出一大堆的事情来,让常人烦不胜烦。

最让黛玉深有感触的是“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让她想起了一大堆描写岁月无情,青春易逝的词句来:

水流花谢两无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这些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罢了。水流而东,不为人止,时光的无情,自古而然。时间就是一把杀猪刀,再美的花,再美的人,也会随时光流逝,花飘落,人珠黄。

黛玉是个心性聪慧而又敏锐的女子,况且正值暮春落花时节,她刚刚葬花而归。此情此景怎会不让她“心痛神痴”呢?

红楼梦第103回随记(细读红楼梦第二十三回)(4)

(图片来自网络)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 宝玉是极具叛逆色彩的一个人物。他对父亲的极度惧怕,恰恰表现的是他对封建礼教的极度反叛。这种反叛的具体表现就是偷看《西厢记》这类不被封建礼教所容的书籍上。
  • 宝玉与黛玉心意相通,也是通过两人对《西厢记》的喜爱表现出来的。
  • 黛玉是一个清高孤独、心性敏锐的女子。她惜花葬花,为青春逝去伤神落泪,都是她这一特点的表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