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科学依据的健康传言不要信(澄清十大健康流言)

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近日共同发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对十个流言进行了辟谣,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无科学依据的健康传言不要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无科学依据的健康传言不要信(澄清十大健康流言)

无科学依据的健康传言不要信

中国科协科学辟谣平台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近日共同发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与健康流言榜”,对十个流言进行了辟谣。

流言1 冷链食品外包装发现新冠活病毒,看来不能再吃冷冻食品了。

真相:正规渠道购买的正常冷冻食品可以食用。截至目前,全球确诊病例中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冷冻食品而引起的感染。

流言2 泡发食物都很危险,都会造成米酵菌酸中毒。

真相:并非所有被浸泡过的食物都含有米酵菌酸,大可不必因此拒绝一切浸泡食物。某些可能产生米酵菌酸的食物,只要浸泡时间合理,就可避免中毒。黑木耳的浸泡时间建议不超过4小时,水温不超过30摄氏度。有实验表明,泡发超过6小时,黑木耳的边缘就会开裂,不仅严重影响木耳的品质,也使木耳更易受到微生物污染。河粉、米粉在热水中的浸泡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食用前需再用沸水煮1分钟左右。

流言3 吃冷冻肉有害健康。

真相:肉类在温度极低的条件下,蛋白质会发生冷冻变性,确实会影响口感,吃起来可能会比较干硬。但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基本不会在保存过程中发生变化,虽然会损失小部分可溶性蛋白质、盐类、维生素等水溶性营养物质,但并不会影响核心营养。

流言4 生乳标准低,所以奶味变淡了。

真相:《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乳》适用于生乳,不适用于即食生乳。也就是说,这个标准针对的是那些被加工成鲜牛奶以及奶粉、冰激凌等奶制品的原料,而不是我们直接会喝到嘴里的鲜牛奶产品。

流言5 复原乳没营养,是一种“假牛奶”,甚至可以说是牛奶中的“地沟油”。

真相:鲜牛奶是指牛奶脱离牛体24小时之内的牛奶;复原乳又被称为“还原乳”或“还原奶”,是将干燥或者浓缩后的乳制品与水按比例混合均匀后获得的乳液。相比鲜牛奶,复原乳的生产工艺增加了高温杀菌的步骤,但对于主要营养成分(如蛋白质和钙)几乎没有影响。不过,目前市面上用复原乳制成的产品一般都含有糖、香精等,建议消费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对适合的奶制品。

流言6 加食品添加剂的零食都是不健康的。

真相:每种合法的添加剂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功能,能改善风味、口感或安全性。不添加则意味着要牺牲掉某些品质。例如,少了防腐剂,食物更容易变质。现如今,我国对各类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和剂量制定了严格、详细的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都经过了科学、严格的安全性测试和评估。而媒体报道的三聚氰胺、苏丹红等有害物质,其实是非法添加物,本来就不应该出现在食品中,却让食品添加剂背了黑锅。

流言7 速冻食品没有营养。

真相:速冻食品不仅仅是把食物冻起来这么简单,它最大的特点是冷冻速度非常快,由于降温速度很快,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的营养和口感。以速冻蔬果为例,它们一采摘下来很快就会在-18℃的条件下进行冷冻。在这个温度下,蔬果的呼吸作用几乎停滞,微生物也无法生长繁殖,可能还更有助于营养物质的保留。

流言8 国产食盐里的亚铁氰化钾有毒。

真相:亚铁氰化钾是我国食用盐中允许添加的一种抗结剂,在常规烹饪条件下不会产生氰化钾。按照相关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使用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流言9 食用隔夜菜会导致肾衰竭。

真相:隔夜菜密封后冷藏较短时间食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有实验表明,如果烹调后不翻动,放入冰箱4摄氏度冷藏,菠菜等绿叶菜24小时之后亚硝酸盐含量约从3毫克/千克上升到7毫克/千克,所以每天吃半斤菠菜完全无需担心致癌问题。隔夜茶的道理也一样,会致癌的说法纯属谣言。

流言10 塑料包装的食品会引发癌症。

真相:允许用于食品包装的塑料都经过严格的安全性审查,食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塑料包装,不存在安全问题。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证实塑料包装会引发癌症。

(摘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来源: 今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